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船借箭》(五年制第八册第28课,六年制第十册第16课)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  相似文献   

2.
一焉耆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课《天山景物记》中有一个地名“焉耆”,课本给“耆”注音为qi,这是错误的。“焉耆”无论作古西域国名,历代府县名,还是作为解放后的自治区名,抑或是自治县名,“耆”字的读音不是qi而是peng。(见王力《古代汉语》上册第二分册第488页) 二繁漪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十八课《雷雨》,特地给剧中人以繁漪的姓氏。“繁”字注音为fan,殊为不妥。“繁”是多音字,在作姓氏用时,应注音为po。曹禺先生在给该人物定名时,是有  相似文献   

3.
《避雨》(五年制第七册6课,六年制第九册12课)一文讲的是“我”在路上避雨时,遇到公社气象站的一位气象员的事,赞美了一位有心计、热爱气象事业及具有丰富的气象知识的好姑娘。文章借“雨”写人,构思十分巧妙。“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这就是课文中心句,教学时可以从此突破。  相似文献   

4.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7课《秋天到了》有“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句子,其中“人”字和“一”字为什么不用引号。还有该册第16课《小公鸡和小鸭子》有“小鸭子正在水里捉鱼,忽然听见小公鸡喊救命”的句子,那“救命”二字为什么也不用引号呢?泸溪县李家田乡中心学校邓平香  相似文献   

6.
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字得到了调整。在教学中,我发现五年制教材有八个汉字注的音不够规范、正确。一是第三册第7课《坐井观天》一文里“落在井沿上”中的“沿”的读音。教材把这个字的音注成了yan,这是不正确的。“沿”字是一个多音字,除读yan外,还读yan。表示水边的“沿”读yan,因此,“井沿”一词中的“沿”应读yan。二是第三册第36课《坚持锻炼》一文里“连广播操也不做了”中的“做”的读音。书中把“做”字注成了zuo,这是不对的。“做”只有一种读音,它的声调是第四声,应该读zuo。  相似文献   

7.
《草船借箭》(六年制第十册第16课)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作为故事的起因,全文围绕“借”字,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结果是周瑜不得不叹  相似文献   

8.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9.
抓住一个“新”字──谈第六册第三组教材的教学江西詹俊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五年制第六册第三组教材,要注意教材的特点,抓住一个“新”字。一、新课文这一组教材共有4课。与原来人教版通用教材比,3篇讲读课文除《飞机遇险的时侯》(即原来的《一个降落伞包》)是老课...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16课内容。此课为尹庆华老师在本刊与云南省文山州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新课程系列研讨培训活动”中所上的示范课,所借班级为云南省丘北县民族中学初二班学生。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第四册《望到远方》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战士去饮马了,毛主席和小号兵站在堤岸上。”第九册《小牛犊子》一课中有“那边东山坡下,一片青青的草地,草地边一条小溪,正好饮牛”的句子。不少小学语文教师问:这两个句子里的“饮马”、“饮牛”和“饮酒”、“饮水”都是动宾词组,  相似文献   

12.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中“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句,其中“借第令毋斩”课文注释为:“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借,即使。第,仅。令,使。”将“借第令”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借,即使。第,仅。令,使”这三个字单独解释确实是言有所本的,但在这里就不恰当了。根据这三个词的分别注释,串起来“借第令”应该是“即使仅使”,这是无法讲通  相似文献   

13.
我教二年级语文。有一次,我教《借条和收条》一课,当我将课前根据教学参考书确定的本课“借、凭、联、店、册”等五个生字用小黑板挂出来,打算像平时一样教学生逐个认读的时候,下面却“乱”起来了。这个说:“店,合作商店的店,这字我认识的”;那个说:“联字是耳字旁加开关的关”;有个孩子干脆站起来,  相似文献   

14.
关于“黄澄澄”和“热辣辣”问:第三册看图学文第一课《秋天》中有“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的句子。文中“澄”字注音为deng,但在字典中,“澄”字只有cheng和deng两种注音,没有deng的读音。又如第四册第25课《我的爸爸》中有“我知道自己错了,脸上热辣辣的,就认真往下写”的句子,“辣”的注音是la,可是,生宇卡片和字典上的注音都是匕。上面这种现象应当怎么理解?在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应当怎么处理?苍山县长城中心小学谭长玲单县城关镇一定小陈汝急管:“黄澄澄”、“热辣辣”这类同语是由一个单音语素加上一个昼…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十课《吃墨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这里的“香”字用得不妥,理由如下:查《现代汉语词典》“香”字条,其第二义项为“食物的味道好”。那么,课文中的“香”字可用这一义项解释当是确定无疑的了。但是,根据课文内容分析,起码有两点不合文意。(一)与“香”字上述义项不符。本人虽然没有吃过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框题“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是该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在这一课最后一页的“相关链接”中提到了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制定的两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这两部法律的具体内容,但其实是在为下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打下伏笔。  相似文献   

17.
《草船借箭》(第10册)一文,是以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为起因,紧紧围绕一个“借”字展开情节,以周瑜长叹自己的才干不如诸葛亮为结果的.教学本文,可紧扣“借”字,抓住有关重点词语指导学生阅读全文.  相似文献   

18.
一、此处的“斜”到底读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 册第24课中,有一篇唐代杜牧的七言绝 句《山行》。[这句的头上最好加上“人教 版”三字,因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较 多,交代一下课本的出处,对读者有好 处。]其第一句为“远上寒山石径斜”,此 处的“斜”字教材上的注音为xie。而由上 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参考教 案》第七册(1996年版)第173页中对“斜”  相似文献   

19.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课《应该敢提“俭”字》一文中的“和坤”当为和珅之误。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中有两处矛盾,现指出以就教于方家。一、第五册第十七课《杜甫律诗五首》中《咏怀古迹》(其三)的颈联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下联结尾为“月夜魂”。而在第六册第五课《语言与文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