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三昧》2003年第10期封面上,刊登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新老工会主席“牵手信步”的巨幅照片。我作为一名曾任区工会主席10多年的退休干部,看后心情激动、感慨万千。我感谢作者拍得好,编辑安排得也  相似文献   

2.
我很愿意把我二十七年以来在《生活》杂志拍摄的一百张封面的情况作一个简括的说明。我知道,很多读者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且,很自然地要向我们提出对拍好杂志封面的有关问题。我并不相信,由于我是拍摄了《生活》杂志一百张封面的唯一摄影家,所以我就比那些只拍过一张封面或者甚至连一张封面也  相似文献   

3.
家里的书和杂志不算少,想看什么挺方便。《新闻爱好者》虽然每期必来,那是爸爸津津乐道的读物,每期到来,他总是饶有兴趣地边读边琢磨什么,几年了,都是这样。而我对它不屑一顾。可爸爸的兴趣渐渐引起我的注意,顺手拿起一本翻翻,想从中发现什么。是封面那张照片《乡邮》,引发我的深思,多可贵的精神,这些高尚人的足迹踏遍了山乡邮路;又一期封面的艺术照《归牧》,使我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当下更多的美术编辑都还是具有较高的艺术理想,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实际上和很多出版人所面临的困惑别无二致。记得有一年,王立群先生在他的博客里义愤填膺地贴出了两本图书的封面:一本是他的新书《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另一本是《大风歌:刘邦是怎样炼成的》,作者署名乌龟道人。从封面的颜色、构图等封面设计因素看,后者显然借用了前者的艺术创造。在图书内容同质化的今天,我还想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谈一谈图书封面的设计,因为我相信,中国当下更多的美术编辑都  相似文献   

5.
书痴的日子是在书斋里打发的。打开书橱,书页送香,伫立橱前,随手拿一册在手,看那设计精美的封面及插页,读那读过多遍仍百看不厌的精彩文字,从文字中想象作者的音容笑貌,真是乐在其中。书痴爱书,恐怕只有嗜酒者一杯在手可相比较,我不喝酒不嗜烟,酒瘾烟瘾统统化为了书瘾,只要时时有新书可读,便觉时时新鲜充实。记得1986年我在四川大学进修时,见到导师带的一本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台湾版),真巴不得化作隐身人抢去先睹为快,先生说他不外借,我也不好意思张口。后来我听一位嗜酒者谈到他见别人喝酒,喉间便痒得难受,他这话倒使我想我上面说的一幕,便不由地对他同情万分。终于我托我的亲戚从台湾买来了《中国现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6.
在我的案头,摆着一本浑如青砖一样厚重的大著:《中国现代建筑史》。它的封面,是赧青色的墙壁,一把凿子,朝天椒似的斜指上方,仿宋体的书名似乎刚刚凿成,周围还弥漫着朦胧的粉尘。一天,我偶遇封面的设计者王众先生,说起青砖与凿子的寓意,他却不无自豪地反问我。我突然想起言之凿凿这个词,便脱口而出。王众击掌而起,好像遇到了久违的知音。 看书自然不能光看封面。《中国现代建筑史》凡四十万言,不仅体系完备,史料丰厚,而且论述确当,文思潇洒,显示出作者邹德依先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项之茫然”的驾驭宏篇巨制的学术功力。…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喜欢上海文艺出版社陆震伟同志设计的书籍,他们说看了那新颖诱人的封面,不由得就想买书。许多中青年作家寄来热情的信和赠书,表达他们对这位青年书籍装帧艺术工作者的感激之情。冯骥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书扉页写道;“震伟同志正之,感谢你的封面设计”,并表示要专门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写篇文章。张抗抗在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橄榄》的卷头写道:“小陆:感谢你传递了我心中的诗情。”她还在信中说:“今天收到《橄榄》,真是高兴极了。我翻来复去地把书看了好几遍,午觉又没有睡成……因为我很偏爱这些散文,这是我最心爱的一本书。果然,它的‘外套’做得十分合身,既生动又端  相似文献   

8.
上海《文学报》去年8月23日二版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他,离不开大海》,写得颇有文采。但我觉得美中不足。请看:“娱乐,对年青人的诱惑该有多大啊!他忍住了,不逛公园,不打扑克,不下象棋,不看电影,早起晚睡,一天当两天用,一年到头  相似文献   

9.
在我面前摆开今年1——5期《新闻知识》,仔细端详品味各期的封面,顷刻被1、3、5期的封面所吸引所倾倒!先看第1期封面,作者独具匠心托出一幅三口子阅读书  相似文献   

