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梁启超对于《诗经》及《诗经》研究的论述虽然没有严密的系统,但确可视为“诗经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分《诗经》为“南、风、雅、颂”四体,并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他将《诗经》作为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并认为通过《诗经》研究可以寻绎当时中华民族的心态与生存状态;他从学术史家的高度,对诗经学史进行了论述;在《诗经》的文学研究方面,他也有独到见解。综而观之,梁启超在《诗经》研究方面所做的除塞拓通的工作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对出近义单音词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一批语义相近,但又有明显不同内涵的单音词,常常是结伴对出,我们称之为对出近义单音词。近义单音词的出现,是社会化、物质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标志,反映了人类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一般的普遍规律。近义单音词的对出,是韵为求得音韵、节奏、声调和谐的需要,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出近义单音词在走过鼎盛期后,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合并为一个复合词,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合并”为一个单音词,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已自然消亡。总之,盛极一时的对出近义单音词各自找到了自己历史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朱玲 《文教资料》2011,(34):4-5
《诗经》时代的社会政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化,纯粹的繁衍后代的目的已经不是最主要的成分。女性的淑人之美不仅仅体现在形体上的美貌,更是内在的真善关和一种独特的神韵;而男性之美不仅体现在孔武有力的外在.而且体现在美好品质的展现。这种对美的认识对今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了《诗经》对当代文学评论、诗歌、小说创作的多方面影响,从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古典文学对当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将近一半的篇章使用了数词,使用数词的地方多迭400余处.本文试图从数词概况、数词分类、数词运用的形式、数词的语法结构等几个方面对<诗经>中的数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四言诗与《诗经》的传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从四言形式这一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陶渊明以前,诗人们以《诗经》为摹本创作四言诗,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不是“太离”就是“太肖”。而陶渊明学习《诗经》可谓“不即不离”、形神兼备,从而得出结论:陶渊明对《诗经》的四言诗是全面的继承,陶诗与《诗经》之间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汉人引经决狱深刻反映了秦汉之际儒、法两家融会合流的趋向。入汉以后,儒家思想以经典形式不断对政治和法律进行渗透与改造。哀平时期,《诗》学取代《春秋》,《诗》成为当时官方决狱断事的理论根据和“法律”依据。经典的诠解归根结底是为皇权服务的,曲意解经,牵强附会,实为人治之一大弊。  相似文献   

8.
陈子展秉承乾嘉以来“实事求是,无微不信”的优良传统,沿着闻一多等现代学者“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治学思路,自觉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博采众长,对《诗经》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诠释与解析。《诗经直解》是其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诗经》研究史上的众出之作,使诗经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9.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诗经》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诗类”与“诗类存目”共收《诗经》研究著作 1 47部 ,对于从两汉至清乾隆时期《诗经》研究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尤其对宋、明两代的研究进行了批评。在批评思想上 ,《总目》坚持汉学正统观念 ,坚持“发乎情 ,止乎礼义”的批评原则 ,反对明代竟陵派诗学理论对《诗经》研究的影响 ,推崇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台湾“诗经学”专家赵制阳教授的《诗经名著评介》进行了评论,对赵制阳教授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研究“诗经学”的正确态度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爱情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有的以女性为主人公,反映她们对男子的思念以及对命运的抗争;有的以男性为主人公,反映他们对女子的爱慕、追求以及思恋。这些诗歌大致揭示了周代及周代以前青年男女的爱情观: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和对爱情执着专一的态度,当然,其中也隐约可以看到礼教世俗对爱情的限制和约束。  相似文献   

12.
本通过《诗经》所提供的有关资料,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社会分工、作物种类及劳动产品分配等方面对我国周代农牧业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祥图画,肯定了华夏民族对人类农业明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熹首倡并躬行的“以《诗》言《诗》”说是对《诗序》”以史证《诗》”以及后儒“以《序》解《诗》”的否定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对《诗经》文学本质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以《诗》言《诗》”的原则,实现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赋予宋代学者的重大使命;而文学名家与经学大师的一身兼任,历代文学与历代经学的双轨集成,是朱熹实现《诗经》学变革的主体条件怀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孔子的有关言论,简要概括共评述了孔子对《诗》的本质特征、审美特征、社会功用及学习等四方面的认识、要求,认为孔子的《诗》论对中国文学严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经·郑风》21首爱情诗中,其中情诗占19首,从其中许多篇中可以看出女性主动表达爱情,通过女性的心理和行动展示对男性的爱慕,形成了郑风中独特的爱恋模式。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诗经时代爱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爱情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爱人品貌学识的质朴要求,女性对爱情的大胆主动,婚恋由开放转向保守,在诗经的爱情诗中得到了突出而形象的表现。这种最纯美、最本真的表现至今仍让我们心神激荡。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相”在《诗经》中的六种意义,对“相”的“本质”义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中国学的重要源头,是儒家唯一一部对爱情表现为既大胆地做,又大胆地说的经典。《诗经》所描绘的诗化女性群像,表现了如花似玉的形貌美,温柔善良的品德关、庄重典雅的仪表美,细腻缠绵的情感美等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对中国民族心理、学及其女性审美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表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丽娅 《时代教育》2007,(6Z):50-50
《诗经》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关雎》向来被列为“国风”之始,对其主题向来有不同的说法,本文主要从分析入手探讨《诗经·关雎》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