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渊 《云南教育》2004,(25):22-23
近年来,尊重学生,把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感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这种感悟不是回到“自读自悟”的老路上,而是需要教师思考怎样提高学生感悟效率的方法。因此,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  相似文献   

2.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现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然而,什么是“感悟”?怎样才能“感悟”?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3.
莫雪莲 《广西教育》2010,(10):59-60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中,“感悟”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什么是“感悟”?怎样引导学生“感悟”?一些老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惑陪。感悟是受到感动而醒悟。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都生活经验严重匮乏,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能切合学情特征、抛开长者经历、遵从摩浯流程地把握感悟的生成元素,那么,学生也只能在被弄得“一头雾水”中,产生不出教学预设均感悟应有绩效。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 ,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实质是意会 ,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 ,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 ,“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才能实现“感悟”。这是不是说不要教师 ,学生就能无师自通、自我感悟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感悟”…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者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杨琴 《教育论坛》2004,(4):34-35
《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积累,感悟是在教师指下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感悟,运用是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9.
常看到一些教师 ,他们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不关注学生的反应 ,不理睬学生的问题 ,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去讲课 ,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站位”方式。也有些教师老是埋怨学生不专心、不动脑 ,几乎满堂都在训斥学生 ,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架势 ,这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对立的“站位”方式。  显然 ,上面两种“站位”方式都是不恰当的。何谓“站位”得当 ?应该看教师的“站位”能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 ,“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起主体作用”这一教学规律已决定了教师在课堂的地位。但我认为 ,教师的课堂地位并不是…  相似文献   

10.
敬大林 《广西教育》2009,(19):16-16,56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是可预测,但无法规定的,这就是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它要求教师从关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课堂教学,如关注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感悟等。精彩的课堂往往源于有效的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11.
张会贤 《考试周刊》2012,(41):30-30
1.语文课应该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 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以前的语文课,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做听众,被批判为“满堂灌”;后来的语文课,变成了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停地答,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提问不下于40个,课堂就在这一问一答中匆匆而过,被批判为“满堂问”;再后来,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被批判为“满堂读”;现在,又流行“满堂悟”,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感悟,就是不说怎样去感悟,要感悟些什么。这些语文课堂的“流行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一是缺少有内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话虽然有些极端,但也说出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事实。我们期望每个老师都能够找到最好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学生们都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用心”是指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感悟,“用脑”是指对学习  相似文献   

13.
有“趣”有“动”有“情”的课堂,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是学生所追求的课堂。因此,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呢?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笔者就教学中的几点感悟讲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生命性阅读”,它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体会人生中的精彩历程,从中对生命有所感悟,享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对自己的人生、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着眼于“生命性阅读”,立足于学生的品质,定位于让学生“学会感悟生命”,这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进行生命性阅读呢?1.关注差别珍视个人所悟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是由每个学生原有的内部建构不同而造成的,总存在差别,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和个人所悟,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无非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悟的“场”,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5.
化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围绕着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所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也是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实现育人这个大目标,教学就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使"教"能够真正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为此,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辅导,教师心中要时时想着学生,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入教学情境.在探究思索、体验感悟中升华思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的发挥,基于三个“关注”。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强调了“品读感悟”。但是,到底什么是“品读感悟”呢?由于对阅读理念理解的偏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十分肤浅。肤浅的阅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模式正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的“知识课堂”,向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生本课堂”转变,强调对人的关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间身心对话的历程,成就师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中的感悟,是指有所感触而领悟,是读者从对文本的表层意义的把握深入到深层内涵的认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感悟意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而“创设情境、加强对话、链接生活、关注空白”正是“获得感悟基础、丰富感悟内涵、体现感悟个性、实现感悟创造”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写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尽管如此,学生每每面临写作,总是唉声叹气乃至痛苦不堪,觉得作文没有素材可写。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叹呢?关键在于学生的感悟能力,因为感悟是写作的生命。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可以采取这样的途径:教师有意识地传授一些“感悟”方面的具体故事,然后让学生在慢慢理解消化中,提高感悟能力。一句话,就是让学生从“感悟”中提高感悟能力。其步骤如下:第一、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些文人或作家在感悟方面的故事,使学生多了…  相似文献   

2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虽然不同,但“花之病”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习惯性出现。一年一度的考试评价,总会阶段性地掀起教师们的关注。于是,有教师感慨:考试评价不应该局限于“六月来,七月走”,应当走进我们的课堂;有教师不禁又问: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