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所谓“大量读写”,是指将学生现有的读写总量(语文课本)科学、有序地扩大3-5倍,大规模地拓宽学生的读写时空,着力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优秀读物的能力。所谓“双轨”,课内是一条轨,是指以国家规定学时的3/5-4/5用于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依托,以基本篇目为重点,精讲多练、读写结合,强化“双基”抓根固本;“课外”是另一条轨,指由每周2-3节的“大阅读课”(即“自由读写课”,其课时由规定学时的1/5加部分地方课时组成)为统领,带动大量的课外语文活动(如校外阅读、写日记周记、办手抄报、观看影视录像、调查访问等)…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思潮是在有识之士探索民族自强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经世派、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活动中萌生重商意识;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明确提出“商战”主张,其“以商立国”、“商战固本”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重商主义的内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定为工国”及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改革举措。标志着重商主义思潮的形成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两课"教育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地区“两课”教育必须从民族地区的情况和学生思想状况实际出发,在实现“两课”教育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将“五观”教育渗透在“两课”教育的全过程中,为边疆的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合格过硬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東華大學     
<正>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坚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为导向,以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实施“理论强基计划”和“实践固本计划”,强化“德+能”双核驱动,推动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5.
写“教后记”是从新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一些教师对写“教后记”在认识上存在着种种误区,有必要固本清源。“教后记”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可以引领师生教学相长。写“教后记”应是有感而发,不拘泥于何种文体形式,但要遵循实用性、具体性、指导性、借鉴性等原则,更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普洱这类山、少、边、穷而又“发展”重于“民族差别”的地区,强化社会主义理念,强化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和照顾,是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状况,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普洱市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重构“扩散-供给-发展-融合”的民族关系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网络教育中应当强化“教”的研究,其因在于网络教育之不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教育中强化“教”的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分别在于建构主义学习论和自主学习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教育条件下强化“教”的研究的三方面具体举措,重新认识和理解网络教育条件下教师的“教”,强化网络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走出网络教育的某些误区。  相似文献   

8.
悲情疏离反叛--韩国影视的民族性及其美学呈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韩国影视在亚洲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风潮,并逐渐向西方社会辐射。除了汲取好莱坞电影的优秀养料之外,韩国影视表现出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对传统的保留和对民族性的尊重。韩国影视中的民族性,“恨”是其中心,是积压在整个民族内心中的情绪。这种情绪分别表现在悲情、疏离、反叛三个方面。“悲情”蕴涵了伤感美学,“疏离”突出了冷峻风格,“反叛”则是现代性的袁征,体现出力量、强悍、反传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严冰 《三明学院学报》2005,22(3):291-295
成功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为余秋雨赢得了苣大的声誉,也使余秋雨将人生定位在民族未来文化建设的“建设者、引渡者和保护人”。通过分析“余秋雨现象”中的两种反差现象,认为相对于成为民族文化“引渡者”的“天之重任”,从为余秋雨赢得极高声誉的历史文化散文作品中所体现的作者生命智慧看,给人以“身腰赢弱”、不堪重任的疑虑。尚需在“坚毅度”方面强化。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正式启动,必将对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极大影响,而对民族院校的影响和推动则会更大。其不仅为民族院校指明了质量是立校之本、特色是兴校之法,而且使民族院校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获得了更为宽松的办学氛围,“对口支援”使民族院校获得了强校之“捷径”。民族院校应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国家“质量工程”,深化校内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工程,凝练特色,在民族院校间形成差异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有学科优势,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办学模式,形成分工构成合理、科学、完善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中,学的“世界”是一种深度的标志和话语权力象征,“民族”则是对于主体性的维护和多样化的呈示。深度追求是民族学和世界学的共通点。扎根于传统化,作人性的深入思考和生命追问,民族学就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郝亮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2):140-142
长期以来,运动训练、体育教学、一直在“生物体育观”的“工具理性”下发展,巨大的运动负荷背后却隐藏着对身心的摧残和扭曲,是体育人文精神的“异化”,比赛场成了国家利益、民族精神、“功利主义”的竞技场。“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生态奥运”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体育观念的更新,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目的以远远超越了在“生物体育观”指导下的认识,体育背后强大的“人文魅力”日益显现。本文讨论了体育人文的本质以及体育人文在学校、社会、竞技赛场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国家"界定了我国的民族组成和民族结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指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统一的民族大家庭"指各民族是平等的兄弟民族。各民族增强祖国观念首先要爱国。  相似文献   

14.
在"女权"与"爱国"之间——清末民初文学中的"新女性"想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救亡图存和现代民族国家的想望是清末民初倡导女权的主要驱动力。男性主导的事实,"强国"、"保种"的目标,都决定了女权运动从一开始就运行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轨道中的命运。与此相应,文学作为女权倡导和"民族共同体"最主要的想象方式,也得到了一种同质性的理解和运作。于此语境,清末民初,"文治武功 女权 爱国"的"新女性"构型在文学想象中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环境治理背景下,一目的环境行为是否有益于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后,德国政府宣布“弃用核能”,在国内外引发强烈争议.从这些争议可以看出,德国希望以此塑造环境问题上“负责任”、世界经济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典范”、政治上“珍爱生命与和平”等国家形象.这体现出公众对德国环境形象的关注,也体现出德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费穆“新的电影的观念”是电影本体的自觉。他提倡淡化戏剧性,主张“素描地为人生画一轮廓”,这也是民族诗学的张扬。他强调影片“空气的布置”,注重在使用现代创作技巧中把握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8.
"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的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的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的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的"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的"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的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的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相似文献   

19.
"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构建"古典 民歌"范式的意义是重建一种民族的新型文学和寻找契合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以对抗中国现代文学的西方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觉"思想是当前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清醒认识和准确定位。对民族文化有反思,对外来文化有鉴别,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启发文化自觉",形成开放交融的民族认同观是高校民族认同感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