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结合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提出的"培训方式教研化、教研工作主题化"的"研训一体"指导思想,针对体育学科特点,笔者所在区开展了体育教师"赛研训一体化"研修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通过"以赛带训、以训促研、以研助训,赛研训一体化"的研修模式实践,旨在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一个主体积极参与、赛研训一体化、自我发展提高的研修模式,促进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我实践、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能力,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组建一支思想品德优良、理论知识渊博、专业技能突出、科研能力较强、教学水平优良的体育教师队伍,从而推进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2009年11月27日,中国软式垒球委员会2009年度工作会议在京举办。本次会议旨在总结交流学校软式垒球体育课工作经验,研究今后进一步深入推广软式垒球的办法,以促进软式垒球在中小学的全面开展。国际垒  相似文献   

3.
倪莉  孙园 《体育科技》2022,(1):161-164
为加快推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实现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文章通过近三年的教学探讨与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方式及竞赛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完善,提出了“教会”“勤练”及“常赛”的要义,构建了“教、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提出优选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方式,促进“教”“练”衔接;建立“常赛”机制,实现“四位一体”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背景下,深化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如破竹。在“教会、勤练、常赛”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一种科学、全面、高效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终身体育意识。该研究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在校五年制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当前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其次,从实质内涵、逻辑结构、终极目标等方面阐述“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职业院校“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最后,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以下策略:围绕学实现“一二年级必修+三四年级选项教学”课程模式;围绕练成立课外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俱乐部联动机制;围绕赛完善校内、校外体育赛事体系阶梯模式;围绕评健全科学多维评价结构体系,以期助力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5.
李国虎 《体育教学》2022,(12):54-56
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一线研训实践,研究并构建“培赛一体”的网络研训模型,从模型建构、具体操作、实践反思三个方面介绍了“培赛一体”网络研训的全过程,旨在激发一线体育教师的内在动力,为“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研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学校园武术开展进行探讨,阐述了中学校园武术“学、练、赛”普遍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构建“学、练、赛”一体化武术课堂教学、打通校园武术课内外学练有效衔接、搭建多样化校园武术比赛展示平台的思路和对策,并在学校进行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的实践探索,达到了提升武术教学质量、学生习得一定的武术技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冯富豪 《体育风尚》2023,(11):95-97
随着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界迎来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变革。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体育考试的分数在中高考的分数中占比也越来越高。初中中考体育的考试项目包括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其中,引体向上是几个考试项目中最难的一项,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由于引体向上对初中生来说难度较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运用“学、练、赛”一体化模式,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积极性,掌握引体向上的动作技巧,形成坚韧不拔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8.
篮球项目具有竞技属性、娱乐属性和体育属性。在初中阶段开展篮球综合教学活动,能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价值,合理制订教学计划,能让学生在目标清晰、学练结合、赛练结合、评教结合的模式下,掌握更多的篮球技能和知识。本文简述“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并从多角度探析构建初中篮球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提升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推进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探索如何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软式垒球新课程,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校体育》2020,(7):66-67
<正>一、以评激学,学中练,学中赛,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并把评价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四年级排球不同部位击球为例,课前发起"排球明星"挑战赛,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自评,喜欢体育课并认真听讲的学生可以自评为1星,曾有过排球练习并热心助人的学生可追加为2星。课中以任务递进形式学习不同部位的击球技术。第一步,自抛自接  相似文献   

11.
<正>在2022年四川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现场展评课活动中,笔者执教了《四年级篮球》大单元中的第6课时。本课根据展评活动要求,以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结构化教学贯穿课堂设计了完整的学习活动,将学、练、赛、评有机结合,呈现出体育课堂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推进《基于智慧系统的学生体质管理与整体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在暑假期间开展了可视化“测、练、赛”一体化的居家体育锻炼新模式,借助可视化体育锻炼平台开展居家体育锻炼,并在锻炼前期和后期分别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分析、班级和小组排名赛等一系列线上体育活动,通过严谨的测试、科学趣味的锻炼和游戏化的竞赛,实现学生在校有教师指导、在家可视化自主锻炼的体育锻炼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冯敏 《体育教学》2011,(11):25-25
针对闵行区学校多、体育教师多、青年教师多、区域大的特点,我们积极探索教研新模式,通过实施研训工作"九化"策略,提高教研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陈浩 《新体育》2008,(7):35-35
[实力位置]关键词:第四名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中国女垒进入新的奥运周期。在首任外籍教练加拿大人翠珊·麦克唐纳德离任后,美国籍主帅迈克尔·巴斯提安在2006年年初上任,这位洋帅的任务就是2006年世锦赛和2006年亚运会。这两大赛事是中国女垒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具备耐久跑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很多运动项目都需要学生有耐久跑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初中耐久跑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这在较大程度上很难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甚至一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耐久跑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而且还可培养学生乐于坚持、勇敢顽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校体育》2020,(7):70-71
<正>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练赛"的优化、联动、协同发展,最终形成"学练赛"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学练赛"一体化是在世界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践行"学生本位""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方面,以"能力为先"作为价值导向,"学练赛"一体化视角下的体育课堂评价必然要为实现这一价值而发挥其功能。一、厘清"学""练""赛"三者关系,明晰学练路径,探索学练模式关于"如何认识一体化视角下学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是对于提升学生意志品质,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往往无法发挥出实际作用,而以学、练、赛、评为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其具体教学策略作出阐述,希望可以为小学体育教育提供更多帮助,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为后续研究者提供适当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成立体育教研员工作室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建立骨干体育教师梯级队伍.如何提高工作室的实效性是组织者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工作室研训形式,丽水市体育教研员工作室根据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创新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四结合”研训模式.通过实践证明,“四结合”研训模式不但能提高教师师德素养,而且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  相似文献   

19.
《体育师友》2021,(3):70-72
"学、练、赛、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立足点,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价值内涵视角、课程模式视角、单元设计视角、教学实践视角等方面梳理有关"学、练、赛、评"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学者的诸多观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更好地认识"学、练、赛、评"一体化内涵和相互关系,推进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校体育》2020,(11):36-37
<正>2006年1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在此背景下,各地各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一体的理念,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玩、练、赛"一体化的课外体育活动。课间10m i n玩花样(技术);大课间练体能;最后运用到学校组织的体育节比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