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断向汉朝发动进攻,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坚决打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武装进攻,完成内地与西域的统一,成为西汉政府和广大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从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全面用兵进行反击,元封二年(公元前108年)汉军降服了楼兰和姑师,揭开了汉朝统一西域的序幕。至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五路大军再次对匈奴全面用兵,历时半个多世纪。汉军获胜,匈奴在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导致了内部矛盾加深。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因担心被单于所杀,遂率4万余众降汉。同年,汉朝在西域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建立了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首任西域都护由郑吉担任。  相似文献   

2.
【说明】西汉初期,匈奴奴隶主军队屡次骚扰边境,抢掠人口、牲畜和财产,给广大人民和新兴的封建制度带来了严重威胁。搞分裂倒退的诸侯王阴谋勾结匈奴奴隶主,妄图颠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反动儒生则大肆散布妥协投降的抗战必败论。针对这种情况,晁错上了《言兵事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赞同,坚定了西汉王朝抗击匈奴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3.
汉朝新疆与内地的统一,是先秦以来中央王朝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的必然趋势;是西汉政权与匈奴奴隶主政权之间激烈斗争的结果。汉朝统一新疆的伟大事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持下才完成的。汉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和巩固统一局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其社会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西汉初期,正是匈奴奴隶主政权空前强大的时期,经常越过长城,侵扰现今的冀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给刚建立的西汉政权以莫大的威胁。汉初的几个统治者被迫采取了和亲政策,这实质上是一种退让的政策。不过,它在发展汉匈两族的关系史上起过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汉初年,奴隶制复辟势力和地主阶级之间进行的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情景。生气勃勃的地主阶级,既要粉碎被打倒了的奴隶主阶级的复辟阴谋,防御匈奴奴隶主贵族随时可能的侵扰,还要解决一个新问题,即反对蜕化成奴隶主复辟势力政治代表的诸侯王的篡权活动。认真总结这一段历史的经验,尤其是西汉王朝和刘濞等复辟势力斗争的经验,可以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制度急剧变革的的时期,即从旧奴隶制转变为新的封建制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始终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战争。有奴隶们奋起反抗奴隶主贵族残酷统治的起义,如跖率领九千人“横行天下”的那种流寇式的战争;有新兴地主阶级为夺取奴隶主贵族政权的战争,又有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以求天下统一的战  相似文献   

7.
萨尔浒战争     
一六一九年明、后金之间发生的萨尔浒战争,是明朝中央政权和后金地方割据政权争夺东北地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是明朝汉族地主阶级同女真族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一场搏斗。它不但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力量对比,促进了明朝的复亡,使满州贵族以少数民族上层的资格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及蒙族贵族登上中央政权的宝座,而且成为中外战争史上战役上以少敌众,战斗中以众击少,各个击破,取得全胜的著名战例。明朝对女真族各部“以夷治夷”“分而散之”的政策,由于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的勃兴而趋于瓦解。从建州左卫中掘起的后金不但讨平了建州、东海窝集、虎尔哈各  相似文献   

8.
卫青(?——前106年)、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都是西汉武帝时抗击我国北部地区匈奴奴隶主侵扰的名将。他们在汉武帝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法家路线指导下,和张骞,李广等广大将士一起,经过大小十几次艰苦的战斗,解除了匈奴奴隶主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为开辟通向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凋敝,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百废待兴。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屡次南侵中原。西汉的几位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内政权,恢复民生经济,在对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和”与“战”的双重战略,以“和”为主导。文章拟就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演变作一梳理,并总结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西北和北部地区(含新疆) 1.强大民族分布与演变:匈奴、东胡(春秋战国)→匈奴、西域(秦汉)→"五胡"(魏晋)→突厥(隋朝)→东西突厥、回纥(唐朝)→契丹、党项、女真(五代北宋)→完颜女真、蒙古(南宋)→瓦刺、鞑靼(明朝)→蒙古(漠南、漠北、漠西)、维吾尔族(清朝)。 2.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1)秦朝:派蒙恬抗击匈奴,在河套置城设县,迁徙人民,修筑长城。 (2)西汉:对匈奴采用战争与"和亲"并用政策;张骞通西域,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东汉:追歼北匈奴;汉明帝任命班超为西域都  相似文献   

