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船政局的发展,为1874年清政府抵御日本侵略台湾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初步显示了清政府近代海军的优势.而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也触动了清政府对近代海防的重视,从而推动了福建船政局的进一步发展.福建船政局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之间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2.
该论文是"清政府与台湾的土地开发"课题的系列论文之一.台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清政府的移民政府、民族政策、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对台湾的土地开发均产生深刻的影响.清领台湾之初,大部分土地控制在台湾土著、即所谓的"番族"手里,台湾汉民开发领域的扩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番社"争地"的过程.台湾番族根据其汉化程度,有生、熟番之分,在清领台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政府将生番视为化外之人,并将他们划在"界"外,不许民人越界私垦,以启衅端.但清政府的防番战略遏制不了台湾开发的步伐,清中期出现了大面积的界外土地开发,"牡丹社事件"之后,清政府看清日本企图侵略台湾的狼子野心,决定开山抚番,开发台湾东部及深山地带.本文主要论述同光以前,清政府的防番战略举措,它对清前期台湾的土地开发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在台湾的传布是伴随着荷兰人的殖民扩张而来的。为了拓展远东的贸易 ,荷兰人在 16世纪初占领澎湖 ,并向中国请求互市 ,但遭到清政府官员的拒绝 ,乃转往澳门、厦门 ,后于 162 4年到达台湾安平 ,并在此筑城实行长期占领。这一时期的台湾居民 ,除由闽粤两省移民来的汉人外 ,还有原住民及一些在此贸易的日本人。荷兰人为垄断贸易 ,将日本人赶走 ,接着陆续占领了台湾南部的原住民区域。 164 3年 ,又将盘踞在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逐出台湾。当时的台湾原住民处于未开化的原始部落社会 ,在农业方面亦甚落后 ,不知稼穑之法 ,一切作物任其自生自…  相似文献   

4.
1874年,日本以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三千余名士兵侵犯中国台湾,挑起中日冲突。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赴台湾加强防务,扼制了日本的侵略行动。后来列强出面调停,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这一事件发生,清政府受到很大震动。11月初,总理衙门上奏筹议海防,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项建议,并强调兴办水师之必要和紧迫。朝廷命地方重要督抚商议复奏,于是形成各抒己见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边疆和邻国,企图并吞朝鲜、越南等国,并且进一步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中国的边疆出现了新危机。这个时期,由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而发生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起: 一、美日侵台和台湾人民的坚决抵抗一八七一年十二月,琉球国宫古岛的两艘船在归途中遇到飓风,飘至台湾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地方。上岸后,渔民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一些人在冲突中死亡。琉球是一个群岛组成的国家,位于台湾省东北方。自明朝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以来,琉球国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琉球人和台湾人之间发生矛盾,日本根本无权过问。然而,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却利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此为借口,侵占琉球,并进一步发起侵略台湾的战争。  相似文献   

6.
<正>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为了侵略的需要,多次提出在中国的大陆和领海内架线的要求。清政府颟顸愚昧,对于外国侵略者的架线之请、始则回避,继则退让。海上通信权和海线登陆权率先被夺,仅保存下陆地通信权。这为中国以后自主兴办电报保留了基本条件。当然,此时的清政府还没有认识到电报的重大作用。到了70年代,电报在军事外交方面的巨大价值为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所了解,兼之1874年发生日本侵略台湾事件,为了巩固大清帝国的统治,清政府才允许修建电报线路。 1874年春,日本借口“台湾番民杀日侨”,出兵进攻台湾。钦差大臣沈葆桢奉命视台,深感台湾孤悬海外,与福建交通阻隔,消息极不灵通,从军事角度出发,奏请清廷在福建台湾之间(由福建陆路到厦门而后改由水路到台湾)架设电线,以利“消息常通”,得到允许。此举首开电报禁例,对中国近代兴办电报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久,福建境内便出现了雇佣丹麦大北公司承办架线工程。但由于日本攻台计划取消了,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稍有缓和,这时福建的督抚、将军对继续架线意见分歧,加上大北公司乘机起哄,讹诈勒索,致使闽台之间的电报工程中途抛锚。那么,首次架线有无结果呢?  相似文献   

