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 本人认为,“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2.
虚假新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虚”新闻对记者的杀伤力最大。它在要求新闻快速更新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更容易鱼目混珠、蒙混过关。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j作为媒体工作者,应该时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坚持三贴近原则,用亲身的验证来甄别事实,杜绝“虚”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根据”与“新闻由头”是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的两个概念,有不少人将之相提并论、等同视之,有的新闻辞典也说“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辞海》对“根据”一词的解释是:“依据;出处;来源.”新闻根据,即新闻报道的依据,换言之,即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基础,一篇新闻一定要有新闻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新的新闻类别,观点新闻在新闻界被关注是近几年来的事.但发展却异常迅速。“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报道中体现记者观点,反映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特殊认识的新闻.就是有分析、有见解、有思想的新闻。从一般的实践意义上理解.观点新闻就是以传播新闻观点为主要目的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
“从世妇会新闻报道看两种新闻观”研讨会在京举行1995年11月16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从世妇会新闻报道看两种新闻观”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首都多家新闻研究机构的专家、一研究人员和参加世妇会报道的记者近百人在一起交流研讨。第四次世界妇女...  相似文献   

6.
写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是在记者判断这一事件或人物可以作为新闻报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是说,记者对新闻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的、生动的事例和材料,但因新闻篇幅有限,以及主题的需要,许多事例和材料不能一一报道,这就要对事实进行推选。一般说,应注意推选如下五种新闻事实: (一)选取“以一当十”的典型事实。我国有句古话:“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孙子兵法以一当十”。这两句话用来衡量记者的采访与写作是很恰当的。记者采访时,应有“韩信点兵”的态度,采访的材料越多越好,目的是写新闻报道时有挑选的余地。  相似文献   

7.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照相本里的“反差效果”被移植到新闻报道中来了。笔者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却已察觉到有为数不算太少的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对“反差效果”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他们认为新闻报道只有“反差”显著,才算得上一篇令人瞩目的好新闻。于是乎,把“反差效果”当作新闻写作中有  相似文献   

8.
李敏 《青年记者》2009,(22):68-69
“你们这些记者简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位记者在追问一新闻当事人时得到的回答。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新闻采访中并不鲜见,经历了“无冕之王”的辉煌后,社会上对于记者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恭敬配合,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激进言辞,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和“宣传”的概念清晰起来,新闻特质逐渐显现。记者素质的提升和新闻报道的透明化使很多负面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暴露于大众眼前,这是新闻的进步,是令人欣慰的,这样的“小人之心”也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电视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电视新闻机构在日常考核机制上,都强化了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记者出镜的次数,旨在通过这样的机制来促进新闻报道中记者的“到位”率,培养出一批出色的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同时也借此“做活”新闻.进一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但很多时候,记者为了“出镜”而“出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如何真正做“到位”呢?  相似文献   

10.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1.
“情”是创作的生命,没有情感,也就没有创作。家事新闻的写作也不例外,情感是家事新闻采写的基础,对情感把握的好坏,关涉着家事新闻报道的成败。用“情”贯穿的家事新闻,或以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给人以警醒、深思,或以人物的顽强自立给人以感染、感动,或以人物的高尚情操给人以鼓舞、激励。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关注”的错位,新闻题材的“总成”与“分拆”两方面,阐明要达到“走转改”与新闻的深度表达完全契合。一、要用受众的视角从事新闻报道,二、“落地”的状态即是深度,三、记者走基层是新闻的本义。  相似文献   

13.
在时下的电视和报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话,“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或者了解到……”,“某某(采访对象)对记者说……”,这基本已经成为现在新闻稿件的一种写作模式,可以说,这意味着记者成了新闻稿的主角。  相似文献   

14.
刘福勇 《新闻窗》2012,(5):116-116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仅是当前新闻战线的重要工作职责,而且是媒体从业人员始终坚守的历史使命。记者的感动源于基层的生动,不深入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无从谈起,因为基层才是新闻报道的活力源泉,新闻报道要感动别人,记者首先要感动自己。  相似文献   

15.
会议新闻如何创新,是记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个“重大技改项目”。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和创新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议新闻的报道方式如何创新,二是会议新闻的报道内容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6.
某企业经济效益好,半年度时,一位记者说这是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到“七一”,一位记者说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省报一位记者来,又说是该厂重视科技兴厂的结果。对此,该企业职工一笑置之。这些说法不一的报道,如果单独看其中的一篇,很难发现有什么不真实,但“真事”缘何成假话? 主要是在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出了毛病: 一是没有处理好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和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的关系。从主观愿望出发,片面强调倾向性,甚至带着某种主观需要,去确定报道的主题。比如,有个记者春节回家过年,看到父老乡亲大年初一颐不  相似文献   

17.
每一个新闻都不是在那“浮搁着”,都需要借助记者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去粗取精,所以,尽管新闻都是对事实的反映,都是对一个事实进行报道,但怎样从同一事实中选择报道的角度,从哪里切人,以及报道到什么程度,说到什么“份”上,却是报报不同,各有千秋,这就涉及新闻报道角度怎么选,新闻报道的度如何把握的问题,说到底是个选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信息灵通,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信息灵通,是指记者或通讯员对负责报道分工范围内,乃至社会上发生或出现的带有“新闻味”的种种新鲜事和新的思想动向等等,了解得迅速及时。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那么,怎样广泛掌握新闻信息呢?总结中外一些记者的经验,主要有四条渠道: 一、从各种书面材料中掌握信息。记者和通讯  相似文献   

19.
就新闻评论选题的思维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向思维”,即顺着记者的思想或多数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看法选题立意,发表议论,帮助人们加深对新闻报道的认识。报刊上配新闻发表的大多数评论,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另一种则与之相反,称为“逆向思维”,也就是逆着记者的思想或多数人对新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报道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主持新闻报道的新闻单位面临的矛盾也随之增多。这些矛盾不仅影响了记者的利益,而且使新闻单位的名义和形象也受到损害。其中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新闻工作者本身的。为此,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加强新闻业务素质锻炼,还要从利益、名义、形象等方面进行“自我保护”。 一、留足证据 不再尴尬 1994年10月4日,某省一家报纸发表了一篇题为《九旬老妪行乞街头,期待后人赡养老母》的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