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现代化的几个理论问题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教育现代化的几个理论问题初探朱旭东一、教育现代化的几个假设首先,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问题。教育现代化道路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或上下同步的道路?问题在于谁来确立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是无意的、自然的,还是有意的、人为的?我认为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人性假设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现实的整体,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是实践生成的。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应以人性整体生成作为自身的人性假设。教育乃成人之学,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3.
在某种程度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渗透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我们可以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思潮的理论区间去捕捉,甚至俯拾以人为本的智慧火花,但这些对于我国教育管理学的重新建构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在对西方管理科学的观照中,不同的管理理论几乎都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动机等不同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只不过这样的认识和理论假设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已更多地基于对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展开。教育管理活动中,人无论作为客体、主体、资源和因素的任何一种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4.
提出研究假设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1)研究假设不能与教育科学中已经验证的正确的理论相违背;不能与已经验证的过去的事实相矛盾。(2)研究假设应当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间的关系做出推测。(3)研究假设应当以陈述句的形式简单、明了地加以说明,而不能以问句形式或含糊不清的陈述句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5.
建构观(constructive view)也称建构学说、建构论、建构主义等,由于其强调了认识主体内在的思维建构活动,符合新课标的主要精神,因而日益成为指导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教育理论。它的基本含义应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知识是由学习者头脑里构造出来的;(2)认知是个人独特构造活动的结果;(3)作为主体的构造活动也是有一定的结构,即有一定的框架和模式;(4)在最终的意义上,主体的认知建构活动与知识的建构形式存在着必然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本文讨论了十个作为网络时代的课程改革基础的问题 :( 1 )当今课程改革需思考的四个基本假设 :关于时代特征的假设、关于教育目的的假设、关于儿童本性及学习机制的假设、关于知识价值的假设 ;( 2 )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对技术的依赖 ;( 3)信息技术是一种思想技艺 (mindcraft) :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 ,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 ;( 4)包含在新的课程理念中的三个重要概念 :学习文化 (基于赛伯文化和信息素养的新文化 )、学习共同体 (learningcom munities) (交流和互动的团体 )、集体智能(collectivityintelligence) ;( 5 )虚拟现实的本质就在于共享和重建复杂性。 ( 6 )“马赛克”(mosaic)式或复眼式观察允许我们从许多角度综合一种强烈的视觉感知 ,使我们把镶嵌某一对象的环境连贯起来 ,从而使意义充满张力。 ( 7)比之以往的纸笔 (印本 )文化 ,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借助于赛伯文化 (cybercul ture) ,更强调“视象素养 (visualliteracy)” ;( 8)我们面临一个透明性、即时性和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 ;( 9)对信息技术的两种误读 :一是认为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外在于信息技术的 ,二是恐惧技术对人的控制 ;( 1 0 )一切离开赛伯文化或信息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及课程改革框架都不过是建立在历  相似文献   

7.
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命题的前提性假设存在着问题。通过对其分析与批判可以看到由于教育理论的丰富性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简单地说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不妥当的。这样会损害教育实践更会损害教育理论。应该改变简单、线性的理解,全面深刻地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所谓"问题串",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具体知识目标,针对一个特定的教学情景或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而设计的一连串(一般三个以上)问题。问题串也称问题链,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指向一个目标或围绕一个主题,并成系列;(2)符合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3)符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条件。有效的问题串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以其导师杜威的思维五步说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是杜威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化.按照杜威的看法,"最有意义的经验"是在思维活动中获得的,而思维过程包括五个步骤:(1)疑难情境;(2)认清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4)进行推理;(5)验证假设,根据思维的这个规律,最好的教学是"从做中学".以这一思维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教学法的内容是:由学生自发地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活动环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评价经历了测量、描述、判断、建构四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教育评价模式,其背后的理论假设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旨在探讨教育评价发展过程中不同评价模式背后的理论假设的演变,通过理论假设的演变分析反观其对教育评价实践产生的影响,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建构的"儿童"——试论教育对儿童年龄特征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是近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常识“。分析其理论前提与逻辑假设,可知这是一种本质论的观点。对儿童观进行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儿童“及其年龄特征都不是纯生物学意义的,而是被象征性地置于生物学隐喻中的一种社会文化建构,教育在实然和应然两方面皆非仅仅是在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它同时也在建构儿童的年龄特征,并借助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其本质化。  相似文献   

