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陌生     
一次,为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一个社科期刊主编培训班讲课,当讲到什么是创新的时候。我脱口而出:"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你从来没有见过的、陌生的、看不懂的、拿不准的。"课下,学员对我说,这句话真经典。编辑工作的核心是审稿。所谓审稿,就是要把好稿子找出来,发表出去。什么是好稿子?怎么才能把好稿子找出来?这问题可就大了、复杂了、说不清了。所谓好稿子,就是够水平、有价值、能引起反响的稿子。而要把这样的好稿子找出  相似文献   

2.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3.
《人民法院报》载,一位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在《多伦多时报》实习时,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条消息交总编。当总编得知他在那家饭店吃了饭时,就把那篇稿子退给他说:“吃了饭的消息不能用”。 “吃了饭的消息”为何不能用?原因很简单,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既然吃了人家的饭,已入人家彀中,即使是黑的,难免也会说成白的,即  相似文献   

4.
聪明的厨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寻问食客:放不放辣子?加不加姜片?味精吃大还是吃小?等等。这样加工的饭菜,一定会合食客口味。如此经营,生意能不兴隆?! 我们在确保稿子质量的同时,更应注意投稿的“对口”问题。所谓“对口”,就是新闻单位用稿的范围。比如,妇女刊物,如不加选择地投些关于男性问题的稿子,怎么不成为废品呢?  相似文献   

5.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6.
华静 《出版参考》2006,(35):48-49
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这样的话:"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唐师曾作为新华社的一名记者,一名当代中国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其过人之处,就在于大多数人能想到的,他既想到了,也做到了;大多数人想不到的,他不仅想到了,做到了,而且做得让人击节称道,让人"高山仰止",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8.
陈明远说,有一次他问郭老(郭沫若):“您写诗向报刊投稿以后,编辑部改不改?提不提意见?退不退稿子?”这个十足孩子气的问题把他逗乐了。他笑着反问我:“假如你来当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了你的手里,你怎么处理呢?”我认真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感慨     
一位年轻的编辑感慨地说:“没有稿子,没有稿子!”我奇怪了,问他:“每天收到的稿子不是很多吗?”他说:“每天收到的稿子是不少,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象是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同样的主题,同样的情节,同样的结构,甚至是同样的词句。你知道,报上的文章,是不能象工业产品那样,用同一材料、同一规格型号源源不绝地生产的!”我说:“这就怪了,大量的稿子来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滋味     
别人当编辑是什么滋味,不知道。大报的编辑,小报的编辑,把办报当事业拼死拼活干的编辑,拿办报混饭吃的编辑,滋味不一样吧?自知不才,当初搞报道时,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当编辑。作为一名报道员,对编辑很崇拜、很敬仰。编辑不仅慧眼识金,对稿件有生杀大权,而且很会出点子、给思想,一般化的稿子到了手里就能点石成金。那时候,自己二十来岁,精力旺盛,无牵无挂,工作之余,喜欢给报纸写个稿。年年有几十篇稿子在报纸上变成  相似文献   

11.
提起河南省孟津县人武部政委李忠国,熟悉他的报道员们都习惯地称他为“第一编辑”。李忠国今年45岁,在武装战线上战斗了26个春秋。五年来,他通过改、审、选稿的形式,传帮带了一批报道员,经他看、审、修过的稿子就有800余篇。报道员们说起他当“第一编辑”的故事,个个如数家珍。报道员张文说——“李政委看稿真细心’我刚当报道员那会儿,由于基础差,不懂新闻的ABC,写出的稿子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李政委总是不厌其烦地修改。几年来,经他修改过的稿子就有百余篇之多,可以说他是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启蒙教师。去年8月15日,我写了…  相似文献   

