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程度副词能否直接修饰名词,语法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但这种客观存在的言语现象却呈现出流行开来的趋势,因此从言语事实出发,认真考察这种既非普遍又非个别的现象形成的规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名词的语义特征入手,分析归纳了可以出现在“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中的名词类别,即方位义名词、包含形素的名词、蕴涵“量度”义的名词、“标准”义名词、“类别”义名词、“特质”义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类名词;说明词语之间的组合从根本上说是语义之间的组合,语义组合是词语得以组合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现象开始流行起来,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实例考察该结构中名词的类型、语义特征和语义条件限制。主要内容为:第一,概括"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类型。将出现在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划分为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专有名词四种。第二,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的语义特征。对于词义,做了两个层次的划分:名物义与性状义。第三,从名物义和性状义的角度来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名词的语义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3.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某些名词具有了陈述义,在功能和范畴上发生了游移。决定名词范畴游移的本质动因是名词的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名词语义具有动态性,常含有一定的动作义和附属义,这是名词功能游移的内在理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名词事物义向动作义、性质义转换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独特的语法现象,不管是在语法、语义还是语用层面都有许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名词活用为动词语义层面上的分析,揭示名词活用前后的语义关系及从名词中截取动作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形容词结构槽的规约是名词由名物义转化为性质义的形式标志.汉语的语法特点为名词进入形容词性结构槽提供了可能性,名词内在的性质语义特征和附加性质语义特征是进入形容词性结构槽的基础,这种语义特征的鲜明度和区别性特征的强度决定其进入结构槽的频率,频率的高低决定词性的裂变或活用.一般来说,具有内在性质义的名词进入的频率大于具有附加性质义的名词;抽象名词大于具体名词.这种现象也是句法、语义、语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从词汇主观化的视角研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转形词义演变现象,重点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探讨名转形词义演变的具体表现。从语义方面提出:名转形过程中,受词汇主观化影响,义值中的具体客观义有一部分则进入潜隐状态,而陪义中的内在评价义得到凸显进入显性状态。在义位内部的微观结构中,义素有增、减、替换的变化,部分限定性义素进入中心义素的位置得到凸显,而类义素则进入限定性义素的位置,或者脱落,或者扩大化。从语法方面提出:在汉语词类连续统中,名转形词义演变涉及语法功能的游移,由名词到形容词经历了从结构"名词1+名词2"到"程度副词+名词1"的变化过程。在语用方面提出,名转形词义演变,在语用功能上发生了由指称到修饰再到陈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正点”一词广泛流行,衍生出许多新义。作形容词时,其语义特征为[+符合某种标准][±带有轻松、戏谑、调侃语气];作名词时具“重点、要点”义。除概念义外,其色彩义也有所变化。“正点”的流行及其语义变化有着社会、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自身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汉语语法研究一直以动词为中心,而不太注意对名词的研究。从80年代末,人们对名词的研究日渐关注,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名词的文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名词在句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甚至提出了“名词定格论”①的设想。这些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主要谈语义认识上的突破和研究内容上的突破两大问题。一、语义认识上的突破语义认识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对名词空间义、时间义以及“有指”、“无指”等语义概念的认识上。(一)名词空间义的认识名词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且可后加方位词构成方位短语,这是名词比较突出的语法特征。可是…  相似文献   

9.
从组合、聚合的角度分析了居延汉简中名词与量词的选择关系,总结出居简量词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影响名词与量词组合的语义条件,认为“同素规则”是制约名词与量词组合的主要因素,名词和量词组合时在语义上必须要有共性义素,尽管有些共性义素是隐性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副词与名词的组合情况,语法学界已经从功能、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简要分析了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别描写了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专有名词与绝对程度副词组合的实例,然后指出名词与绝对程度副词组合是语义特征上的组合。从根本上说,这个组合是名词具有的性状义能够被绝对程度副词具有的“量度深”的语义特征所强化而显现出来,名词的实指功能在具体运用中被忽略,直接使用它具有的性状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名+名"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词语组合现象,该结构中的"名"具有多样的语义特征。本文主要分析"名+名"结构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其句法关系有:定中关系、并列关系、复指关系、主谓关系;语义关系有:材料+主体、所属+主体、功能+主体、性状+主体等。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歧义归纳的十几种歧义类型和原因实际上都是语言表层形式分歧的表现.而从句子使用的视点来看,视点分歧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大歧义类型,并且以往归纳的十几种歧义类型都是同一种原因所造成的,即结构中代表已知信息的名词的某些关键语义特征引起的两种有关参照视点均可构建结构的意义.因此,找到结构中做已知信息的名词的某些关键语义特征引起的两种有关参照视点均可构建结构的意义.因此,找到结构中做已知信息的名词的这种关键性语义特征是给出一个结构产生歧义的限制条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动核结构,名核结构的研究比较薄弱.语义语法学理论认为,幼儿语言(5岁前)是人类语言的“内核.基于幼儿话语标注语料库,考察了幼儿名核结构语义关系模式的发展轨迹,即成长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名核结构对应的语义关系模式的复杂化,由三岁18种模式到四岁26种、五岁的35种模式;一是各年龄阶段相对应的同一语义关系模型的复杂化.名核结构语义成长性的考察,不仅丰富了句法语义理论,也为语义网络建构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兰州话"把"字句研究的成果中,较少从语义角度分析"把"字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觅途径,从兰州话"把"字句的语义角色这一角度出发,对谓语和宾语在句子中的施受关系进行详细的研究。本着真实性原则,深入分析了兰州话"把"字句的语义角色,从另一角度展现了兰州话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16.
汉语的“名+了”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表明它是一个意为“由非N变成N了”的构式。构式“名+了”中名词是构式所表示的事件的结果,名词与构式义之间是一个结果代事件的转喻过程。与构式相连的名词的语义限制是有无“实现过程”。同时,能进入“名+了”构式的名词,通过隐喻的方式,从时间域向年龄域、客观事物域、经验/资历域、社交域、等级域扩展。  相似文献   

17.
北京话中AB式拟声词遵循一种语音原则,即语音在后一音节上得到延展或突出。而汉语中“名+名”式合成词的语义原则是“语义值大→语义值小”,当语义原则跟语音原则发生冲突时,这类合成词在语音上就会作出适当调整。汉语方言中的嵌-l-词,本质上是一种语音构词,符合汉语构词的语音原则。  相似文献   

18.
汉语名词陈述化历史悠久,形式灵活。汉语名词陈述化是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表意的需要和创新的需要。汉语名词陈述化的可能性是隐性语义的存在。汉语名词陈述化的实现方式是突显和转指,实现机制是转喻和意象图式等。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里,“动+名1+名2”这种结构形式,虽说早已存在,但它的大量出现还是近些年的事,尤其是新闻的标题用语。本文以新闻标题为出发点,从受事宾语句和非受事宾语句两方面分析讨论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语义、语法特征。揭示其简洁经济、突显焦点、均衡匀称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