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阳泉市第十二中学在推进课改中总结出了"观念——明白容易转变难"、"学生——捆绑容易解放难"、"学案——编写容易价值难"、"小组——建立容易建设难"、"评价——考核容易引领难"、"模式——确定容易实施难"等三大类15个难题。提出了上下游学校均未进行课改、课改新理念与应试任务难以协调、现行评价制度难以对课改进行有效评价、课改推进经费严重不足等外部因素对线学校课改的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语教学重感觉、轻逻辑,重体悟、轻体系,重随机、轻确定,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和无序性的弱点。伴随着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人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建立较为科学的语教学体系。然而,语的学科特性(如综合性、感悟性、人性等)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自然学科或少数社会学科那样,构筑起严密的逻辑框架。我们在强调“定”的同时,也应重视“变”,只有辩证地处理好“定”与“变”的关系,才能不走极端。批判传统而不抛弃传统,继承传统而不因循守旧,引进新术而不食洋不化,借鉴他人而不失却本步,这才是我们课改应取的态度。怎样处理语课改中的的“定”与“变”呢? 相似文献
3.
山西正在全省范围内推进"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模式的灵魂是"成长为本",基石是"问题解决",核心特征是编制学习导航、安排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织课堂展示等。目前新模式还存在着学习导航缺乏系统性设计、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资源严重不足、互动和呈现环节缺少深度和广度、支持系统总体落后于模式推进需求等问题。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七大任务和目标,对课堂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高展示的实效性,提升"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品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由"示"及"展"是展示的追求。目前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展示内容泛而不精,二是展示过程"示"多"展"少。采用"塔式教学模式",可真正实现展示的功能。保障由"示"及"展"的实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展示素养。 相似文献
5.
"学案导学"尽管在课改的园地里呈现突出,但由于一些教师理解上的偏颇以及操作上的走形,使得许多学校在"学案导学"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学案"习题化"、"教材化"、"问题化"、"程式化"、"不批改"等5种误区.本文就这5种误区进行了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7.
我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涉猎"学案导学"概念、理论基础、学案设计原则、操作流程及其在不同课型、不同学科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已有研究在打破教案教学常规、关注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提倡"先学后教"的教学程序方面形成一定共识,并成就了一批典型,而在研究的切入点、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尚存在分歧。要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逐步走向数字化和立体化,特别要明确数字化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借鉴国外翻转课堂的经验,融合多媒体技术并不断优化"学案导学"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8.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合作探究学习目前存在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合作有"形"少"实",二是展示有"示"少"展",三是探究味不浓。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由学习任务的"习题化"向"问题化"转变:学习任务问题化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如学案设计中的问题应分类分层、重视学生生成的问题、指导学生提出并验证猜想或假说、要求学生制定验证假说的方案、注重展示的层次性、高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收获;学习任务问题化要求教师脑中有"标",目中有"人",心中有"底"。 相似文献
9.
10.
11.
“学案”导学法源于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的“表现性目标”理论,指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一个框架、一些材料,或一个单元课题,或一个具体场景,自行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案,写出目标措施等。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学案”导学法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所选的内容是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晶,在具体到某一教学内容点上,则以常规的传授式教学作为先导,视学生的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达成度后,将“学案”设计表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激趣展示、巧设任务、组织攻关、学生自教、引导自编、同学自演等方面阐述了"四自"课改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情况。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英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就应立足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积极思维、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创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驶入“高速路”,开放、创新、自主的课堂正生动地在我们面前渐渐浮现。而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在一些课堂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显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对学生要进行赏识激励等课改理念却在悄悄地成为课改优质课冠冕堂皇的包装,成为低级的“模仿秀”,甚至大有夸大之势,以致走入一个个误区。 相似文献
15.
16.
我们在观摩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时,常常会被他们与学生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感动,所震撼……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除了感叹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但学完归来,还是要象征性地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再将一些所谓的"教学艺术"搬上了课堂,开始凭借各人不同程度的"演绎"水平,或大刀阔斧或小心翼翼地实践着这些"学习心得"。为此,在应运而生的红红火火的新课程改革中,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摒弃了过去的种种弊端,"人文"的光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奕奕生辉。 相似文献
17.
18.
课改中的农村现象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农村的特殊情况而引发的问题,诸如国家教材适应性不强,校本课程开发困难,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部分课程形同虚设,传统教法地位难撼,新教法裹足不前,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整体素质不容乐观,课改氛围营造不够,学习观念有待变革等。造成农村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农村课改资金缺乏,农村师资队伍薄弱,农村学生家教缺位等。要消除课改中的农村现象,切实有效推进农村课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二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三是构建推进新课改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决”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实现“再创造”问题的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所谓“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创新的动因,是“问题解决”的基点。因此,优化“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先解决好“问题解决”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邂逅课改
初遇课改,纯属偶然。2001年,工作三年的我换了一所学校。一方面觉得前面三年的教学都在模仿曾经的老师,缺少自己个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到了新的单位,想重塑一个新的自我。基于这些想法,于是到处寻找书来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