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本文概括总结了“文革”时期连环画的关学特点,其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研究其艺术的同时会感受到当时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为今后的艺术创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革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学研究和革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革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社会缺乏对于革学研究的必要的关注。革学研究有相当的学术发展空问。自如地谈说革学,将是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印度戏剧的起源;论述了印度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个重要的美学特征,即古典主义戏剧都采取了大团圆的结局,悲剧艺术被排除在戏剧创作之外;古典主义戏剧表现出了强烈的唯美主义、理想主义的审美趣味;古典主义戏剧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本文还细致地分析了形成这些美学特征的哲学、宗教等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伦理思想在文革时期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扭曲,以致形成了极左的革命伦理。这种极左的革命伦理使文学创作受到了重创。同样,文革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种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温床,致使中国革命伦理思想的发展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因此,革命伦理与文革文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论题。  相似文献   

5.
古典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的一种文学思潮,其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强调文艺规则,要求文学作品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要求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并把道德说教、劝善作为文学的任务,注重正常情理。17世纪古典主义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引起了学界普遍的关注。文章针对其论证的焦点问题,在哲学的框架内,依据两派论争的内容,总结了其论争的焦点。该焦点是围绕实践这个核心概念,然后在实践的地位、功能、性质、过程和结果等五个方面,分别就实践与美学、审美、生存、超理性和超越等五对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借助德国学者汉斯·威密尔的翻译目的论,探讨文革时期翻译目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的影响,发现这一特殊时期的翻译文学带有极强的目的性,具体表现在对翻译题材的选择、译作的出版发行、对译者的管理和组织等方面。对文革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充分表明,翻译不只是译者的个人活动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8.
后实践关学以实践美学的代替者出现于中国学界,使中国美学见证了现代性。但后实践美学并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中国百年现代性文化和中国当代艺术审美的经验之上的,因此,后实践关学不是原创性的中国美学,而是移植的西方现代美学。当其进入美学原理,由于古典主义的体系构造方法,后实践美学罔顾全球化时代民族审美文化的差异,忽视了关学话语的异质性,导致美学知识域的缺损。  相似文献   

9.
古典主义造型艺术受17世纪理性主义美学思想所支配,在西方艺术中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充满理性意味的艺术宫殿.本文分析这一时期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内涵与关联、承载理性之美的艺术表达以及理性主义美学精神的后世传承,力求把握古典主义造型艺术的内在逻辑,以期对绘画、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王洋 《华章》2012,(27)
塞尚的画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又是一种文化创新,它随着当时的文化发展一起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帷幕.现代艺术的两位前辈马蒂斯和毕加索均视塞尚为“我们大家的父亲”,可见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美学再思考     
《娄底师专学报》2006,(5):69-72
审美根本不是自治的,它连接着更大的社会基座,我们需要一种情境性与连续性关学,这是一种描述性的而非规定性的理论,它认识到并拓展了与审美经验的联系,而且呼唤我们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全身心的介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文艺、文艺学、美学、艺术哲学、艺术学等概念术语的认真梳理,从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入手,认为有20余年历史的文艺美学学科名称混乱、对象模糊、方法缺失,因而文艺美学不能被称作是独立的学科,建议恢复文艺美学这个术语的泛称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前出现的诸种革命文化现象显示的是我们与革命文化的血缘联系,革命及其美学经验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浸透进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中。从西方后现代角度做出的研判,仅能够得到皮相,而无法深入内脏。这提醒我们,西方的理论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商业化和遗忘的操作也不是正确的对待态度,只有正面的反思和研究才能揭橥真相。我们应当重新梳理革命中国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探究革命审美的复杂化生成与演变。“偿还”被忽视的革命审美传统,在文论重建的西方、古典资源之外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从事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文化问题极为关注。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特别是有关文化革命的思想,关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领导、文化遗产的批判改造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以及学习共产主义、培养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一代新人等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建设和谐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文化崛起的过程中,文化审美作为当代审美表达机制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日益突现.文化审美贯穿了现代审美意识的现实品格和人文品格,它的生成与表述能够使当代美学吸纳新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从而在整体视野的调整与转换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探索综合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16.
论“五四”前公共舆论空间中的“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文学革命是如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由《申报》对文学革命的若干报道观之,文学革命在1918年的下半年才开始引起世人的部分关注。提倡文学革命的《新青年》,机缘巧合地被陈独秀带入到了受舆论瞩目的、处于改革前沿的北京大学之中;并且随着《新青年》同人的身份整体性地笼罩上北京大学的光环,在蔡元培革新北京大学的举措陆续传出谣言之时,《新青年》的社会认知度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在人际间的口耳相传与印刷媒体的正反两方面的反应以及《新青年》同人的主动出击的综合作用下,1918年末之时,文学革命声势日隆,逐渐成为公共舆论中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庆学运动,经历了从学边缘重返中心,到从学中心重落边缘的发展过程,而《红岩》的革命叙事与“绣花鞋”故事的“民间叙事”,则分别表明了重庆学运动革命化与历史化的可行性限度,显示出地方化资源对于区域学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播和交流与交往手段和交往方式密切相关,社会交往手段和交往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文化内容和文化格局的新变化。具体考察和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交往发展的新趋势和特征,特别是当代交往革命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对于我们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保证我国文化安全,以及实现我国文化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艺美学三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勃兴到九十年代以后因定位归属的困难而遭致一定程度的冷遇。现今,文艺美学理应在新的审美文化转型中获得新生。文艺美学新生的途径在于:一方面要摆脱精英主义的传统思路,积极介入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形成的文化大潮中;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地批判性阐释,以引导大众在日益感性化、平面化、视觉化的审美体验之后,产生更高的审美需求。同时,要积极引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用视象的话语方式弥补西方思辨话语的缺陷与不足,更好地解释审美和艺术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