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建 《重庆师专学报》2006,5(2):34-38,42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皎然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的创作方法理论上重视诗歌的艺术表现方法,并提出了“诗情缘境发”的意境观、“取境”的诗歌意境创造方法和“采奇于象外”的意境审美特征,大大发展了唐朝的意境论。皎然以其独特的“意境”论,为唐人研究诗歌意境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后人新的“意境”观点的进一步提出。他的“意境”论成为“意境”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空灵美和美学内涵,强调“空灵”是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并指出虚实相生的造境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开拓了一系列富于审美意蕴的存在空间,以探讨“人”境为核心,拓展出对“道”境、“天”境的审美构想。三重空间构成一个内在联系的系统,成为庄子美学中极重要的一方审美之域。对此空间系统的美学阐释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雏度。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把中国诗学传统中的意境理论系统化,为古典诗学做出了杰出贡献。近百年来,学界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存在着很多分歧。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情景契合乃生境界;要有真景物、真感情,才能出真境界;境界要深远,有言外之意。或有某种普遍性的哲理。关于境界的审美类型,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境界的创造途径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王国维的境界说,为中国古典诗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意境”论,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诗歌的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和条件。意境的构成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写境、选境和留白。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代表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意境不纯然是外在事物形象或艺术形象,而是形象与人的主观情趣交融的结晶。“有我之境”,人的主观色彩浓烈,是主体移情的结果。“无我之境”,主客体毫无冲突地实现了全然的契合,它与庄子所谓的“物化”是同一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验、把握诗歌意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使学生获得意境美,离不开对作品的阅读体验和分析理解。分析理解既面向作品的个别形象语词,也包括对形象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的整体形象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但对于“意境”概念的理解,我国学界众说纷纭,歧见迭出。最为典型的是“情景交融”说,认为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1,(23):112-113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歌剧《党的儿女》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是目前国内舞台经常演出的中国经典歌剧选曲之一。文章以歌剧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的创作特点为中心,将创作和演唱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对曲式创作特点、塑造的人物形象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大连风物传说作为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仁爱、义勇、忠信、和谐等儒家文化内涵,映衬了风物传说的某种儒学化倾向,更反映了非物质文化与儒学之间挥之不去的连带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西涛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3):62-65,88
无景点旅游是与传统的景点旅游相对应的新型旅游方式,发展迅速,但目前学术界对有关无景点旅游的理论问题研究较少。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其与传统景点旅游、自助游、休闲与游憩间的关系,就无景点旅游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提出无景点旅游的定义,同时从客观条件、外部因素、存在机会的选择等旅游者动机角度分析了无景点旅游产生、兴起的原因,最后就其对现有旅游理论的启示和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实现深化对无景点旅游特征、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道是《老子》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对天下万物进行抽象之后对宇宙做出的哲理化解释。这一抽象过程经历了从天下万物到有、从有到无、又从无到道的过程。《老子》认为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生化万物的终极根源,但就其实质说,道是物质与精神的混合体。道是《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理解《老子》本体论的关键,也是开启《老子》哲学体系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洽川风景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生态旅游中的非生态现象、管理体制不顺畅、当地民众环境意识淡薄等;应采取完善管理体制、强化整体法制观念与生态意识、制定相应环保政策、加大宣传力度等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的思想既有一脉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从孔子到陶行知到新课程,其教育理念之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是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鹄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关注、组织平民教育,认为平民识字的终极目标是“做新民”,平民识字教材应该“使人起而行”;他还提出并运用“帮助大众认识汉字”的一整套方法。学习、研究、借鉴陶行知平民识字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推进素质教育、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咪依噜风情谷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原生态的彝族风情乡村旅游地,其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的农家乐开发阶段,存在着产品开发初级、资源利用度低、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为满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民族文化传承和旅游者对乡村文化需求提升的需要,可通过营造浓郁的乡村民族文化氛围、开发多层次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树立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形象等途径提升咪依噜风情谷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