12.
一位初学写作的同志问我,象我这样无名小辈写的稿,给人家寄去,人家看不看呢?我听了先是觉得好笑,想想却又觉得沉甸甸的。说实话,我也是有过这样担忧的。通讯员写稿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写一篇稿子,有的要花费五六天的业余时间,常常熬到深更半夜。有的写批评稿,受到了残酷地打击;有的抱病写稿。当他把稿子寄走的时候,作者的心也随之一块飞去了。当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稿子在报上登出后,却又变  相似文献   

13.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14.
500篇稿子没发表,又继续写第501篇稿件的本文主人公——山东省即墨市店集镇西演堤村的53岁的农民李正金就有这样的经历。29年来,他共为各级各类报刊写新闻通讯稿近3000篇,发表1400篇。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写稿精神被村民们所称赞,并使501篇新闻稿背后的故事有了续篇。 500 1=1 李正金家兄弟五个,他排行第五,有些老人就叫他“老五”。说老五正金写稿子不要命,白天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晚上半夜起来点油灯写啊、画什么的,油灯舍不得拨亮,就那么昏黄着。那时他在小学当民办教师的三哥李正奎也是个酷爱写稿的人,深夜两三点钟俩人就起来,一个人占着一面炕头,各自趴在被窝里“用功”。大清早上工的时间,队长就去敲他家的木格窗,冲着里面喊:“别写了,上坡干活啦。”因为他能熬夜,寄到编辑部的稿子也总是这么落款:李正金某年某月某日于深夜,所以,人送笔名“李深夜”。 家里穷,老五写稿什么颜色的纸都用过。要说高  相似文献   

15.
我县有位农民通讯员,一次让我修改稿子。稿中说陈庄乡三道山村有老两口,在为独生儿办婚事前夕,儿子突然得病死去。老两口为此重病缠身,未过门的儿媳妇感到老人需要人照顾,就只身来到三道山当老两口的干女儿。她的精神感动了老人的一位年轻的远房侄子,两人在接触中产生了爱情。后来老人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我问他:“这事完全真实?”他坚定地说:“我对你哪能说  相似文献   

16.
2018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调研,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肖建中在向领导汇报时,特意就6月6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发的《“咱家的麦子能做面包了!”》进行专题汇报和深度点评,指出这是4年前同一地方、同样时间、主题类似的另一篇稿子《今年的“馍”确实能吃上了》的姊妹篇。黄部长饶有兴趣地听完后,特意让随行的工作人员把登载这两篇稿子的报纸找出来带回北京。这篇不过千字出头的稿子缘何能让老总专题汇报?又为何能引起中央领导的注意呢?事情还要从4年前说起。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初开始学写报道时,还能隔三插五地常写些稿子。但是过了近一年的时间,不知为什么,反而觉得新闻稿越来越难写了,往往十天半月写不出一两篇稿子,觉得写一篇稿子很费心思,很累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今后应该怎么办? 湖北驻军某部 杨兆峰  相似文献   

18.
当一个人获得许多成绩和荣誉的时候.你会称呼他什么?明星?还是“大腕”?庹震把自己叫做“新闻熔炉里一块没烧熟的砖”。 1993年是庹震的丰收年,他的两篇通讯《春天的轨迹》和《同心共度辉煌时》在八届全国人大、政协新闻报道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这年10月5日,他又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他却回忆起1982年的一段往事。那时,刚从经济系毕业的庹震,还不认识新闻ABC。他写的第一篇稿子就被“枪毙”了。编辑的批语是:“找不到导语,不知所云。”他却不解地问:“什么叫导语?”不懂就学,不会就问,他决心一切从零开始。他在大量阅读新闻书籍的同时,主动向同行求教。很多老同志和学过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压力     
有些青年人很羡慕记者这个工作,觉得当记者自由自在,没有压力,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在新闻队伍里,确实有这么一种少数人,自由自在,业务上也无所追求。你说他不忙吧,他整天出来进去坐不住;你说他没写稿子吧,他住上几天还有稿件见报,稿子后面好几个名字,有说他是署了些关系名,有说是他在别人稿子上挂的名。这种记者,写了多年稿子,没写出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