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先行;要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世纪之交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任务,而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广大教师,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要解放思想,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确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之,要把多年提倡的“五育并举”落到实处,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使“应试教育”顺利转向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这里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业务、理论等方面的素质.既然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那末,首先应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理论,提高认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目标,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呢?如何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一,要转变观念.我们必须从“应试教育”的专门对少数学生选拔性的教育方面转变过来,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根据素质教育的取向,建立一种新型的,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相似文献   

3.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必然要求人们对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扬弃。不仅学校要  相似文献   

4.
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朝着预定方向进行的 ,因此 ,克服“应试教育”倾向 ,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一场变革。实施素质教育说难也难 ,说不难也不难 :说难就难在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上 ;如果思想认识统一了就不难。要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文件、教育的法律法规上来 ,要正确区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对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要有紧迫感、历史责任心 ,要增强其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勇于投身到这场全面推进和实施素…  相似文献   

5.
(接上期)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实践的发展近几年很多人认真学习了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有关的教育法规,观念上有深化有提高,大家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是一个一般的现象问题。毛主席说:看问题要看事物的本质。有的人天真地认为,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最好办法是取消考试。这只是从现象上看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不是要不要考试这种做法的问题。“应试教育”这种现象,其根源在于教育思想。什么是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两个根本问题的看法和回答。这两个问题是: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6.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刍议任秀珍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质量观、价值观、人才观的高度概括。它反映的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意向和由此产生的教育教学过程、方法及其评价手段。“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对象上局限性。“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变。完成这一转变的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就是要改变人才质量观,就是要按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时代的呼唤。在研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博雅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日益强烈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的呼声,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等问题;进而大胆地进行教育改革,尽快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一、关于素质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要谈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弄清什么  相似文献   

11.
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建设性措施;是加强学校科学管理,实现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育决策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与评价模式的改革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前提条件。为此要从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三个方面坚持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同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在评价的实践方法上突出三项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所当然也面临贯彻“两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 一、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1.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是在新形势下为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全面、有效地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以形  相似文献   

13.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关键在于引导全校教职员工思想转轨、敢转轨、会转轨。我校是通过举办素质教育研讨班和制订素质教育规划的方式攻克这一重大课题的。在引导教职员工转变教育功能观、教育质量观和  相似文献   

14.
一、抓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是:第一,“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第二,“应试教育”重书本知识,以考试分数评定质量高低,而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强调使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质量。第三,“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它是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第四,“应试教育”注重人的共性,忽视人的个性发展,而素质教育兼顾共性和个性,更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第五,“应试教育”为适应升…  相似文献   

15.
一、更新观念 ,动员全社会共同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是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弊端 ,敢于革故鼎新 ,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构建富于创新精神和时代内涵的素质观。具体地说 ,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人才观要实现由“唯高级人才是人才”到“广大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的转变 ,使教学真正面向全体 ;二是质量观要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 ,使每个学生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素质教育风起云涌,势不可挡。但是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进行素质教育?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正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直接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应以“心理教育”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浅谈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段家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实现教育思想和行为的一系列的根本转变。一、转变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涵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同的教育思想就有不同的质量观,对人才培养就会提出不同的标准。人才是宝贵的...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言的,是对传统教育彻底改革出现的必然结果。当前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素质教育已在教育界普遍展开,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一时成了老师和家长谈论的焦点,但如果提出“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时,多数人都无言以对,或者片面理解为“不拖堂”、“作业少”、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么怎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走进课堂呢?我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围绕“三个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一、“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新的质量观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根基,这个素质包括思想品德、文化智能、劳动技能、身心健康和艺术审美等。各科教学都不应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以卷面考分作为衡量质量的唯一依据,导致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的不良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之际…  相似文献   

20.
一、实施素质教育 ,端正教育思想是前提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首先要提高学校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 ,认识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相对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就拿我们学校来说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任务性质是什么?是仅仅为把少数人从多数人当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 ,还是提高整体素质的提高打基础?是为少数学生的发展服务?还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是仅仅着眼于知识的发展 ,还是着眼于学会做人?通过一个时期的学习与讨论 ,我校教师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