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倡导下,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关爱和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相似文献   

2.
在听虞老师《"诺曼底"号遇难记》之前,看到他给学生的文本,发现第六自然段是这样的:"船上一共有——人,——。"觉得挺奇怪的,课文中怎么会有空白呢?  相似文献   

3.
魏传杰 《语文天地》2013,(14):49-50
材料链接法经常被运用到习题中,丰富的材料可以拓宽学生答题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多元的理解。材料链接法同样可以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进行材料链接,能激  相似文献   

4.
链接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主题链接、情节链接、语言链接、意境链接等途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解读文本。这样教学,使文本"契合"学生的生活,让生活促推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梁静 《四川教育》2009,(10):32-33
课堂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承担着生本和文本之间的桥梁作用。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能再次深入学习理解文本。在理解文一本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这就做到了生本和文本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师生是十分重视课文的背景材料的.师生手中的参考资料五花八门,正式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多提倡学生预习,预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为何如此?答曰: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倒是不必急于先查找背景材料.理由是: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师生是十分重视课文的背景材料的。师生手中的参考资料五花八门,正式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多提倡学生预习,预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为何如此?答曰: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大有裨益。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倒是不必急于先查找背景材料。理由是:  相似文献   

8.
多角度阅读已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方法,通过多角度解读课文,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新的启示,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能对文章有一个全方位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解读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多角度解读课文的方法,本文就对怎样进行多角度解读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怎样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课的难点。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学懂学好一篇课文,只有抓住一些含义深刻的,又与课文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采用读、议、想、比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分析、理解句子,弄懂它的意思。这样才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深刻透彻。  相似文献   

10.
一切理解活动的发生都必须以理解对象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文本一经产生便具有了自身的意义,文本意义不因理解者的理解而改变,文本意义相对于理解者而言具有客观性.在对马克思文本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客观性理解原则,反对主观性理解立场.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分析听与理解以及理解与说的关系,论述了口译中理解的思维过程。理解是对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进行分析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译员在听辨的基础上把握言语信息的意义,从而传达讲话人的思想,并完成口译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一些与数字有关的信息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口头语言,如五点三刻,三点一刻……还有我国常用的市制单位,如斤、两,尺、寸,亩……对年份的认识,如2003年,一般读作二零零三年,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根据这个理念,我们不仅提倡课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深度解读文本,实施有效链接。一、入境链接,未成曲调先有情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一位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上课,  相似文献   

15.
函数图像的变化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基本上是通过具体函数图像的变化使学生直观感知平移、放缩和对称等图像变化规律,没有强调对其数学本质的理解,初衷是为了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函数图像变化问题也会反复出错,  相似文献   

16.
17.
学生课程理解不仅仅是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解释的活动,而且是游离于各方利益的中介,是教师课程理解的必要补充。然而,目前关于学生课程理解的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从本体论出发,分别从主客观的角度对学生课程理解做了概念鉴定;探讨了学生进行课程理解的两个原因,即自我体验的需要和理解教育的召唤;列举了能让学生课程理解成为可能的三个因素,即学生是课程中能动的主体,学生求知欲望与无限知识的矛盾,学生场域资源的保障,以期尽可能地揭示学生课程理解的本真之貌。  相似文献   

18.
网络聊天形式下的文字、对话作为以网络为媒介手段的文本,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以及语言简短、错别字多及缺少标点等局限性,导致了对网络文本的理解容易造成误解。文章利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论述网络文本的正确理解是如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译者一直被置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其角色被简单地定位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者。事实上,译者的翻译活动从阅读与理解原文本开始,首先他是原文本的读者。由于文学文本具有一定的未定性,原文本作者的意图不完全可知,因此,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运用自己的前理解对原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一解释学亦被译作“释义学”或“诠释学”,它的核心问题是解读者对被解释文本的解读和理解问题,因而,理解便成为解释学的核心话语。在解释学里,以对待被解释文本的不同观念和看法又可以将其分为新旧两种,分别称为旧解释学和新解释学。旧解释学要求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要抛弃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