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文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是最喜爱美玉的民族。我国现存最早的古诗集《诗经·卫风木瓜》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琼瑶”、“琼瑶”、“琼玖”皆为美玉的名字;《诗经·齐风著三章》曰:“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琼华”、“琼莹”、“琼英”皆为美玉的光色。《郑风·有女同车篇》:“佩玉琼瑶”,“佩玉将将”;《秦风·终南篇》:“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的那样:“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3.
清代福建汀州人入台垦殖及文化展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大陆和台湾的亲缘关系密不可分,且由来已久。《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记载:“齐人徐市(即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又据《后汉书·东夷列传》云:“……(徐福)求蓬莱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根据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史学界的许多学者都断定,瀛洲就是今天的台湾。这也是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最早记录。自秦以后,历经诸朝,台湾与大陆母体始终保持着息息相通的关系。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揭开了中华民族大规模开发台湾的序幕。随后,“八闽穷处”的汀州人接踵而至,参加了台湾的土地垦殖和文化展拓。 一 古汀洲,位于闽地西部。“开元二十二年,福建经略使增领汀州,”正式设府、领长汀、黄连、新罗三县。宋时汀州府辖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明时,废元建制,重设汀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汀州府自“成化时巡抚高明……奏请析置永定县,”共领县八,为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朝因之。 汀州人最初入垦台湾,约在清顺治末年和康熙初年。  相似文献   

4.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5.
首善·首都意识与最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善·首都意识与最好隋喜文称首都为首善,始见于《汉书·儒林传》:“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古人解释《汉书》上这话说:“犹言立为模范,后因称京师为首善之地”。很显然,古人讲的“首善”,是讲首都应当成为全国最讲道德、最文明的地方;首都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笔者所见《四库总目》计有三种,一为中华书局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二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三为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本《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载:“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顾炎武作《日知录》,并沿其谬。”而后二种之同类叙述俱作“陈启元作《毛诗稽古编》。”疑上海古籍出版社及台湾影印武英殿本所作“陈启元”之“元”误,当为“源”字,中华书局本是也。兹证明如下。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说文解字》“书前提要”:“陈启源…  相似文献   

7.
由南唐入宋的安徽人舒雅颇有文才,古今不少人都以此误认为他是状元。见诸记载的,如《重修安徽通志》(清·沈葆桢、吴坤修修,清·何绍基、杨沂孙纂,光绪四年刻本)卷四五,说舒雅为南唐状元;《马氏南唐书》卷二二《舒雅传》亦云:“会熙载知举,以雅为第一,朝野无间者,以雅之才为当也。” 《中国黄山网·自然与文化·学术教育·教 育·一镇四状元》载:“徽州儒生科举考试,屡占榜首。‘一镇四状元’的佳话至今流传。北宋宝元状元吕溱,字叔济,岩镇人;南唐状元舒雅,字子正,岩镇人;明代正德状元唐皋,字守之,岩镇人;清人乾隆状…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课本注释,大体精当,但仔细推敲,其中也有一些可商榷之处,现举三例,以供参考。一、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原注:“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商榷:“海客”,此处恐不可作一般“航海的人”(如航海的商人、由海路往来日本等国的外交使者、僧侣、留学生,等等)理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欲求神仙长生不老之术,“齐人徐市等上  相似文献   

9.
“姑”、“舅”二字,在今天都是单纯的亲属称谓:“姑”指父亲的姐妹,“舅”指母亲的兄弟。但在古代“姑”“舅”除了以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其他含义。“姑”除指父亲的姊妹外,又是儿媳对婆婆的称呼,《尔雅》中有“妇称夫之母曰姑”;亦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儿媳对公公的称呼,“妇称夫之父曰舅”,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三国·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法制思想的嬗变与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教育法制思想的嬗变与演进孙崇文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一、中国传统教育法制的建构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教育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时,布政教,命元纪西陵氏教民育蚕;颛顼时,“以教化,诚以祭祀”;帝喾时,...  相似文献   

11.
尊重,有尊敬、敬重、推崇之意,一般的语言环境是“下”对“上”或“幼”对“长”,其中蕴涵着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和在家族亲友之间世系次第辈分的高低。在人类文明历史的词典中“尊重”有着久远的印记,尤其在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典籍中,“尊重”更有其重要的价值内涵。《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司可以从政矣。”《篇海类编·人物类·酋部》:“尊,长也,一曰君父之称。”《广韵·魂韵》:“尊,贵也。”《广雅·释诂一》:“尊,敬也。除此之外,“尊重”还有“重视”之  相似文献   

12.
夏天的别称     
朱明《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句。朱夏《尔雅·释天》以“夏为朱明”或“长赢”,后人由此引伸为“朱夏”。晋傅咸《舜华赋》云:“应青春而敷蘖,逮朱夏而诞英”;宋孔平仲诗云:“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  相似文献   

13.
<正>“礼俗”二字很早就已经并提使用。《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在《地官·土均》和《秋官·小行人》等处也有类似的记述。在这些文字中,“礼俗”被放置到与法则、禄位、刑赏等“国之利器”以及被列为“国之大事”的祭祀并驾齐驱的地位。《大宰》的八则之中,驭官用法,驭吏靠废与置,驭士则以禄与位,驾驭驱使无权无位的老百姓呢,就靠礼俗的引导和约束。而“民”对上又是有义务的,所以在“驭士”与“驭民”  相似文献   

14.
<正>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新妇”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是指“新娘子”、“新媳妇”。如:“卫人迎新妇。”(《战国策·卫策》)在《梁书·曹景宗传》中也有这样的文字:“闲置车中,如三日新妇。”但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刘兰芝被“遣归”时,已与焦仲卿结婚“二三年”了,为何还屡屡称她为“新妇”呢?原来,在古代汉语中,“新妇”还有别的指代情况。明朝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中说:“新妇之称,盖六代已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小说稗官家,不可胜举。然主翁姑言,非主新嫁也。”“主翁姑言”,即“公婆称儿媳妇为‘新妇’”。《后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这个词由来已久。春秋时所说的中国,有的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有的是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古人认为四方为夷,四夷之中的国家为“中国”。如《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四夷之中的国家,以前指河南省一带。后来指华夏族、汉族所居的黄河南北和中  相似文献   

17.
<正> 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  相似文献   

18.
古代有关官职任免升迁的用语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官,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遗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官吏称之“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序》:“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也称之为”辟召”.《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病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征召引进官吏也称之为”辟引”.《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任人为官也称之为“命”.《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这种尊卑贵贱常常用“左”、“右”来表示,且情形各异。古人崇“右”,在官职、地位上,以“右”为上、为贵,重要的职位称右职。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即相如官职在廉颇之上,上朝的时候,相如要站在廉颇的右边。《〈指南录〉后序》:“予出右丞相兼枢密使。”“……士萃于左丞相府。”这里的“左”、“右”有“副”、“正”之分。古时豪族大姓称“右姓”,富豪大户称“豪右”,皇帝的贵戚称“右戚”。如《后汉书·张衡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南…  相似文献   

2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哲学根源———历史唯心主义在我国古代,唯心史观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影响到文学界,形成模拟和复古的传统。荀子把“不法先王,不顺礼义”的言论称为“奸言”,认为这样的文章“虽辩,君子不听。”(《荀子·非相》)“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途),不与言。”(《荀子·大略》)刘勰说:“模经为武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熔范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郭难得逾越。”(《文心雕龙·定势》)要使文章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