11.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梭伦改革以后,雅典社会的阶级关系是怎样从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变成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的? 公元前594年,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的梭伦改革,打击了雅典旧的氏族贵族,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权,从而扩大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这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一次胜利。但改革很不彻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指出:汉王朝同匈奴奴隶制政权之间的"和亲"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两种不同意见争论了两千多年.和亲在汉代是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文臣武将们都在激烈争论和亲政策的好坏利弊.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一种"妥协的政策","暂时缓和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军事进攻",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成为汉和匈奴和好的历史佳话".另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相似文献   

14.
汉初,由于多年的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同时 诸王挟势并立,形同一个个的独立王国,中央政权还不巩固;在西、北边境上,又不时有匈奴的进扰,影响社会安宁和正常生产。因此,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稳定政局和恢复经济。面临着这种形势,高帝、惠帝及文、景之世,作为统治术的指导思想,都采取了黄老学说。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都”,意为“全部”;“护”为“保护”,设立西域都护就是为了保护西域各政权免受匈奴之害,同时防止西域各政权之间互相兼并和攻击。西域都护直属西汉中央政府,其办事机关称都护府,设在西域中心乌垒城(今轮台县古尔庄)。西域都护是西域最高地方长官,大致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秩比二千石。  相似文献   

16.
殷商末年,奴隶主贵族和奴隶的矛盾很尖锐。奴隶主贵族之间,或者贵族集团之间,相互争夺也十分激烈。周文王“有亡荒阅”的法令就是当时阶级斗争和奴隶主贵族内部斗争的产物。当时奴隶土贵族拥有强大的专政力量,奴隶们不可能采取大规模的革命暴动,“逋逃”是奴隶们通常运用的斗争方式。当时奴隶大量逃亡。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他们的奴隶;他们如果捕到逃亡的奴隶,对逃奴的刑罚是极为残酷的。既然现实世界上没有一片可以摆脱奴隶主压榨的“世外桃源”,奴隶们逋逃,并不能真正从被奴役的地位解脱出来,而是往往被  相似文献   

17.
刘渊于西晋"八王之乱"之时,乘势在西河郡举兵反晋树起中兴汉室的旗帜。刘渊之所以打出兴汉旗帜而不是恢复昔日的匈奴游牧政权,主因是其与匈奴上层贵族均已汉化。当时内迁的匈奴贵族已经与汉士族大夫无异,他们要起兵建立的政权一定会是中原王朝式的。同时,刘渊可以凭借兴汉旗帜来号召天下有志于反抗晋朝的汉、胡贵族与民众共图大业。  相似文献   

18.
韩信其人     
在西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法家政治家刘邦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主张抗击匈奴奴隶主的侵袭,反对民族投降。但这条政治路线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野心家韩信妄图裂土分封,勾结匈奴奴隶主发动叛乱,蓄意破坏以刘邦为代表的法家路线,就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韩信叛乱阴谋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窦宪伐匈奴这一震撼欧亚的历史事件提出了新的见解,以大量史实论证了匈奴是因内部争权反目而出现分裂的。所谓匈奴中存在奴隶主贵族与汉敌对和与汉和好两种势力的说法不合历史真情,只能成为汉武帝的民族压迫和窦宪伐匈奴的宫廷丑闻的掩护词。此事表明:正确意见、政策遭到打击,错误意见、政策得逞,北匈奴败亡西奔,东汉时期华夏与北匈奴的关系由联合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20.
西汉时,列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拥有特权。匈奴归义列侯是西汉列侯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有关归义匈奴首领的封侯标准有两个:景帝中元三年(前147)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奉行汉旧军法,封归义匈奴首领为侯;随着汉匈战争的全面展开,元狩二年之后,汉朝又制定了新的归义匈奴首领封侯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匈奴归义侯国具有不同的地域分布特点,这些侯国主要集中在涿郡、南阳、颍川三郡。他们在进入汉地后,由于文化、气候、政治等方面的原因,鲜有传国善终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