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军 《教育文汇》2011,(6):41-4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揭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文章主旨。这一课的教学,以前我听过几次,一般是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相机提出多个问题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相似文献   

2.
“全文信息”“范例信息”及其教学山东武玉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语文教学就是讲读课文,讲读课文就必须把一篇课文从字词句到段落篇章,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逐一讲读一遍,让学生尽可能掌握一篇课文涉及的所...  相似文献   

3.
据我所知,对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处理方式,在农村初中大概有这样几种:一种是在课文讲读教学结束后,将练习题集中起来逐条进行解答。有些完全可以在讲授中一并解决的,也一律到最后才回过头来给学生“炒冷饭”;另一种是少数老师图省时省力,干脆将练习题答案抄给学生或报给学生笔录。这样一来,尽管“答案标准,批改顺当”,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久之,学生势必养成“等饭吃”的习惯;还有一种是索性一放到底,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对付”。这样,一些较难的题目便变成了“疑  相似文献   

4.
一、"读写结合类课型"的价值追求语文教材是教学中的"例子",是一种范式。我们进行"读写结合类课型"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这个"写作范式",以确实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学生在阅读课文这个"例子"的同时,可以形象懂得某一类作文该写些什么,该怎么写。小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欲望,学习了课文中的语段,让他们模仿课文例子,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从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入手,逐步摸索出一种以“自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其主要程式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分段自学;精读课文,重点自学;熟读课文,归纳自学,以学生的自学贯穿教学始终。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是让学  相似文献   

6.
“发现法”教学刍议黄亚萍“发现法”是一种探索教学法。教学时,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课文,使其掌握课文段落层次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摸索规律的能力。近几年来,我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堂上引导...  相似文献   

7.
多感悟。学习一篇课文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老师把“自己”学习课文的体会一古脑儿搬给学生。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会,去感悟。显而易见,前一种方法对应付考试也许是管用的,但无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二种方法对应付考试收获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却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有一位教师在教《穷人》一课时,就很注意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再让学生将得出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结果,答案各种各样。教师对孩子们合理的分析给予肯定。这样教,给了孩子们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一…  相似文献   

8.
批改五年级语文试卷的时候,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学习完本单元课文后,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它让我明白了。”这道题是开放性的,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程度,答案并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很多学生填的是课文《推敲》,原因大多是:“它让我明白了,在写作中,要具有如‘推敲’这样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相似文献   

9.
“点面结合”是叙事文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技巧,这里借用指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所谓“点面结合教学法”(简称“点面法”),可以就一个单元而言,也可以就一篇课文而言。就一个单元的教学而言,是指从一组同类体载的文章中,选择较典型的或难度较大的一篇文章为“点”,教学中作重点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类文体的规律和阅读方法。其余文章则为“面”,可以略讲,可以让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而学。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以重点段落或部分为“点”,其余段落或部分则为“面”。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一段落或部分作认真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此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全篇  相似文献   

10.
结合二类课文教学提高以“读”助“写”能力江西刘先英结合二类课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以“读”助“写”能力,我认为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学习二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比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组...  相似文献   

11.
我在课堂教学中运出“导读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由课文“三眼”引导学生“三读”.(一)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文章的题目不是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就是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教一篇课文,首先要善于帮助学生从题目的结构上确定所读课文的文体特征,掌握每篇课文的阅读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例如,教毛泽东同志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我只是提示分析一下构成课题的短语结构,指出:“文化”是中心词,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对它分别加以修饰,是所要着重  相似文献   

12.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课文最后一段中有“雨村详加审问”一句,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解释其中“详”的含义。许多人把句中的“详”解释为“详细、周密”,几经翻印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第五册语文教学参考》第187页的答案和由未来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初中语文思考和练习解答》中第437页的答案也都是“详细、周密”。对此种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详”应看作“佯”,解释成“佯装、假装”,才切合课题与文章主旨,其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13.
一、暗示引发在教学中,对学生久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教师应给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学生提供一把钥匙,暗示他们该如何开启大门,而不是直接给学生打开大门。二、抽换比较为了打破通常课文分析中的平板沉闷格局,在教学中有意将课文原有的重点、精彩点抽去,或换上另一种内容或表达方式,让学生进行反思、比较,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思维发展。三、纲要信号面对在“黑暗”中前行的学生,教师不妨给他们点燃几盏明灯,亮出几个信号,便可以引导他们很好地前行。四、激疑促思点拨即在于使学生于无疑中生疑,或者是当学生实在生不出疑时,由教师献疑,让学生…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大纲提出的“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一要求,笔者尝试了一种教学方法,即用“释疑法”和“测试法”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自读课文,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仅以教学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5.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教师王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九义教材第十一册)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课伊始,王老师激情范读了宋小明崇敬和怀念周总理的诗——《你是这样的人》后,对学生说:“用心读诗,看看课文什么地方触动了你。”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体会,并在读后谈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读完这篇课文,你能用哪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后,感悟到了“伟大、一心为民、劳苦、简朴、敬爱、忙碌”等词,王老师不是就此作罢,而是又分别用下面语言与学生交流:“为什么你想到了用伟大?”“全文731个字,为什么用了劳苦而没用辛苦?”“简朴这个词看似简朴,但很不简朴?”“认真,把...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补白”这两个词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前者比较好理解,是指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后者常指用短文填充报纸或期刊的空白处,也指补充、完善作品的艺术手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课文内容上的“空白”,创造性地“补上空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使用“阅读”与“补白”的手法,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中的“未尽之意”,从而更好地把握艺术作品的精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熊伟 《福建教育》2009,(12):29-30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不少专家已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巧用图解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言”“意”兼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学每册语文课本,都包含一定的内容和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好、学好是师生的共同任务。为此,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看“目录”。一、指导学生认识“目录”的作用。应该让学生知道,题目好像是一篇课文中的“线索”,可把课文的内容“串”起来,“目录”则是把全册课文的内容“串”在一块儿,我们看了。会“一目了然”,对完成一学期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提高阅读质量呢?笔者就此做了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探讨。一、生动图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导读,激发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营造阅读教学的情趣。如在导读《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时,我先要学生用课文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相似文献   

20.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