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X门”的语法化和语义隐喻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社会中出现的大量"X门"语言现象进行形式和语义的分析发现,认知的隐喻化使其产生了新的语义.而这种语义的虚化投射作用在语言形式上, "X门"便逐渐出现了语法化的趋势. "X门"在语法化的起始阶段,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否能发展成真正的词缀,尚未可知.  相似文献   

2.
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副词“不免”、“难免”、“未免”的语法化历程及语义特征发现:副词“不免”、“未免”的语法化是通过对“NP+不/未+(免+VP/AP)”的重新分析完成的,但二者进行重新分析的语义基础不同;副词“难免”的语法化则是动词“难免”通过语法隐喻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打"在汉语中是一个历史悠久、传播极广的一个字.本文试图对"打"字的语义及用法进行梳理,从而对介词"打"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的“有”字表意非常丰富,从共时角度基于有字句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包括对现代汉语中的“有”字句做句法结构分析,这是“有”字句研究的主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对“有”字句的语义分析.其他的还有对方言中的“有”字句的研究,古汉语中某时期“有”的某个特定句式的研究等.本文主要从历时角度对“有”字句的语法化问题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则”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中,"则"是一个词性和用法都颇为复杂的词,也是一个具有典型语法化过程的词.它最初是动词,后来逐渐发展出名词、副词、连词和助词."则"的语法化过程是语义、语法、认知和语用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定中结构"大略",在先秦时已出现。"大略"顺应了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大趋势,又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因此至迟在汉代便己完全词汇化为名词,意思是"大致的情况或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略"出现了副词用法。至迟在隋唐五代,"大略"完全语法化为范围副词。其语法化的动因,既有句法环境的作用,语义相宜的影响,也有使用频率较高的因素。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其语义逐渐抽象和泛化,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14-118
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看,语气助词"哦"的语法化过程是从最初的动词虚化为叹词,并进一步虚化为语气词,这一语法化过程具有不连续性和非单项性的特点。从概念隐喻角度来看,"哦"是由具体的概念转向更为抽象的概念,而其抽象的概念又是具体概念中的一部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哦"的主观性越来越突出,灵活度也越来越强。"哦"的语法化过程既满足人们的语用需求,同时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仍”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仍”由“沿袭”义动词逐渐语法化为表“屡次”、“依旧”、“相继地”之义的时间副词,再语法化为表示顺承和递进关系的连词。句法位置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是“仍”语法化的重要动因,重新分析是“仍”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跟”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的语法化过程是其功能扩展的过程。"跟"经历了"名词〉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的语法化链。其语法化过程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在清代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句法位置、重新分析等都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作为”及其语法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作为"一词可以分布在10种句式(Zp1-10)中,其中动词"作为"分布于前六种句式(Zp1-6),介词"作为"分布于后四种句式(Zp7-10);而且二者在语义、句法功能上也存在明显对立.在历史长河中,(1)"作为"短语的线性位置由句子后部不断漂移向前,(2)同时,句法功能也由谓语逐步降级为状语,最终"作为"完成由动词语法化为介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最迟在晚唐时期,述宾短语“依旧”发生了词汇化,固化为动词,意义是“跟原来一样”。“依旧”词汇化的动因是韵律制约、“组块”心理、高频使用等。动词“依旧”在连动结构“依旧VP”中又发生了语法化。在“依旧VP”中“依旧”动作义弱化,[+不变性]语义特征凸显,语义重心后移,连动关系重新分析为状中关系,逐渐演变为一个表时间义副词。  相似文献   

12.
“甭说”是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的一个词,它在现代汉语中有状中短语、关联短语及独立语三种用法。三种用法虽在共时层面上并存,但在历时层面上也有其演化的轨迹,这种演化是通过其逐渐语法化和主观化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历时的角度详细描述了"滚"的语义演变过程,并通过对这一语法化过程的分析,得出了修辞化是"滚"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119-125
在南宋时,"大要"由名词完全语法化为范围副词,其语法化的动因有句法环境、语义相宜、使用频率较高等,其语法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大要"继续语法化为语气副词。从民国时期开始,"大要"终止了语法化进程,两种副词用法用例急剧减少,直至消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范围副词“净”的语法化过程来揭示其主观化的用法。文章从历时角度考察了“净”由实词虚化为表示范围的副词的过程,然后以语法化为依托介绍其主观化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一、“可”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平面上,“可”的用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郝锐 《文教资料》2013,(29):136-138,142
语法化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对“住”的含义演变及其语法化过程进行梳理,考求其中的认知因素与内在机制。本文认为“住”经过重新分析,形成了自己词汇化和语法化路径,实现了由实到虚的转变,最终成为类词缀和准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8.
“怪”的语法化首先由其形容词“奇异的、不常见的”演化而来.“怪”后接的成分除了N或NP,还可以接V或者VP,虽然“怪”的词义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如果某个动词长期处于连动结构,且经常位于“V1 +V2”式中的V1位置,那么这个V1就极有可能发展为副词.到了南朝宋时期,“怪”后接的成分由一般性变为表心理活动义的动词,具有了表等级特征的意味.直到明末清初,“怪”后面所接的成分还可以是形容词,并且这种搭配由于其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固化有程度副词的用法.此时“怪”就完成了形容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坏"的语法化用法已为数不少,现代汉语中"坏"的语法化用法更加普遍.本文立足语法化理论,结合相关实例的对比,讨论了"坏"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20.
不消说最早出现于北宋,后从最初的短语到现在常用的话语标记,其语法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仅仅表示不用说的短语;2.表示主观判断的固定短语;3.可以独立成分句的话语标记。其最初的含义越来越虚化,主观化程度越来越高。不消说的语法化完成于明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