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存废之争并存。该文通过分析其原因,并借鉴香港陪审制,提出弥补和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不足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人民陪审制度的司法民主、权力制约和审判监督的功能。专家陪审员既要保持大陆法系陪审制特色,又要吸收香港陪审团制度优点,这是可行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
陪审制度是公民参加案件审判活动的一项司法制度。从世界范围看,以公民参与司法的方式划分,主要有陪审制和参审制两种类型。我国作为实行陪审制度的国家,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陪审制度的存废有过不同的争论。就新的陪审制度,本文主要对适用陪审员审判案件的范围、陪审员的选用、任职条件和陪审员的职能等问题谈谈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人民陪审制度作为我国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的一项司法制度.我国陪审制度由于无历史基础和宪法依据、人员产生程序的不规范化、陪审员职权的不明确、法律文化不同等因素,造成陪审员在司法实践中"参而不审"、"审而不议",陪审制度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4.
陪审员的选任程序是否具有正当性是陪审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的陪审员选任程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陪审员选任程序的正当化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普通公民作为非职业法官参加审判案件的司法制度。具有民主价值、人权价值与公正价值.但由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的缺陷,陪审制度逐渐沉寂。而完善及运用人民陪审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我国仍应该继续沿用参审制陪审模式,并应对陪审制的重要内容如立法依据、陪审员的资格、陪审员的选任、参审具体范围等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201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设立了七人陪审合议庭制度,但该项制度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于:规定了两种互相矛盾的陪审员权力,七人陪审合议庭中陪审员权力不明确,七人陪审合议庭表决制度存在漏洞,陪审制度和审级制度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日本的裁判员制度在实施初期实现了裁判员的积极参与,且表决制度的设定更为完善,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审级制度间的矛盾和对陪审制度认识存在偏差的问题。为此,在吸取日本裁判员制度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主张改变三人陪审合议庭结构并统一陪审员的职权,立法明确陪审员职权,改革七人陪审合议庭表决制度等方面对七人陪审合议庭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两大法系陪审制度的具体形态有诸多差异,但它们吸收社会普通公民参与司法审判的理念是相通的。反思我国实行的人民陪审制度,应当在制度设计上树立吸收公众智慧的价值理念,区分陪审的案件为应当适用的范围和可以适用的范围两种,明确陪审员的职权和职责,进一步改革合议庭的组织和评议规则,修改并完善选任陪审员的条件和程序等方面进行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陪审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近年来陪审制度在我国呈现出淡化的趋势。虽然现行法律并没有否定陪审制度,陪审制度在现实中也依然存在着,但不容忽视的是,陪审在中国现行审判制度中所具有的作用几乎到了被忽略的地步。在司法实践中,实行陪审的案件数量极少,许多地方法院审理一审案件时往往不设陪审员。理论界对陪审制度的存废问题亦莫衷一是,然则陪审制度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面。因而,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陪审制度才是求真务实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陪审制度是司法民主的产物,我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实行陪审制度,但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国内地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植于前苏联,而前苏联的陪审制度又是效仿大陆法系。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陪审团制度是随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建立而诞生的,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根源于英国却又不尽相同的陪审团制度。从价值目标上看,我国内地人民陪审员制度与香港陪审团制度都追求司法公平、公正,但在性质、功能、人员的选择、运作程序、陪审意见效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比较二者,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两种陪审制度,而且对“一国两制”下两种制度的互相借鉴,以及完善我国内地的陪审制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审判公正的需要。我国人民陪审制度发展的价值目标只能是民主与科学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我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界定人民陪审员的资格;规范人民陪审员产生的程序;建立人民陪审队伍管理制度;明确陪审案件范围并完善陪审员的权利义务规范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已经十年,但我国的陪审制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驻庭陪审”、“编外法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现象的显现不同程度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各地法院试图通过引入人大代表陪审员、专家陪审员等措施加强陪审权独立运行空间,提升陪审员在合议庭中地位.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显现出诸多理论悖论与实践障碍,效果并不理想.在此基础上,浙江省J院探索并实践了“1名法官+4名陪审员”的“大陪审”制,试图构建有效解决“陪而不审”困境且符合陪审制度本质要义的全新模式,该种模式的顺利推行需要通过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2.
人民陪审员选任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陪审员的选任制度是陪审制度得以合理运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广大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效果。选任制度中蕴含了民主、自由和公正等价值,具有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司法制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种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严重异化,为扭转异化状况,应从四方面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1.加强和完善陪审制度的立法;2.限定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范围;3.从严掌握陪审员的任职条件;4.规定陪审员的产生条件和任职期限。  相似文献   

14.
借鉴国外陪审制度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特色人民陪审员制度,长期陷入"陪而不审"之尴尬局面。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法院改革试点大陪审制合议庭制度。虽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多数改革存在陪审员定位偏差,履职积极性不高,责任机制缺失,与现行合议制相冲突的问题。解决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做出相应的程序设计,具体包括:陪审员的选任机制的完善、保障陪审员充分履职,构建合议庭责任机制以及改进合议庭细则,以实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真正价值,推进我国合议庭制度改革,以期推动司法体制改革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从公民中产生的陪审员参与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制度。我国的人民陪审制虽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司法民主 ,但是由于陪审制度在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多 ,实际发挥作用不大。笔者认为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均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合理存在的价值 ,离不开现实世界的变迁。当它赖以存在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作为制度就要通过一定的改革和完善来适应  相似文献   

16.
秘密评议原则是美国陪审制度的标志和基石,被认为具有促进公正裁决的形成、维护裁决的确定力与终局性、维护公众对陪审团制度的信任以及保护陪审员的隐私和安全等功能,为一系列的成文法与案例所反复强调与维护。然而,这一曾经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正日益遭受来自理论上的质疑和现实中的冲击。因为作为一种保障性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其在维护一些价值的同时牺牲了一些本来可以共存的其他同样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或非职业审判员参加刑事、民事案件审判的一种诉讼制度。在我国为体现司法民主将其称之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它在司法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其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影响了它的广泛运用。在新一轮司法制度改革中,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陪审员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陪审制度在我国法学界直到上世纪末都是研究较少的问题之一,当然研究较少并不表示没有争论,事实上在法学界和实务界围绕人民陪审员制度及其存废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且一度成为热点问题,在这里并不赘述.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于2005年5月1日的生效,又引发了众多的讨论,主要是关于陪审制度在司法系统中的运转机制和存在价值以及我国陪审制度的实施影响等。笔者这里想从另外的角度即从比较法的角度特别是从香港与内地陪审制度的比较来阐述这个问题,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差距,从而提出中国内地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民陪审制改革实施中暴露出陪审员选任呈泛民主化、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区分模糊、制度功能发生异化以及陪审员参审欠缺程序保障的问题。对这些实践难题应围绕制度改革的价值导向,经由优化陪审员选任程序、明确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区分规则、合理厘定陪审案件适用范围以及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审程序保障机制的路径来消解。  相似文献   

20.
陪审团裁决中的秘密性评议不断激发人们想去撩开其神秘面纱的冲动。从认知心理学以及信息交换的角度对陪审团裁决过程中的信息类型,比如证据、非证据等对陪审员裁决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后,我们清楚地看到,法律事实与陪审员的价值观相互交织在一起,在证据具有很强说服力时,陪审员主要依赖庭审中出示的证据做出裁决。在证据缺乏说服力时,陪审员更倾向利用非证据信息来影响其裁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