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思导引本文第一部分 ,写地坛与我的缘分。它等待我的出生 ,又等待我在它的园子里纵情浏览思索。第二部分 ,是全文的重心。写地坛是“我”内心的放纵 ,而母亲则是我情感的归宿。细腻地刻画出一个知识涵养极深又挚爱儿子的母亲形象。第三部分 ,以工笔画和蒙太奇的手法 ,细致地描摹地坛公园的环境和景物。第四部分 ,写地坛永伴作者 ,永存作者心中。同时 ,作者借地坛的永恒 ,来讴歌人类的永恒。二、粹语品析史铁生的文章不是出自他的手 ,而是出自他的心。《我与地坛》是他苦难的心理历程的再现 ,地坛则是他从地狱之门走向生命天堂的通道 ,…  相似文献   

2.
高一课本中的《我与地坛》(史铁生)节选了原文的两节。第一节写了我和地坛的宿缘和我在地坛里所见的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对生命的渐悟;第二节写了这期间“母亲”对我无言却无尽的爱。这爱在母亲死后熔铸成作者生命的一种信念。学生阅读完之后都会谈到本文给自己的生存的启发:母爱伟大,珍爱生命,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幸福的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篇优美的散文当作是写母  相似文献   

3.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文章从各个方面写了他与地坛的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本文将从静读生活、敬畏生命、走进心灵、无尽感悟四个方面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使读者真正走进史铁生,感悟他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相似文献   

4.
解读地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带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节选了《我与地坛》的第一、二两部分,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陈莉 《文教资料》2010,(5):164-165
一、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与地坛(节选)》中,作者多次提到母亲从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而当母亲去世后,“我才想到”自己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由“我”没有“想到”的母亲到“我”“想到”的母亲,再想到未来自己的难题,构成了理解《我与地坛(节选)》的一条新的线索。在这个“难题”中隐伏的普遍爱和个体爱以及“道路唯一性”等难题是我们解读《我与地坛(节选)》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面向。对史铁生而言,如何去面对这些难题,将是我们再次阅读《我与地坛(节选)》时需要重新关注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7.
学生通过预习中的“我与地坛”写作练习,先唤醒对地坛已有的自我体验,再从自身已有的观察和感悟出发,探寻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情景关系”。对话文本时,学生见作者所见,听作者所听,感作者所感,深入字里行间,细品散文语言,在充分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探寻文本蕴含的深意和哲思,切实体会史铁生与地坛的“和谐共生”,深切共鸣史铁生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打破与史铁生因生命体验不同而产生的隔膜,完成了一次深度对话。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份量很重的文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它那沉甸甸的思考、沉甸甸的感情及沉甸甸的语言,它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荡、思想的启迪,它给学生的应是思想的冲击、情感的洗礼、哲理的升华。刘锡庆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中谈到,“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不同的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的‘内宇宙’”。“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中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  相似文献   

9.
《我与地坛》课文(节选)部分,作者通过平实的叙述以及对地坛和母亲的真情回忆,表现出了一位苦难母亲对身残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牵挂、呵护疼爱、宽容体谅,同时也反映了她对儿子不公命运无力回天的痛苦内心,而作者自己年少不经事,许多事情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一味地倔强,这一不成熟的做法让作者忏悔终生,文章絮絮道来,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0.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1.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同的缘分写到古同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课文分析(如《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  相似文献   

12.
在《我与地坛》一的备课过程中,我预想了学生会有的种种感动:母亲在儿女临难时无言却态度坚决的支持;人类渺小脆弱的生命在苦难面前坚韧的气概以及生命最质朴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反应平淡,对于“作从地坛得到什么样的启示”等深层思考更是茫然无措。  相似文献   

13.
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其痛苦自不待言。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崩溃,是谁抚平了他心理上的创伤,是谁给了他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是地坛,是母亲?是如母亲的地坛,是如地坛的母亲?读《我与地坛》,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憾;析《我与地坛》第二节,让我深深感受到:深沉的母爱在默默无言中。青春致残是不幸的、痛苦的,而双倍的痛苦却加在了体弱的母亲的肩上。作者依凭自己的感受,带着强烈的感情,用从容的笔触,借满含深情的文字述说了“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  相似文献   

14.
苏友雄 《广西教育》2012,(42):62-64
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透露出来的生死观具有明显的积极性。首先,作者是想通过对生命的珍惜以便给母爱以回报。如,他克服死亡欲望以后,“为了活着”进行写作,“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此刻“我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作者敢于面对现实,积极追求,热爱人生,挑战死亡的精神,自然地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写的是母爱这样一个永久性的话题。读完这部分文字,让人感到有一种压抑不住的伤感袅袅升起,弥漫成盈目的莹莹泪光。这一节文字,极尽笔墨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16.
《我与地坛》是现当代作家史铁生具有代表性的哲思抒情散文。散文教学,如何让学生从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思考与情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第一和第二部分,通过地坛这一载体,作者完成了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舒晋瑜在《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一文中说:“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教《我与地坛》便有此感。如果把《我与地坛》中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仅仅理解成《教师教学用书》说的“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如果说从文中对残疾人的痛苦描写中得到的感受仅仅是“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我觉得这实在没有完整而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没有理解史铁生。一、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我与地坛》记叙了作者在经历第一次打击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相似文献   

18.
一   "<我与地坛(节选)>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的苦难的问题.从侧重点上来说,全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感'的体悟.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这也回答了作者对‘生命'的疑惑--自己该怎么活、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文章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9.
妙哉——“我与地坛”! 就全题看,该题目如同标签,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我”与“地坛”的关系。“我与地坛”,是用的拟人手法,给地坛赋以灵魂,注以情感。突现我与它的关系非同一般。未见其人,先示其情,扣人心弦,耐人品读。再就“地坛”这个对象而言,寓意深刻,给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乃文章情愫之渊薮。  相似文献   

20.
<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