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冲突、融会以及该运动对此后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伴随中西文化交流,太平天国的政策、措施乃至领导层的思想观念都不能不发生相应变化,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洪秀全依靠平等的思想原则,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太平天国运动因此而发生发展起来。1853年定都南京后,他却抛弃了平等的思想原则,搞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失去了军心民心,太平天国运动因此由强至弱地衰败下去。可以说,平等原则是太平天国成败的双刃剑。  相似文献   

3.
英国诗人罗雅德·吉卜林说过:“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不聚!”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我很震惊——从前何以两个民族如此疏离,彼次陌生。然而如今,在一个世纪之后,东西方相聚了。用刀和叉吃饭的人们可能会熟练使用筷子,而过去吃米饭的人们也开始喜欢吃面包和薯条。毋庸置疑,东西方之间的确存在差异。中国的厨师将蛇、乌龟、熊掌制作成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西方的顾客们无不为中化民族的美食所惊叹。然而当被告知菜的配料时,他们吓得发抖并将许多配料丢掉。中国人视这种做法为奢侈浪费。至于服饰,西方人那夸张大胆的衣服让东方人震惊。那种…  相似文献   

4.
姜波 《教书育人》2005,(5):59-60
多年以来,校长一直被认为是学校的领导者。一所学校办得好与坏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校长是决定性因素。如何拥有优秀的校长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古老话题,长期以来人们作了人量的研究和不懈的探索,但是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困惑着人们。  相似文献   

5.
中国修辞学从古至今曾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从较深层次的视角审视,中国修辞学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转型,都是修辞理念不断转化更替的过程。按照修辞观的不同,中国修辞学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它的每一次研究转型,虽然都具有很多的推动要素,但西方文化及其学术思想的强力催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当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遇到困境时,人们往往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受到启迪,汲取其精华和营养,进行大胆的借鉴和探索,便形成中西合璧的结晶,从而引导中国修辞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发展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拥有鲜明的特色,在世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西方思维方式、道德观、时间观念、隐私权方面的差异和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差异。应该充分发挥中西文化独特的优势,找到互通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燕 《华章》2011,(23)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要相辅相成,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要融入文化教学.当学生掌握了中西文化差异,了解了语言的内涵,才会真正掌握英语这一与西方人沟通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因其《大地》三部曲而获得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使西方国家人民对淳朴的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重视与理解,让西方世界懂得了如何赋予自己一种中国精神,怎样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民中看到个体。但是,在给自己带来奖励与荣誉的同时,赛珍珠也在一定程度上招来了西方文人对她作品及个人的非议。因此,本文将对赛珍珠作品中的中西文化交融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语言 ,作为人类沟通与交际的工具总是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而得到丰富。现代汉语 ,作为汉民族的共同语 ,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 ,现代汉语与时俱进 ,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且在改革中创新。其一 ,人们驾驭语言的心理表现 ,由单纯理性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变 ,即交际的目的不仅仅是在理性上沟通 ,而且要在情感上打动对方 ,拉近距离 ,情动于衷。从而使现代汉语在语法、修辞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读你”、“懂你” ,现在已成为“认识你”、“理解你”的另一种说法。从现代汉语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论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在互相交流吸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发展;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是先以经济技术为开端,继而深入到政治制度以及观念化;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和观念化的更新配套进行;吸收外来化的积极成果,改造完善民族化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的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2.
13.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战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次战争成了中国历史自古代转变到近代的一个分界线。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斗争高潮,它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下面就这段历史中的重要问题,略作介绍和分析,供自学者参考。一、学习中的重要问题 1.关于清代的闭关政策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的反映。乾隆帝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它也表现出清朝统治者的夜郎自大和盲目排外的恶习。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杜民夷之争论,立中外之大防”,以维护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4.
江西士绅与太平天国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深感于绅权被僭越和打击,加之与太平天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鸿沟和清政府不遗余力的拉拔,江西士绅群体普遍蓄有一种与太平军相仇的心态,这种心态继而又衍生成为一系列敌视和抗拒太平军的行为,方面军是在江西这块受太平军冲击颇巨的地区,太平军、士绅,清军三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的体现,也是江西太平军致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发展视角,探析我国高等教育组织形式由书院到学堂再到普通高等学校的嬗变过程,其外因是中西文化不断地交流碰撞、融合,内因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为政治服务、为统治者维护其利益服务之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引导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学欧仿美"持续影响我国大学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1 西方人重忏悔,中国人重内省。西方的忏悔源于宗教。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原罪),因此人必须不断地忏悔以洗清自己的罪孽,求得主的宽恕,中国的内省源于儒家哲学。儒家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做到“内圣外王”(即对内讲究个人修养,对外讲究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必须“吾日三省吾身”。西方的忏悔是“类”的忏悔(或曰“人”的忏悔,历史的忏悔),它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批判价值,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后的文学创作,作家注重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忏悔,如卢梭,列夫·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17.
史诗性小说<死水微澜>通过成都城郊天回镇上演的悲喜剧折射出庚子年的八国联军事件,以中西两种文化的剧烈碰撞、交融,揭示出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重要问题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汤若望及"历案"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和传教事业的顺利进行,汤若望极力为自己构建了"宫廷天文学家"的身份,但这与他"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形成强烈的冲突,并成为"历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汤若望身上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碰撞与冲突,凸显了异质文化交流中文化冲突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或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干扰,过度强调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政府统治的阶级矛盾,夸大农民运动在推动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或矫枉过正,以偏概全,对这一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农民战争嗤之以鼻,极力贬低,甚至不惜借用清统治者的语言对其横加指责。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仅仅立足中国看中国,孤立地考察太平天国运动,自然不是科学的历史探究态度。必须站在世界看中国,将其置于当时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20.
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集中论述了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在联系及影响。指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物均是客家人的后裔;广西东南客家人聚居地为太平天国运动发动的基地;客家人大批加入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势力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