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存在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其不平等形成并延续的主要因素是简单的生产方式、陈腐的意识形态和紊乱的性秩序;要最终达到社会性别平等的目的,就要是实施社会性别主流化;阐述了社会性别差异对性别不平等的表现,指出了性别不等所形成机制,并指出了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女性学的兴起和发展,"教育性别平等"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将社会学范畴的女性学中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引进学校体育教育领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从女性的性别视角对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忽视性别差异的问题进行考察,对其现象和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党艳芳 《文教资料》2009,(30):165-166
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两性的不平等,其原因不在于男女两性本质的差异,社会性别文化是高等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所在。高等教育是传递传统文化和意识的关键环节。也在有意无意地反映和复制着社会性别关系。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的首要因素,更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各领域男女平等的整体实现。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本身是围绕"性别问题"发展起来的,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在论述和解决"性别问题"时,女性主义有三条清晰的线索:一是关注点从侧重生理性别转到强调社会性别,从性别本质论转到性别建构论;二是围绕"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关系,从主张通过缩小、消除性别差异,转到主张通过承认乃至张扬性别差异来实现性别平等;三是从对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产生的根源及不平等表现的反思,发展到对整个传统西方哲学中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与颠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平等和不平等的一般概念出发得到关于男女不平等的确切概念后,从哲理上证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根源是劳动形式也即母权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期间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直接导因则是男女性别分工变为社会分工,男女生理差别只是起着“自然根据”的作用。文章还分析了男女不平等持续至今的原因:一是人类至今还未放弃效益原则,而男女社会分工在今天仍能提供较高的社会生产效率;二是文化的原因,即男女不平等已积淀为社会制度和人们的心理习惯,以至男女被塑造成“两个人类”,这些成了反对消除男女不平等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实现性别平等是人类的理想。社会性别理论主张的社会性别文化体系、制度体系等在影响男女性别差异上远超生物因素体系,为探寻科学领域的性别平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社会制度的结构性障碍和女性自身内在性障碍,她们从"科学管道"中"渗透"出来,导致了女性在科学领域的缺席。营造培养女性参与科学领域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环境、完善培养女性参与科学领域的方法、拓宽女性参与科学领域的平台、摆脱女性在科学领域的边缘化角色,成为实现科学领域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至关重要。师范院校因其示范性、人文性、延续性的特点,在加强大学生性别平等教育方面责无旁贷。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着手,把科学的性别平等意识纳入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对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性别教育,努力做好性别平等工作,推进社会正常、有序、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面对生育观念上男女性别不平等的现状,以独到的视角详细分析了其背后的种种原因,在全面阐述其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地提出倡导生育新风、消灭性别歧视、解除后顾之忧、打击非法胎鉴等较为全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中,女性在教育、就业等方面与男性相比存在较大的不平等性.对教育、就业两个方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及成因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并对缩小性别不平等差异的办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阶段进行全面性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性别平等教育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社会性别平等是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第2版)(以下简称《珍爱生命》)贯穿始终的关键教育议题之一,从内容安排,到文字描述,再到插图设计,都传达了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重视小学全面性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平等教育,对小学生性知识的掌握及正确性态度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全文通过对贵州省8县(市、区)31所学校的调查表明,由于受"男尊女卑"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教育水平差异的制约,乡土教育中老师、学生、家长的性别差异比较明显,且女性在乡土教育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女教师在乡土教育中享有更少的话语权,教授乡土知识的幸福感也大大低于男性;女家长在获取、接收、传播乡土知识、传承乡土文化等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处于劣势;虽然女学生学习乡土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但背后却隐含着成长与就业中的不平等。因此,笔者建议,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融入乡土教育政策中;破除观念,让女性在乡土教育政策宣传中拥有平等的知情权与传播权;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唤醒女性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提升女性在乡土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分析芬兰社会中教育和性别的关系.揭示出诸多对女性发展的限制因素。高等教育中学科的性别隔离、女性的弱势地位以及男性为主导的文化氛围,这些方面都说明芬兰女性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受到众多不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学者们一再揭示出各种性别不平等状况,日常话语中却充斥着性别平等甚至女性强势说?我国的性别分层状况到底如何?通过对1990、2000两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笔者发现,社会地位的诸维度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但均呈现弥散的低度不平等状况.由于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少数部分方面呈现出部分的女性强势,可能影响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知.通过对个人年收入影响因素的变迁分析,笔者发现,1990年因城乡身份而出现的绝对分化已让位于综合各种身份和要素的细致分层方武,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分层的各个维度都有可能具有这种弥散的低度不平等特质,因而分析中国的社会分层需要引入对更多变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性别平等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推进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公共政策及法律因素、女性自身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诸多原因引起了许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采取一切措施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是新生一代学习社会性别文化、性别态度和性别行为的重要场所。要实现社会性别公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学校并非天然的性别公平环境:它既可能通过传递性别偏见、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从而成为产生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又可能通过传递性别平等的信息和观念、形成性别平等的信念和相互尊重的理性态度,从而成为促进社会性别公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徐莉  张荣余 《培训与研究》2008,25(11):65-69
性别平等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推进一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由于历史文化因素、社会公共政策及法律因素、女性自身素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诸多原因引起了许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加强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采取一切措施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教育平等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理想,性别平等则始终是西方女权运动的中心理念,教育性别平等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性别角度对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教育男生和女生:对性别平等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平等教育长期被视作教育中的次要问题,教育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少误解。“零和式”的教育使性别平等问题走向了极端。性别平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使女生享有平等的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使男生受益。打破教育体制中固有的性别成见才是实现平等教育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现男女平等是衡 量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性别观念的状况’衡量着 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程度。而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 的希望。在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 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让 他们学会尊重两性平等的权利和价值。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 在对中小学生开展性别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 要从中小学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与法治课在 培养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观的重要性,围绕道德 与法治学科如何实现性别平等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惠玲  杨盘华 《文教资料》2011,(17):120-122
教育改革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本文主要对我国课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研究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即将性别不平等研究放在课程这一系统中,通过课程改革以保证课程本身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