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癑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123-123
本文针对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构建进行研究,将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效的、动态的文化建设基本框架,能使高职院校保持长期稳定的文化发展优势和特色效应。  相似文献   

2.
“两课”教学是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认真抓好“两课”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才会建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网络交往作为21世纪最具时代特色的人类交往行为,在文化交流和政治参与中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交往的公共领域基本符合了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预期。基于哈贝马斯的视角,我们将从公共领域理论的理论维度探讨网络交往的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交往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条件。前苏联著名学者巴赫金的对话交往理论和当代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目标共识的达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机制,互动沟通平台的建立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有效途径,语言交往的有效性是和谐社会实现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教育是构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认真抓好“思想品德”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才会健康、有序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重视实践中主体间的交往关系,社会实践赋予交往行为特性,物质交往在全部交往行为中具有中心和基础地位。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侧重在程序公正的条件下,完全平等的主体通过在理性动机下有效真实的互动达成共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在教书育人的实践工作中发挥着强大功用。应通过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领航、引领示范、服务保障、营造渲染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对高职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这一核心议题上,本文借鉴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寻求与高职学生党员价值观构建机理的契合点,以期构建一个全新的高职学生党员价值观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析多元文化背景下电大校园文化之“特色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和基本主题,认为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电大精神的传承、电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并论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提出应创新办学理念、加强素质教育、凸显网络优势、提升品位,从而构建富有特色的电大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来考察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师生和课程设计者理解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真诚对话和经验共享的过程。从交往的角度解释课程实施,更有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以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切入点,从交往范畴的视角审视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提出如下思路: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是改善师生关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师生双方正确定位,建立合理的制度是改善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当代传播关系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后来研究者在"人人都有权参与传播"的理想传播环境下依据交往理性原则进行语言表达和媒介使用的接近权找到了理论层面上的基点,但是哈贝马斯的理论缺乏客观性和具体性,并且其观点在历史辩证法方面存在着不足.文章以马克思传播思想中的交往思想为基点,对哈贝马斯的立场和观点上的唯心主义缺陷进行了评析,分析了马克思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数字科学时代的历史唯物主义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更高的价值层面对传播学学科领域提供理论指导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辩交往模式”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数学教育目标,借鉴国内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归纳法,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启发诱导法教学实践的经验为依托,提出了以问题系列为载体,以多边思维对撞、整合为核心的师生论辩交往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受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的影响 ,教学活动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交往活动 ,因教学交往在目的、主体、媒体、机制和方式等方面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交往 ,教学特殊理论说应运而生 ,并为主体性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从交往的角度来考察,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交往。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作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客体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学校教育过程是以课程教学为轴心展开的,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建构在普遍语用学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理性“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完成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通过重建理性来摆脱主体哲学的困境,为重新实现合理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我国媒体"小众传播"的内容基本是健康向上的,但当前各种形式的媒体里"小众传播"有悖社会文明的不健康、不文明现象也十分严重.为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同时注意对小众传播中的消极现象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