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前,峨眉县城西门外有一个西坡寺。有一年,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画家,住进寺里。一天,风和日暖,绿柳低垂,画家邀请和尚一块游乐山乌龙寺。和尚笑着推辞说:"这里去乐山有几十里路,来回要一天时间,很不方便。"画家见和尚不去,就自己去了。不到半天功夫他就回来了,还带来几张乌龙寺的画送给和尚。和尚自幼喜欢字画,心里十分高兴,同时,也感到奇怪,这画家不到半天就游完乌龙寺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2.
对联考军师     
朱元璋出身低微,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后来起兵反元,到处招兵买马。并于行军途中,战争间隙,四处求才访贤。据说,军师刘伯温便是他出对"考"  相似文献   

3.
秋露芙蕖     
湖南长沙景岑招贤禅师是南泉普愿的弟子。他起初住在鹿苑寺,后来云游四方居无定所,时人称之为“长沙和尚”。《五灯会元》载其事曰:师游山归,首座问:“和尚甚么去来?”师曰:“游山来。”座曰:“到甚么处?”师曰:“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座曰:“大似春意。”师曰:“也胜秋露滴芙蕖。”读过之后,只觉得长沙和尚吐属清丽典雅。但他和首座的对话究竟有何禅意,却觉得没头没脑,不得要领。长沙游山回来,首座问他从哪里去到哪里来,其真实意图大约是用询问长沙游山的感受来勘辨长沙的禅悟体验,看看他修行达到了什么境界。长沙当然会意,答以对仗工…  相似文献   

4.
请先动手     
寺是小寺,没有名声,寺里只有两个和尚,一老一小,老的是师父,小的是徒儿. 由于小寺没有名声,又只有师父和徒儿两个和尚,因此来寺里的香客很少,所得也就十分少,师父和徒儿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艰难. 一天,徒儿对师父说他要离开这座寺庙,到一座大寺庙去.师父说:"不用去大寺庙,我们这儿就可以成为大寺庙." 徒儿听了说:"师父,我们这小寺庙能成为大寺庙?不可能吧!"  相似文献   

5.
俗语,也称“俗话”、“古话”,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有不少俗语是有其渊源掌故的,一句话就有个生动的故事。下面就是几个有趣的俗语故事。恶作剧“恶作剧”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一句俗语。相传古时候有个叫韦生的人搬家到汝州这个地方。半路上他看见一个和尚正独自一个人在赶路,韦生觉得他的光头很好玩,就用弹弓弹他的光脑袋。开始的时候和尚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继续赶路。后来他的脑袋上一连中了五颗小石子,非常疼,和尚别过头看到原来是韦生在用弹弓弹他,于是忍无…  相似文献   

6.
对联考军师     
朱元璋出身低微,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后来起兵反元,到处招兵买马。并于行军途中,战争间隙,四处求才访贤。据说,军师刘伯温便是他出对“考”出来的一位功臣呢。  相似文献   

7.
第四个和尚     
从前,在一个很古老的寺院里, 住着一个法名叫悟聪的和尚,每天到山下的河里挑水喝,生活过得很自然。不久,寺里来了一个法名叫悟智的和尚,悟聪和尚想,让我一个人挑水不便宜了他?于是就跟悟智商量,商量来商量去,两人想了一个很公平的办法——抬水喝。就这样,两个和尚每天抬着水桶,到山下去抬水。又过了很久,寺院里又来了一个法名叫悟慧的和尚,这下悟聪、悟智就说:“悟慧师傅,你来得晚,以后就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是错的,和尚一般不住在庙里。寺、庙、祠、观、庵是有区别的。在梵语里,“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  相似文献   

9.
静静 《华章》2011,(11):51-51
1.聚沙成石 有个少林寺小和尚学武的故事,说的是小和尚对于方丈派他早晚开闭寺门很有意见,因为他总觉得练武就要学套路,开闭寺门枯燥无味。过了一年,方丈问他是否觉得开闭寺门很轻松了,小和尚点头,方丈说你以后就以头代手。如此又过了一年,小和尚便吵着要方丈让他去学武,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父母都给我们讲过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故事说一座寺庙里,来了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每天都下山去背水,日子过得很滋润。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这时小和尚不再背水,而是和那个和尚一起抬水吃,日子过得也不错。接着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结果这三个和尚谁也不想去抬水,更不想去背水,这样三个和尚每天都守着空空的水缸,渴得嗓子直冒烟。为什么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还有水吃,等到再增加一个和尚的时候就没有水吃了呢?在社会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  相似文献   

