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政治传播逐渐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显学,理论创新至关重要。理论创新与学术历史梳理、自身的理论叙事以及理论创新所处环境等问题有关。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不仅关乎如何把握全球变局下的国际关系和权力格局等现实问题,也关乎学科自主性构建。  相似文献   

2.
对外科技传播是提升我国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吸引世界范围内多元主体参与中国科技建设,扩大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重要方式。在数字时代,我国对外科技传播依然面临优质内容稀缺,传播模式单一,竞争对手强劲的挑战。主观上,我国依然缺少成熟的运作经验;客观上,我国对外科技传播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强烈干扰。鉴于此,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对外科技传播,推动不同传播媒介集团化、数字化运营,并妥善处理科技传播活动与国际政治经济事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微传播时代传播载体的微博、微信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产生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微传播以其独有的传播特点,为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微传播时代,中国如何发展对外传播,如何使我们的国家形象更有效地传递到世界各地,如何抓住新机遇、积淀后发优势、提高对外传播能力,是具有战略性且十分迫切的问题。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微传播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数据与算法等信息技术发展,全球网络传播出现用户、数据、算法要素突出的新趋势,带来重构国际传播格局的机遇。算法是平台发挥数据力量的基本规则,是重塑关系的中介,也是塑造话语权力的政治博弈点,改变了国际传播的渠道、主体、内容和效果等要素。因此,在数字时代全球传播环境中,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的平台建设并借助算法等技术力量发展,以突破西方中心的世界传播秩序,重构平等、多元的对外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生产力的加速解放和国际互动的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为国家政治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全新要求。政治术语作为一国政治现实和治理思想的符号化表述,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发挥出要义凝练和创新表达的效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渐一套中国特色制度体系,相关政治术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呈现出由点及面的传播之势。政治术语的国际传播研究加速跟进,提升政治术语的国际传播效能,需要从文化文明的角度重视完善观念意识,构建多维传播总体布局,在整合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开展精准化的术语传播。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种种观念、精神之和,是中华民族成长的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文化碰撞日趋激烈,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中国新媒体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是最为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重点内容,它直接影响着优秀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效益,对于全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笔者将就新媒体环境中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其目的是架起一座桥梁,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外有效传播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贫困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具有世界意义。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做到对外精准传播,对于建构话语权、树立政党和国家良好形象、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意义重大。目前中国扶贫故事的对外传播在叙事逻辑、话语逻辑、对象逻辑和反馈逻辑方面存在不足,要善用共情策略,以小人物、小故事彰显大道理、大逻辑;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融通媒体的对外传播大格局;要建立科学评估和反馈体系,在传播中精进、在精进中传播。  相似文献   

8.
自今年2月份开始的利比亚冲突持续发酵,到目前为止北约开展对利比亚政府军的空袭也已经超过了100天。在2011年,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国际政治冲突。在这场冲突的背后,我们明显地看到了一次国际政治传播的较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过去41年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历史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整体模式,总结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方向。整体说来,传统的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集中权威(authority)模式,是以国家需求导向,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国际传播+”模式。在培养效果上,该模式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临时性和表层需求,但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的今天也导致了中国国际传播结构性失语,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下媒介技术引发的全域性、生态性、颠覆性变革,未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亟需走向分散枢纽模式(hub),通过在不同专业、学科复合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现从“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从不同专业、学科赋能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赋能不同学科、专业,实现因校、因专业制宜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解决中国国际传播在专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语。  相似文献   

10.
于涛 《对外大传播》2008,(10):34-35
北京奥运无疑是成功的,其正面意义非常巨大。从今后工作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则不可忽视其潜在的问题,包括:其一,为保守找到借口。也许有人会说,现有的体制机制已经可以这样成功地举办奥运,那么我们没什么可改进的了,不需要变革了;其二,中国无法再"韬光养晦"了。中国已经成为游戏中重要的成员,无法超脱  相似文献   

11.
正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已经从地下铺设转向高速无线互联网;移动互联已经逐步进入3G、4G甚至5G时代。呈现出移动性不断优化、即时性向更广大范围延伸、通信打破行业阈限在多元媒介形式落地的特征。总体来看,新媒体时代围绕移动、即时、通信三大维度正在演绎新媒体终端创新、产业维新、理念更新的新故事。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西方展开了新世纪以来最激烈的一次国际舆论交锋。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以及部分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调整,国际传播的机遇和挑战也发生了新变化。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传播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加强中外交流,弘扬长征精神,将传播重心放在外国普通民众“大多数”,把传播内容同当地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相联系,使传播渠道侧重于外国新兴网媒平台和大媒体,重视发挥新生代年轻人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赋予国际传播主体更大自主权。  相似文献   

13.
在移动互联网推动的媒介化社会中,以数字社会为基础的数字化传播和交往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从交往传播实践来说,交往取代内容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从参与者来说,国际传播主体从人扩展到物,从主体间性扩展到多元间性。从运转逻辑来看,以宏观主体为代表的主体体系逻辑逆转为以社交化平台微观主体合法性为基础的微观主体体系逻辑。上述变革对数字时代国际传播提出新的要求:在以人为参与者主体方面,提升媒介素养前提下需要加强多元涉中国微观主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可见度;在以物为参与者客体方面,应加强物联网视野下国际传播研究、物维度视野下的地方和城市国际传播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人与物的相互形塑维度研究、微观客体国际传播伦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后疫情时代西方民主体制面临着深刻危机及其向外转化矛盾的迫切需求。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演变形势下,敌友划分的"他性政治"将会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的主导方向。对于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来说,保持与青年一代新兴舆论力量的积极互动,创造有政治生机的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领域重新设计战略路线、合理配置资源将是未来讲好中国故事、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推动国际“Z世代”群体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尤其是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关键议题。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洞察国际“Z世代”群体的特征变迁,了解他们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知。通过对国际网络媒体平台上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Z世代”群体的观点和看法。为此,我们提出了构建世界性战略传播格局的中国观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0月8日至10日,笔者参加了由新华社、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等全球9大知名媒体共同发起的世界媒体峰会的采访报道。我在会议期间,对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进行了专访,也在听会和茶歇期间同部分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专家们就如何提高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明确要求,明确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性目标。中华文明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其传播与文化自信自强相互促进、深刻互动。要在立足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新时代,要实现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需要围绕中华文明传播、深化文明交流展开,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代表的自主创新理论和概念重新定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随着5G技术、8K和云端转播在体育赛事转播中的逐渐兴盛,体育解说的国际传播面临全新的发展格局。5G时代体育解说呈现出了三组二元对立的话语变迁格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悄然发生变革。5G时代体育解说生态迎来5G远程在场与云端转播解说,大数据、云计算的及时共享,多屏多声与定制服务等趋势,人工智能与真人解说同时存在可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本期《西藏之窗》栏目将视线伸向西藏这片神奇土地的最前沿,作者就西藏传统文明的传承与传播这一热点话题,讲述在西藏对外宣传前沿工作的感受、观察和思考,与读者分享向世界介绍一个美丽新西藏的努力与艰辛、智慧与快乐。  相似文献   

20.
“话语”、“核心政治话语”、“核心政治话语的传播”,在这个递进的语素排列中,每一项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这个递进排列要激发出对外传播创新,客观上必然是系统而非单维度推进的形态。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中,政治传播无疑比文化和经济的传播更富挑战性。问题最迫切之处在于中国核心政治话语在对外传播中面临预设障碍。促进政治话语传播创新,既需一学科、一部门纵深推进,更需跨学科、跨部门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