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悻论的产生,来源于诠释悲剧何以能够使人在诞生审美愉悦和享受的同时,又感受到由它所引发的痛苦和悲哀这一问题的困难。在哲学上,使人费解的是有关悲剧艺术的评价总是包含着如此矛盾的提法:就悲剧作品本身而言,它们都具有使人产生悲感的性质,这些悲感诸如激动、恐惧、怜悯和悲哀,乃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设法要避免的。而与此同时,悲剧的读者和观众为了获得一种愉快的体验,却又会心甘情愿地去寻找体验各种痛感的机会。一种戏剧怎么会同时在一个读者或观众的内心里产生出愉悦和痛苦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2.
悲剧和喜剧无疑是极具美学价值的艺术门类和美学范畴.二者在审美价值方面呈现出相反相成的特点.本文从审美心理这一视角入手,从创作主体心理、接受主体心理、文本心理蕴涵及艺术效果三方面对悲剧和喜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西方悲剧中多有恐怖、可怕、悲惨、神秘等色彩悲剧的主人公在故事结束后仍留着让人深感悲惨的遗憾,性急者可能会跺足唾骂,当然悲剧的魅力就在这里,它让人在悲剧中深切地观照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电影的翻译便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性。中国文化负载词无处不在,这也同样包括中国电影台词。目标语观众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并接受一部电影取决于电影的字幕翻译。前人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文本,中国电影中文化负载词字幕的翻译研究比较少见。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的地位,重视读者审美经验及其对于作品的反应和接受。本文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探讨了电影《非诚勿扰》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相似文献   

6.
文学鉴赏是鉴赏主体以个体方式进行的审美接受活动。所以,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的主观性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唯有当文学文本成为读者阅读的对象,读者从文本中受到感染,唤起共鸣,达到精神的愉悦,由此产生的社会的、审美的和功利的价值才赋予文本作品的意义。因此,文学作品若离开读者的鉴赏,就不再是作品,而“只剩下白纸上的黑字”阿。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鉴赏主体都能自觉、积极、健康地进行文学鉴赏的。有了一定审美价值的文本,还要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才能实现文学鉴赏主客体的交流。要实现文学鉴赏主客…  相似文献   

7.
基于接受美学的中学古典诗词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侧重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它看重读者在阅读中能动的创造作用,并给这种创造作用以充分的肯定。接受过程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过程;读者作为接受活动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动的积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接受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接受与创造二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西方古典悲剧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中存在着的隐性"补偿心理"运用,从而揭示了成熟的西方古典悲剧同样符合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心理、观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心理;符合戏剧艺术欣赏的一般审美心理:欣赏戏剧艺术的审美活动应始终伴随着一种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9.
郑鹏 《考试周刊》2007,(49):155
在现代旅游中导游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直接作用于审美主体,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和协调者。一个合格的导游不仅要有过硬的旅游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审美影响力。只有通过他们的传播才能将构建旅游景观和旅游者之间的审美桥梁,才能引导审美主体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因其强烈的悲剧震撼力受到广泛欢迎。这种悲剧审美的产生首先源于读者的移情,然后通过心理距离产生外位于苔丝的地位,并最终内化为心理距离,产生悲剧审美。即通过心理距离的特殊形式——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人物和情节的特殊性质以及超自然力量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其中,读者即审美主体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是悲剧审美产生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实践证明:学生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好习惯;树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对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格,促进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一开始他们学写字还是兴趣盎然。可是渐渐的,有的学生在写字教学课上听不进,感到没趣;有的写字坐不住,感到枯燥;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的文艺理论学派林立,模式纷呈。但无论是本民族的,还是西方的,大都存在这样的不足,即往往偏重于作家作品的研究,忽视甚至取消对于读者接受意识和接受过程的研究和探讨。欧美形式主义者就认为“美学是一个封闭的语言整体”,“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作家和作品对读者“处于支配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要凭藉过去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去再现作品所展示的图景,而且还要补充、丰富作品的内容,在此意义上说,读者也是一个活跃的主体。本文试图以《金瓶梅》的评点者张竹坡的阅读心得为参照对象来说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先锋派作家们,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语言模式,让他们的小说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陌生的面孔:句子成分多重并列;语体变化;无句逗和随意句逗;小说写作近程的被述,等等。然而,正是这和陌生化,给读者一种全新的审美刺激,尽可能多的能指拓展了主体审美对象的可能世界,使其在接受近程的再创造之中荻得一科独特的审美效果。传统小说也只有在这种新的小说语言形式被读者逐渐认同之后,得以更新和发展,这便是新时期小说语言实验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诗意境的形成 ,主要是源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进行的审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 ,由审美主体的人生观念所形成的审美情志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坛已退出主流地位,新历史小说也不再辉煌如初,但作为一种文学发展的历史形态,先锋小说与以往小说相比,确实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体系。小说创作从"伤痕""反思""寻根"时期追求情感、表现力、背景等单薄审美层次转入"后现代"小说重消解传统悲剧观、重对原始人性探究的深层审美形态。《枣树的故事》中叶兆言以新历史小说的笔法将我们的关注汇集到"个人"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命运主体,"毫不客气"地让读者看到人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抉择的痛苦挣扎。想逃避命运悲剧时,冷静节制的叙述手法却将我们直推到悲剧面前,让我们不得不直视"个人"被无情吞噬的惨痛。  相似文献   

17.
接受关学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文艺美学思潮,该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应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以及审美者和阐释者的双重身份。周方珠教授对于元曲《凭阑人·寄征衣》的译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读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进行了解构与重组,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引导读者进行文本之外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关于“悲剧”的探讨中,大多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但中国悲剧的存在乃是不证自明的事实,中国戏曲应有自己评判悲剧的标准。清代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一部有代表性的中国悲剧。就情节发展来说,作品写了普通人由顺境转入逆境的过程;就曲词表现来说,言情的曲子体现了悲剧的情感;就剧作效果来说,白娘子所面临的困境与压迫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心理;就观众接受心理来说,中国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反映出悲剧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和震颤,从而产生了对美好结局的向往,这强化了悲剧色彩。总之,《雷峰塔》传奇的悲剧性十分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0.
文艺传播中的接受者(读者、听众、观众),是审美信息的传播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同时又是艺术符码制作的积极参与者和审美信息的主动反应者。其审美接受态势,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说他是被动的,是因为他的审美接受过程总是依据审美客体的内质和形貌、认知范围和理解方向而展开;言其是主动的,是因为他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