12.
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尝试从多学科视角探讨儿童全面发展"五对概念十二个范畴"的内涵建构,具体包括:(1)儿童道德和公民性发展的伦理学、政治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2)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心理学、脑科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3)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4)儿童艺术与审美发展的艺术学、美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5)儿童健康与安全发展的人体运动学、营养学、安全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以及儿童大脑与身体发展的脑科学、生理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对深化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予以探讨,为更加全面地把握育人目标提供理论借鉴,并为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新理念、新教材酝酿着语文教学实践层面的新气象,其标志之一就是不少一线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这样一种探索精神值得鼓励和提倡。一、从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方式来看综观林林总总的各类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两种比较鲜明的建构方式:一是归纳法;一是演绎法。以归纳法建构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多是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套路”,是对实践的总结。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的思维过程是归纳。以“演绎”法建构语文教学模式,是指建构者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出发提出假设,设计出模式,然后在实践中去验…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不少教师或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引导学生经历分层建构的过程,最终只是得出一个结论,教学中真有必要让学生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进行分层建构吗?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回答这样的困惑:(1)分层建构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对于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组织分层建构优势有三:其一,分层建构知识时,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支撑,对重点进行聚焦,体系简约,  相似文献   

15.
对于案例,大部分研究者把它定义为: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总是试图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该定义重审了案例的三大要素:(1)案例必须是真实的;(2)案例总是基于仔细而又认真的研究;(3)案例应该能够培养案例使用者形成观点多元化的能力。案例使用的目的有三个层次:(1)案例作为例证。其目的是建构某一特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建构新理论。(2)案例提供了分析问题、同化不同观点和考量行动的机会。案例展示了需要进行问题识别与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是十分普遍的 ,但人们往往缺乏自觉地以教育技术理论的眼光去审视它 ,仅仅停留在朦胧的直觉状态 ,对其系统性的认识和科学方法的运用还显得十分肤浅。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是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而且教育技术学也从此创立。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问题 :(1)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 ;(2 )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 ;(3)对教育技术发展动因的研究 ;(4)对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 ;(5 )对教育技术模式的研究。通过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论证 ,从而促使教育技术的实践健康发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教育技术的结构应是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教育技术现代化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否定 ,而是两者的协同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近一段时期以来,教育写作中,除了“毕恭毕敬”的学术类论文外,教育叙事,也就是教育故事写作日趋流行。这类文章的大致模样也是通过叙述一两个“教育故事”或者列举几个“教育案例”,从中阐述一定的教育理论,传递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暂且可以把这样的文章称为“教育美文”。但是,不少教育美文中的学生大多先是如何地顽劣不训,曾经历过多少次教育就是不见效果,可经过了作者或文章中的“老师”的一个“传神的眼神”,一句“会意的妙语”,一个“巧妙的教育行为”,学生就即刻发生巨变,变成一个“再也不犯错误的好学生了”。这样的文章读起来确实引…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的监察理论(MT)在外语理论界和教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理论包括五种假设:(1)习得-学得假设;(2)自然顺序假设;(3)监控假设;(4)输入假设;(5)情感过滤假设。这五种假设关系如图1所示。图1监察理论(Krashen1987见Cook2000)一、MT下的情感过滤假设在MT中,Krashen赋予情感在语言习得中一席之地,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hypothesis)。MT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学习者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由于他们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的不同,还在于不同的情感因素在语言习…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体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教育者开展活动或教育文化只有通过班级文化才能对学生发挥最大作用 ,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内化才能产生作用。现代德育理论认为 ,德育主体的现代化是德育现代化的核心 ,作为德育发展主体的学生 ,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不仅在于其学习和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识 ,更主要的是其能够将多少知识内化为品质 ,外化成为行为 ,实现知行统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能动内化是德育主体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因此 ,帮助学生强化主体性 ,实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建构相结…  相似文献   

20.
过程目标与内容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有三种最基本的融合策略,即“探究-建构”策略、“信息加工-建构”策略和“接受-建构”策略。我们分析了每种策略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每种策略的教学过程模型,并用实例说明了每种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从研究中得到的启示是: (1)化学教学应把学习的过程与内容相统一,以更全面地实现化学教学目标;(2) 化学知识的意义是在一定过程中建构的,且建构的途径具有多样性;(3)教学前要注意分析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以确定适当的化学教学起点;(4)应根据内容的特点、学校设备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