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信堂 《收藏》2011,(5):128-132
《收藏》自2006年第9期开始,连载了笔者的《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几年过去了,展望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及其流通平台,可以清楚地发现,古玩骗子们并没有因为受到道德的谴责而收敛自己的行为,相反,他们正在市场中演绎着鬼魅魍魉的现实版,其戏文之诡谲,主题之露骨,动作之张扬,情节之跌宕,均前所未有。这些险恶的骗术伎俩,让众多善良的人防不胜防,屡屡中招。  相似文献   

2.
陈永昌 《收藏》2006,(1):149-149
古玩行业由来已久,其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史传后来当了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的吕不韦乃古玩行之鼻祖。古玩行业历来是被人们敬慕的行业,民间谚语云:“七十二行,古董为王”。古玩在清代早期以前称“古董”,乾隆时称为“古玩”。由于古玩的深奥及由此折射出的古老文明,人们对那些以诚信为本而又有学识、眼力的古玩商,十分敬重。  相似文献   

3.
王信堂 《收藏》2007,(3):161-162
二十四、隔山卖牛 骗术特征:利用网购手段,进行欺诈行为。杀伤力★★★ 在互联网席卷世界的今天,网上买卖古玩渐成气候,一些心术不正者也在网络世界里玩起了他们的行骗手段。这些人的网欺(最近冒出的新名词)手段主要为:其一,利用专业软件对古玩赝品的照片进行再加工,  相似文献   

4.
王红旗 《收藏》2008,(11):138-139
《收藏》2007年第9期上刊出了山东潍坊王信堂先生的连载文章《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该期介绍第四十一招“文化创新”,揭露所谓“臆造文化发现,兜售高仿品”的现象;2007年第12期又刊出王先生《再说古玩市场诡计之“文化创新”》一文。细读两文后,作为一名普通收藏者,我有以下几点疑问:  相似文献   

5.
王月江 《收藏》2015,(5):124-133
什么是菩提子 菩提是梵语bodhi的音译,释迦牟尼佛曾经在菩提树下得道。“菩提”便有了觉悟、智慧之意,用以指人忽然开悟,达到了看破俗欲、超凡脱俗的境界。近年来的古玩市场上,门槛最低且销售最多的手串产品莫过于各种菩提子,随便一家文玩市场或是古玩商铺,基本都可看到各种大小、形状的被冠以“某某菩提子”之名的串饰在销售。  相似文献   

6.
吴少华 《收藏》2007,(7):28-28
中国古玩市场“长三角”地区论坛会暨海派收藏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4月19日在上海举办。出席会议的代表就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海派收藏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古玩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收藏文化和古玩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许多论文内蕴丰富,鉴往悉来,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和新思路,现选发其中5篇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王毅高 《收藏》2001,(3):16-17
古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有文化艺术价值可供收藏玩赏的物品,因其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无限,古玩市场上便出现了许多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欺诈现象。受害最多的是“涉市”不深的初学收藏者,笔者将古玩界一些朋友讲述的“不足与外人道”的故事写出来,共以为鉴。  相似文献   

8.
王信堂 《收藏》2007,(7):164-165
三十四、新闻人物 骗术特征:愚弄新闻媒体.妄图大肆诈骗。杀伤力★★★★★ 在收藏界,有一些骗子非常热衷于利用媒体包装自己,通过正面宣传,把自己鼓吹为古玩行内拥有珍贵文物的风流人物,以此来抬高身价,扩大影响,最终通过沽名钓誉所产生的名人效应来铺平其实施阴谋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王信堂 《收藏》2007,(12):110-111
自2006年9月份起,笔者撰写的《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连载于《收藏》杂志之后,受到了一些藏友的好评,我很欣慰。不料,在2007年第9期《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十)》发表后,却引起了个别人的谩骂。其导火索,是因为我在题为“文化创新”的章节中,将他们经营的品种、造型不伦不类的所谓“苍山文化”玉器称为赝品,并配发了一幅图片。  相似文献   

10.
童家玲 《收藏》2001,(3):61-61
逢双休日总要抽半天时间去苏州文庙古玩市场“觅宝”,常是空手而归,却乐此不疲,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寻得一宝——民国时期的会启。  相似文献   