7.
学会活着     
太鲁阁族是台湾原住民的第五大族群。四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翻越中央山脉,来到花莲的立雾溪源头定居。《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侵略者对宝岛人民实施残暴的高压统治,太鲁阁族的悲惨命运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8.
贌社制的实施起源于荷兰在台湾颁发的许可证制度。贌商获得贌社权缴纳贌金后,独享与原住民交易的专属权,除贌商以外任何人不能在原住民村社从事贸易活动。贌社收入在荷兰当局的财政预算和均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贌社制度,汉人与原住民的自由贸易被终止,荷兰殖民当局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决者,实现其对双方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9.
在1874年发生的"牡丹社事件"中,关于琉球归属和台湾生蕃地区所属问题,中国主张的"华夷观"和日本倡导的"公法观"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为证明生蕃地区的无主性和出兵的合理性,日本委任法国人布瓦索纳德为法律顾问,随大久保利通赴北京与总理衙门折冲樽俎。布瓦索纳德基于万国公法提出的交涉对策,既使日本赢得了谈判,又化解了一场箭在弦上的中日之战。  相似文献   

1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662年,郑成功赶走霸占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实施“军兵屯垦”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台湾的拓殖”。1684年,清政府为统一中国,降服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巡抚,台湾被置于清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把洋务运动推行到台湾,揭开了台湾近代化的历史帷幕。清政府在台湾积极推行洋务新政是与帝国主义列强觊觎台湾和台湾在中国东南海防中的战略地位被认识有关。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后,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英…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台湾有些人不断鼓吹“独立”,其理由之一就是:“台湾自来就一直被清廷列在荒外地区而备受忽略”,“马关条约意味着中国对台湾边陲之忽视,弃置不顾……,中国已出卖台湾给强邻日本,”等等。然而,事实完全不是如此。本文拟就清政府之所以在《马关条约》中割让台湾给日本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1874年日本以两起船难事件为借口,公然侵略我台湾,受到清政府及人民的英勇抗击。狡猾的日本处心积虑地使用偷换事件内涵的做法,瞒过了缺少外交经验的清政府,签订了使中国丧失琉球主权的《北京专条》条约,后来在日本侵占琉球过程中,琉球曾向清政府垦求援助,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拒绝对琉球的援助,最终丧失了琉球的主权。  相似文献   

13.
沈葆桢(1820—1879年),字幼丹,福建侯官人,林则徐的女婿。二十七岁中进士,曾任江西九江知府,还一度在曾国藩安庆大营里管理军务,协助镇压太平军起义。后擢任江西巡抚。同治五年(1866年),经左宗棠的推荐,调任福建船政大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日人启衅,形势吃紧,清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东渡台湾筹办海防,解决日本侵台事件。光绪元年(1875  相似文献   

14.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朝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于1895年4月11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水相隔,唇齿相依,当割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激奋,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更为强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中、台南一带人民发出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就在台湾人民积极准备抗战时,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竟电告当时  相似文献   

15.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慈禧太后下诏曰:“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行驻扎.福建巡抚事务,既著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抚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以此为标志,清政府正式决定台湾和福建划疆而治,在台湾设立行省。台湾作为中国一省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从此奠定。  相似文献   

16.
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是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第一次武装侵犯。在这起事件中,清政府对日外交方略经历了抗议交涉、备战求和、外交谈判三个阶段,而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清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谈判途径解决冲突的妥协态度。清政府的妥协让步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侵台事件拉开了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及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阳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1):60-61,64
台湾原住民族的衰弱是近代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随着整个原住民族群边缘化程度加剧,原住民问题遂成为台湾社会一大社会难题。为争取生存空间,维护少数民族权利,20世纪80年代,原住民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原住民权利运动”,简称“原权运动”。在台湾政治“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原权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该运动虽声势浩大,却因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波折不断;原住民群体的边缘地位也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在社会发展中难得实惠。  相似文献   

18.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省肥西县人。1861年参加李鸿章的淮军。其后因追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有功,官升至直隶提督。1873年因故辞职回老家闲居。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重新起用他,授予其福建巡抚衔并负责督办台湾军务。在其后的台湾保卫战中,他立下赫赫战功。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并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以后,多次向皇帝呈递奏折,指出:“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粗…  相似文献   

19.
1987年,台湾政治“戒严”解除之后,台湾社会逐步由一元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台湾当局进一步改革与完善高校原住民招生政策.探讨与研究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台湾高校原住民招生政策,对于大陆高考民族政策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1895年4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从此,台湾便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亦随即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