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调查显示,微信阅读已成为国民特别是大学生阅读的重要方式。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阅读属于一种"信息焦虑下的社交化快餐式浅阅读"。整体上,大学生处于"信息焦虑"状态,微信阅读对此"焦虑"有所缓解。阅读方式上,被动阅读多于主动阅读,微信阅读社交化特征明显;专注度上,微信阅读呈现出"浅阅读"特征:受阅读环境干扰度高,阅读速度快且认真程度低,沉浸式阅读比例小;阅读内容上,图文结合等表现方式和排版样式影响阅读效果,长难文章也可以被接受;阅读效果上,记忆效果欠佳,收藏后少有回顾,多属于快餐式"一次性"阅读。大学生的微信阅读存在较大改善空间,微信阅读效益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焦虑心理情绪的主要诱因有网络依赖、就业与考试、情感、社会交往等。化解大学生心理焦虑,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的舆论引导功能,强化就业指导部门的信息服务功能,突出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辅导功能,必要时对焦虑症学生劝其就医等。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25):150-151
网络时代信息开放、身份虚拟、文化多元的特征及其匿名化、平等化的社交特点构造出了具有强大影响力量的情境。如今90后的大学生自我、开放的特性,很容易受到群体心理及情境的影响,表现出个体道德意识淡化、易受暗示与轻信进而产生冲动、极端的行为等一系列网络"路西法效应"。高校大学生不仅是网络媒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且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因此如何消除网络中的路西法效应对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创新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成为高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信息交互层级化而呈现出"圈层化"的实然生态,表现出个体性、封闭性、稳定性、迁移性等特征。"圈层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学生个体选择能力弱化、高校话语权威式微、意识形态传达中断、错误倾向纠偏失效等现实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主体间性,持续塑造"圈内人"形象;整合教育平台,融入网络圈层;转变话语方式,再造开放、兼容、综合的新圈层,积极探索破解"圈层化"困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面对大学生网络日益"圈层化"的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认清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守土"困难、网络结社引导乏力以及教育模式亟待更新的严峻形势,整合现有资源,强化信息监管,提高凝聚力,变挑战为机遇,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信息疫情"视域下社交媒介使用方式对公众焦虑的影响。研究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构建Logistic有序回归模型,对川、滇、渝三省市高校3178名青年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表明:社交媒介的使用时长、类别、目的、媒介依赖度、上传动态频率等是影响大学生焦虑的重要因素,且这些影响因素与其焦虑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因而,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强应对"信息疫情"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弱化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精神,是决定其能否成为新型人才和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大学生的网络过度依附致使"求真求知"缺乏自觉,网络的程式化操作导致大学生创新性思维钝化,网络迷信崇拜致使大学生理性批判意识缺失,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致使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削弱,网络信息芜杂致使部分大学生精神麻木、追求低俗.所以,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运用网络技术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品格;加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教育;搭建网络技术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桑海云 《教育探索》2011,(4):150-151
"身心灵团体辅导"是指通过调节身体、心理和精神观念,综合解决个体身心失衡的辅导模式.身心灵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是明显的.身心灵团体辅导能改变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而且在消解人际敏感、躯体化、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焦虑和消极的思维习惯等方面也有显著作用,能降低孤独感,增强积极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
民粹主义在网络中的嬗变是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予以重视的重大课题。转型期的社会躁动、网络信息碎片化和大学生自身理论储备不足等因素相互交织致使民粹主义思潮在网络的演变过程中发生嬗变,造成大学生思维方式极端化、行为方式虚拟化和生活方式从众化。为此,有必要按网络思想意识发展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搭建理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以相关法制建设、政策设计和道德规范三大举措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以校园亚文化圈为核心的精神缓冲带,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的"防火墙"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浅议校园网络信息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网络信息污染有多种形式,包括冗余信息、过时信息、虚假信息、污秽信息、病毒信息、垃圾信息等。它会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污染其思想意识、危害其身心健康。为此,要培养大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其远离信息污染源;培养自觉防污意识,防治校园网络信息污染;加强信息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信息污染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由于其在线交流的迅捷性,尤其是朋友圈社交功能的私人定制化保证了个人社交的相对隐私、安全,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在微信特有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圈层化"、舆论场中心弱化、信息传播面聚焦化、成员关系稳定化等特征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而在朋友圈"碎片化、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下,"舆情安全阈值"的界定与监控逐渐模糊与淡化,这给高校的网络舆情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因此,首先剖析了微信朋友圈中悄然进行的三大变化及其对高校舆情管理工作构成的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变化的微信朋友圈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并基于此,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应对策略,即从源头、传播路径、舆情环境、信息分流等四大要素入手来实现舆情的有效研判、监管、处理、引导。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期,对于情感中的喜、悲、乐、愁、爱、恨有着强烈的表现。因特网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情感交流的空间,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情感的异化和迷失。网络所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障碍主要有信息焦虑、安全焦虑以及由网恋引发的情感纠葛而产生的情感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消费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的社会心态总体是理性平和的。但过度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等价值观以及随机消费和冲动消费等行为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浮躁、焦虑和不公平等负面社会心态。应把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纳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纳入大学生网络社会生活、拓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教育路径,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全民焦虑"的年代,大学生焦虑也成为一种生活常态。鉴于此,从大学生焦虑的成因出发,探讨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学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焦虑,提出了加强学校的"三风"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幸福观,大力支持学生的兴趣活动等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适应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大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个体诉求。  相似文献   

15.
无网不在、每日必网的生存状态对大学生的认知意识、价值认同、角色身份、文化观念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群体建构是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它能够为扩展网络信息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建构大学生群体,要完善基本组织形态,使群体组织结构“固态化”;要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使群体活动内容“液态化”;要探索信息挥发途径,强化组织作用“气态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网络让高校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经历着大规模的网络信息洗礼。网络以其便捷、开放、平等、自由等特性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伴随着严峻挑战。教育者要善于驾驭新媒体,遵循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规律,通过转换教学话语来引领网络话语,创新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参与,拓展教学阵地来进入大学生的网络世界等方法趋利避害,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内耗是一种自我内部的心理矛盾样态,代入内耗一词的心理内耗、精神内耗成为当前网络热点话题,是青年群体普遍面临的心理样态。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呈现出“内卷焦虑”“自我至上”“社交狂欢”与“躺平颓丧”“身份困惑”“社交恐惧”并存的自我对抗、怀疑、冲突等矛盾性内耗表征。该样态的出现受到数智化时代社会评价异化、技术僭越失衡、网络亚文化渲染泛滥等多维影响。为应对和破解大学生矛盾性内耗,应在尊重其成长规律基础上,构建新型教育评价生态、强化大学生数智素养、供给优质网络文化资源,缓平纠结、治愈内耗,实现大学生的跃迁向上、主体回归和蓬勃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社交网络倦怠和焦虑之间的关系,以368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上行社会比较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社交网络倦怠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自尊、社交网络倦怠和焦虑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社交网络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自尊和社交网络倦怠的序列中介效应影响焦虑;社交网络中的上行社会比较可以通过自尊或社交网络倦怠的单独中介效应影响焦虑。研究认为自尊和社交网络倦怠在预测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中起着序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