10.
去年12月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新闻爱好者》的征订单,言辞比较诚恳,我就订了一份。今年元月底,我收到第一期,一看封面并不怎么样,当翻阅了几页后便放不下了。我被她深深地迷住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栏目多,内容丰富,熔思想性、知识性、指导性、可读性于一炉,很适合象我这样半路出家的业余通讯员阅读。我很喜欢《新闻写作入门》、《好新闻作者谈体会》、《学步一得》、《改进新闻写作笔谈》等专栏,它适合我们需要,看了使人觉得摸得着,用得上.特别是读了这期刊登的《通讯员的宏观意识》、《学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上半期,我还在念大学,夜晚在图书馆,无论得看多少必读书、参考书,边上总要放几册黄裳的散文随笔集:《榆下说书》、《银鱼集》、《翠墨集》、《珠还记幸》等。大部头的书读累时,就随手翻翻它们,深感愉快。这些书的装帧设计多么美丽,像《榆下说书》,小32开本,封面选  相似文献   

13.
1960年,我从机关工作调到上海作协《文艺月报》编辑部(后改为《上海文学》,又改为《收获》)。魏金枝先生是副主编,负责编辑部的工作。记得报到那天,编辑部同志把我领到主编办公室,只见一头花白短发挺硬得象刺猬似的魏老正伏案看稿,神情十分专注。直到我们走到他的写字台边站定,陪我的同志叫了一声“魏老”,告诉他我已来报到上班了,他才抬起头来,象羚羊抵角似的从眼镜框外看了我一眼,答应了一声“噢”,接着便又看起面前的稿子来了。陪我的同志和我一起在他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想等他将面前的东西看完了再  相似文献   

14.
当兵七年,《新闻与成才》却伴了我八年。这段缘分 还得从当兵前谈起: 中学时代的我,其他功课不咋的,写作还行。每有 自鸣得意之作,总要拿给在县武装部当秘书的表哥修 改,表哥很忙,自然无暇字斟句酌,便送我一套他看过的 《新闻与成才》,说:“仔细读读这个杂志,就懂得怎样构 思,怎样表述,怎样修改,怎样投稿了。”投稿?这对于当 时的我来说犹如摘天上的月亮一样不敢奢望。但是, 《新闻与成才》那精美的封面,尤其是四封反映部队火热 生活的图片和军人写、写军人的内容,对于当时名落孙 山、向往…  相似文献   

15.
上海《文学报》去年8月23日二版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他,离不开大海》,写得颇有文采。但我觉得美中不足。请看: “娱乐,对年青人的诱惑该有多大啊!他忍住了,不逛公园,不打扑克,不下象棋,不看电影,早起晚睡,一天当两天用,一年到头连一个星期天也没歇过。每天都坚持五点起床,  相似文献   

16.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产业工会主席,因经常去县总工会办事,有幸读到《新闻三昧》。久而久之,《新闻三昧》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新闻三昧〉时,那新颖、别致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把上面刊登的文章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让人耳目一新。以后,我每期必看。我感到它有六个特点:一是版面、栏目设计形式活泼、新颖:二是文章内容真实,贴近读者;三是上下结合,即有决策层领导的意见,又有基层的  相似文献   

18.
友人金恩辉打来长途电话 ,嘱我为他一位图书馆界朋友的新书写篇评论文章 ,我当时拒绝了。文章要有感而发 ,我已离开图书馆在人民大学从教多年 ,与作者不认识 ,勉强写 ,岂不无病呻吟 !不料 ,老金还是把书寄来了。基于上述思想 ,我便随意把它放到书桌上。第二天晚上看完电视 ,见邮来的书尚未拆封 ,才顺手把它拆开来。一看封面 ,设计雅致 ,书名《书城人事两依依》也有艺术情调 ,不免对作者张白影产生了一丝好奇 ,想了解一下他究竟是何许人物 ,遂翻开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新书 ,看了“作者简介”知道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大学图书馆馆长。“目…  相似文献   

19.
我了解刘梅是从她的封面设计开始的。记得是1984年春节之前,装帧设计室送来了我责编的《灯谜趣话》一书的封面样。封面用黑色做底,正中是一只变形的公鸡,又象是一幅迷宫图,还象是一盏红灯笼,下面是黄绿相间的书名;将元宵灯谜的盎然意趣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看刘梅的画和她的封面设计都使人感到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虽然她并不乏现代意识,她设计的《苏联画家十人集》的封面流畅洗练、洋味十足,她为美国作品《你可以说服任何人》设计的封面使全国许多家出版社的同类书设计群起仿效而成为流行的款式,但她设计的古籍图书封面更能代表她的特色。她喜欢以暖调为主,用别人不太敢用的大红、大绿、杏黄来烘托气氛,达到强烈的对比和鲜  相似文献   

20.
这一节我们要谈一谈刊物的主编. 一、万鸟主编及其他在我们谈论之前,我先讲一则轶事。有一本杂志,名叫《万象》,创办人聘请了一位主编,希望能把杂志办得生动、活泼,包罗万象,让广大读者都喜欢。这位主编喜欢养鸟,鸟类是他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东西.他认为大家对美丽的鸟儿一定也感兴趣,或者也应该像他一样感兴趣,所以,鸟类随着该主编人主编辑部而进入刊物——封面是珍禽异鸟,文章是鸟的奇闻趣事,不上半年,《万象》杂志便鸟言鸟语,啁啾一片了。结果呢?杂志由《万象》变成《万鸟》,读者渐渐离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