11.
欧阳镇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3):54-57,81
虚云和尚中兴青原法脉祖庭贡献巨大。在鼓山涌泉寺,虚云和尚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整理鼓山文物;二是加强常住管理;三是创建制度规章。在云门山大觉寺,虚云和尚首先是重修寺宇殿堂;其次是创办大觉农场。在云居山真如寺,虚云和尚修建寺院备尝艰辛,成立了僧伽农场,实行农禅并重,为树立全国佛教普请制样板丛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到少林寺当和尚去!” 1984年9月,我在青龙学校上六年级了。真没想到,我们这个谁也不愿接手的“和尚班”,一个年龄不足20岁的小“光棍”,居然敢来担任班主任。后来才知道,他叫何俊。“和尚班”,并非有谁是和尚,而是同学们看了《少林寺》、《怪拳怪腿怪师傅》等影视录像后,个  相似文献   

13.
传说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经常到当地的琅琊山去,他和琅琊寺的智仙和尚十分要好。智仙在山道旁建了座亭子,欧阳修命名为“醉翁亭”,并为它写了一篇《醉翁亭记》。  相似文献   

14.
南拳铁桥三     
铁桥三(1813—1886年),原名梁坤,广东南海县人。年幼时就非常嗜武,到处寻访名师。后来有机会遇到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觉因和尚,对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为师,入广州白云山能仁寺带发修行。在寺中学艺7年,  相似文献   

15.
传说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经常到当地的琅琊山去,他和琅琊寺的智仙和尚十分要好。这位住持在山道旁建了座亭子。欧阳修命名为“醉翁亭”,并为它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文章初稿写成后,他抄了六份,让手下的衙役  相似文献   

16.
古代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一次下凡,来到一座和尚寺,遇到一个和尚在练功。吕洞宾认为这个和尚“根器”很好,便有意度他。于是,吕洞宾拿了一块石头,用指头一点,石头立刻变成了金子,并拿这块金  相似文献   

17.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他时常游山玩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和尚智仙结为好友。为便于欧阳修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醉翁亭”,并写下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第二年,欧阳修携客去丰山游览,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  相似文献   

18.
去年5月20日下午,陪同敦煌佛学研究所的几位朋友去湛山寺观瞻,进得寺院门,忽然想起,这天是弘一和尚李叔同来寺讲律60周年的日子。于是一个十年前的问号又闪现在脑际:“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我虽然也听到过许多种说法,也读过不少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却始终不能打消我的问号。也许是一种机缘,偏偏来到湛山寺,这个问号又蹦出来,在梵吹悠扬、香火缭绕中,顿有所悟。  相似文献   

19.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梳子制造商招聘推销员,让应聘者带着梳子去卖给和尚。应聘者A带着梳子出发后,他想:和尚光着脑袋,谁会买梳子梳头发呢?他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无果而归。应聘者B带着梳子找到那些和尚说,你们虽不用梳子梳发,但能用梳子挠痒痒啊!于是,推销了一些梳子。应聘者C带着梳子来到寺院,见香客盈门,香火鼎盛,便找到住持说,何不买些精美实用的梳子送给香客,以作纪念,以吸引更多的香客呢?住持曰然。于是买下他带去的所有梳子,还预订了大量的梳子。自然,应聘者C成了优秀推销员。  相似文献   

20.
词语趣谈     
Look Out 据说有一个人乘火车到英国去旅行,火车途经隧道时,有人提醒他说:“Look out!”他赶忙把头伸出去看,结果脑袋险些被山洞削掉。原来 Look out 在此时意为“当心!”Boy 众所周知,boy 这个词的基本意思是“男孩”。但不能处处都译为“男孩”。比方说,上英语课时,老师常说:“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应译为“同学们,早晨好!”更有趣的是,“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译成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