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歌》以其动人的形象、绚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吸引着历代的楚辞爱好者。《九歌》的篇幅虽然短小,但内容极为丰富。它描写了许多神祗的活动,因而具有神话学上的价值;它与古代的祭祀典礼有关,因而牵涉到宗教学上的问题;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原始信仰,因而与民俗学发生关系;它是杰出的抒情诗篇,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3.
《东皇太一》和《礼魂》以全能视角对祭祀场面作纪实性的客观描绘,用敷式的铺排记叙;而《九歌》中间九篇是故事性的、主观性的、自我性的,所以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和虚词,是比兴式的白描记叙。“东皇太一”是《九歌》祭祀娱神的主体,其他诸神处在助祭的地位,所以在《九歌》中存在两个不同体制下的祭祀娱神场面。  相似文献   

4.
屈原《九歌》作为祭歌,其祭祀文化不仅融合了中原的礼乐文化,也兼有南方巫风文化的影子。它不仅反映了楚地文化对祭祀的重视,还体现出楚地文化极富浪漫色彩和生活情趣等文化特点。这对于南方文化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于《九歌·河伯》一篇所祀是否为黄河之神 ,楚辞学界尚有争议。这一问题关系到对《九歌》神灵身份及性质的认识。本文从“河伯”在先秦典籍的记载及《九歌·河伯》篇本文的内证证明 ,《河伯》一篇所祭确为黄河之神 ,而非南楚水神。文中对“楚不祀河”而《九歌》却祭黄河之神的矛盾也结合研究界的探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与《九歌》有紧密的文化渊源,甚至可以说《九歌》直接影响着湘西土家族苗族祭祀。通过考察不难发现,湘西祭祀不仅是服饰、祭祀展演程式、祭祀对象对《九歌》有继承,而且祭歌在内容和语言上也对《九歌》有继承。  相似文献   

7.
随着《胜利之光》第四季的开播,被迫离开迪伦中学后,教练埃里克·泰勒不得不在破败的对手东迪伦中学担任主教练。埃里克本身是一个易怒的人.对于新环境更是感到恼火,场地一团糟,预算少得什么事都做不了.他不得不雇了一名志愿助理教练,但此人却是个讨厌的话篓子。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现代文学中,"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流派代表着一种真正地道的美国文学。它所代表的是开放的人生,是欢畅、没有过多道德和文化禁忌约束的自我表达。诗人艾伦·金斯堡是"垮掉的一代"的核心人物。确立他在美国文学上的地位的两篇诗作,一是《嚎叫》,另一篇便是《祈祷》。  相似文献   

9.
《周颂》与《九歌》分别记述了西周初期中原地区的祭祀活动与战国时期楚国的祭祀活动,展现了不同的祭祀特点和祭祀文化。这里从祭祀外在形式、祭祀内涵两方面比较研究《周颂》和《九歌》中的祭祀诗,主要探究其差异,最后从地域、政治与文化方面分析《周颂》与《九歌》祭祀诗的时代特征,以期更好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0.
王统照1925年发表的七幕话剧剧本《死后之胜利》讴歌了"爱"与"美"的思想及为"爱"与"美"献身的艺术家,暴露了黑暗的现实,鞭挞了假、恶、丑,也表现了爱情婚姻和个性解放等社会问题。它通过以现实主义为主,以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为辅的相协调的创作方法,塑造了剧中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发展性格;通过不断的冲突和悬念达到高潮,形成递进式的上升结构。它的语言既有典雅精炼的传统风格,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它受到王尔德《莎乐美》的影响,但又避免了唯美主义。它的局限性主要是对"爱"与"美"的表现太理性化。但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开创期,还是唯一的七幕写实浪漫象征悲剧,特别是它对演员表演神态的舞台指示的实践和理论是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少女的祈祷》,初看这个标题,眼前似乎能展示这样一幅画面:在宏伟空旷的教堂里,一位孤独的少女默默的肃立在圣母面前,虔诚的祷告着、祝愿着、期盼着、幻想着……这只是我们初看题目所能联想到的。当我们聆听了这首优美的乐曲之后,我想我们的思路会更开阔,我们的审美感受会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2.
《蒹葭》是上古诗歌,其中的“美”感染了无数人。《蒹葭》是美的,她把众多的美融和到了一起——音乐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还有爱情之美等。通过对其的赏析,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和生命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周颂》和《九歌》作为南北祭祀诗歌的代表之作,存在很大差异,产生两者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而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文学本身的发展以及艺术手法运用的不同以外,还有创作主体和祭祀目方面的差别,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由诸多客观的因素诸如由地域环境和时代进程所造成的南北文化意蕴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从哈姆雷特的死因中探寻少年维特的死因,少年维特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无法排遣自己因理想与现实的大相径庭而产生的极端抑郁愤懑情绪以及自恋自慰自欺情结,与哈姆雷特精神分裂下的犹豫、愤怒、绝望,有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虽然诗歌和电影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但是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80、90后观众用新新人类的思想、价值观评论电影《山楂树之恋》,其中微词颇多,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在历史语境中评说那个特殊的年代,会发现影片如诗一样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17.
由静秋提供个人往事回忆录,艾米写作完成的小说《山楂树之恋》被评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的确小说中存在着许多纯净的事物,比如说纯净的环境、纯净的山楂树、纯净的情感等等。老三与静秋的这一段纯净的"山楂树之恋",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的感动,它重新唤回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份纯真和美好,为当下被侵蚀的"复杂的爱"提供了一剂精神良药。  相似文献   

18.
"真爱"是芥川龙之介的很多小说所要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其中亲情和爱情尤为芥川所关注,这和他的身世与经历有直接关系。文章从小说《杜子春》和《妖婆》入手来加以分析,挖掘深藏在芥川心底的"真爱"。  相似文献   

19.
《风筝》的主题意蕴是兄弟之情还是爱情?对此,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风筝》被纳入到《野草》,不会是简单的文体变换。在《野草》的爱情链条中,《风筝》紧承《秋夜》“枣树”与“小粉红花”相矛盾的梦,开启了爱情方式争论的话题,并抒发了争论未果后的沉重心情。  相似文献   

20.
《九歌》是屈原对楚国的祭歌"《九歌》"修改加工、更定其词后,改编而成的一组情致缥缈的祭歌,考其源流可上溯至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虞夏时期的"《九歌》"。《九歌》接连赞颂了楚国九位重要的神祇,若不考虑其为祭歌的背景,那它所描绘的那种"男女"婉转幽微、魂牵梦縈的情思,绝对堪称是情歌中的极品。但《九歌》中情神凄惋的"人、神之恋",其宗教神话原型确是"以美貌的女祭侍神,歌舞以乐神,诱惑上界神君降临人间,以便赐予楚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考,以美貌的女祭侍神的风俗,不仅楚国如此,齐国、陈国等中原地区的国家亦如是,且此风俗与两河流域和古代日本亦颇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