11.
阿给 《收藏》2001,(10):15-15
日前,笔者溜达长沙市清水塘古玩市场,偶见一女了问一摊主:“熊猫纪念币一枚多少钱?”答:“15元”。对于纪念币笔者虽说不玩,但相关知识和行情尚略知一二。1997年,流通纪念币在宝兰街古玩市场好不威风,价格一天三涨。像“中国珍稀野生动物”系列之一的纪念币“熊描(面值5元)”7月下旬每枚还不到70元,到8月底9月初,竟一跃卖到了260元。后来在政府的干预下,价格急速回落,目前的价位徘徊在70元左右,这个价位可以说是到谷底了,基本无再跌的可能。现在猛听得“15元”。  相似文献   

12.
马树启 《收藏》2006,(9):88-88
2000年3月的一天,我的朋友在郑州古玩市场收集到一枚罕见的朱雀白虎纹“大泉”钱,正面上方篆书“大”字,下方篆书“泉”字,“泉”字向右横倒书写,左右两边分别是高浮雕“白虎”“朱雀”图案,背平素无廊,内穿特大。  相似文献   

13.
京华 《收藏》2009,(5):168-169
前言:近年来收藏品市场盛况空前,民间各类古玩市场、鉴定公司不断涌现,收藏大军日益壮大。媒体的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改变了收藏的最初“原始人群”。集藏古玩古董本是有钱人的乐事、闲情,而不是当今千万收藏大军投机投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刘亚谏 《收藏界》2011,(1):126-127
中国正处在一个古玩艺术品收藏的大浪潮中,人们称其为第四次收藏浪潮或第四次收藏热(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康乾盛世,第三次是清末民初),这次收藏热之烈,收藏人数之多,可谓前所未有。专业和业余的收藏流通人员有数千万人,有形无形的古玩艺术品市场正处方兴未艾之势。对这一特殊行业,市场管理的相对滞后和监督约束机制的相对缺失,使古玩艺术品收藏流通行为受到了很大制约。尤其是民间古玩艺术品鉴定行业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收藏界而且社会上对鉴定业的非议实在不少。鉴定管理体系的严重混乱,乃是种种问题的关键所在,已成为古玩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读玉品人生     
董凡 《收藏界》2012,(3):17-17
阳春三月,正是外出的好时节,爱好美玉的我,每逢周末,必去古玩市场看玉——“淘”一“淘”,“赏”一“赏”。  相似文献   

16.
    
高占交 《收藏界》2013,(1):122-149
千禧之年,中国市场涌现出了一个新的行业——古玩市场。一个久违的词——“盛世收藏”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  相似文献   

17.
钱岳明 《收藏》2007,(7):31-3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投资需求日益增长,无数收藏家、投资家和收藏爱好者,出入于诸多的古玩经营场所,从事古玩收藏品的交流活动。古玩热的升温,拓展了我们进一步发展古玩收藏品市场的思路和领域。  相似文献   

18.
周传芳 《收藏》2001,(1):56-56
读《收藏》第83期“袁世凯头像嘉禾银元版别初探”一文(下称“版别初探”),笔者被文中“签字版”市值3万元重金所诱,于是按图索骥,到古玩市场进行大搜索,希望能在旧银元堆里觅得有英文字母的“签字大头”。  相似文献   

19.
党顺民 《收藏》2018,(12):70-72
2018年春夏之季,西安古玩市场出现一批战国时期楚国“蚁鼻”钱(图1),总计800余枚。在对这批“蚁鼻”钱精心筛选后,笔者挑出102枚作为标本收藏。经询问这批钱的来历,得知其出土于陕西咸阳渭河段沙坑,具体地点不详。  相似文献   

20.
晨波 《收藏》2006,(11):52-55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曾这样评论:“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与文化的恩泽留给了我们深厚的传统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些宝贵的财富,见证了上海源远流长,海纳百川的发展轨迹,塑造了上海薪火相承、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上海的古玩市场,正是浸泽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起来的。“申江好,古玩尽搜探。商鼎周彝酬万镒,唐碑宋帖重千镰,真伪几曾谙。”这是清末黄式权在《淞南梦影录》卷四中引袁翔甫《望江南》的词句,从中可领略到百年前上海滩古玩市场的风貌。[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