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拜读了李维鼎先生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的《“语文意识”辨》一文后,觉得有些不同看法,于是我把此文推荐给王尚文先生。看完文章后,王先生非常高兴,他说:“维鼎兄是我的诤友畏友,他指出我引文的疏漏,不管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我都要负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也不是单纯  相似文献   

4.
语言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人的整体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是综合素质的主体与基础。这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十六七岁的职校生,无升学压力,课余时间多,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但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形成,语言运用能力较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要,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一、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培养阅读兴趣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而积累依赖于广泛阅读。不仅读课本内的,还要读课本外的;文学作品要读,科技作品也要读;古今中外,广泛涉猎…  相似文献   

5.
人生哲学中,有时候搞点“矫枉过正”是必要的,但是搞得过了头,走向了极端,便产生了误导,辩证法不得不出来纠偏。我记不清曾经从哪里看过一句名言:“哲学的最高境界在于适度。”我以为这句话说得好。  相似文献   

6.
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语文课程在所有人文课程中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富于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然而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情感的割裂,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匮乏,仍是当前语文教育模式的严重缺陷.传统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课程内容拘泥于系统知识传授,显得教条和僵化;还有教学方法的过度理性化,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再加之教师缺少感情投入和交流,缺乏灵活和创新,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应试的"机器",语文教学索然无味,使学生对之望而生厌.  相似文献   

7.
文学常识教学,不是单单的识记问题,其中包含着综合立体的教学效益。 首先,学好文学常识,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健全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像力的综合全面发展。识记古今中外的文学常识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有效手段。目前教育界有一种谈“记”色变的倾向,生怕死记硬背与素质教育相悖。其实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观点。基础教育阶段,必要的文化积累是不可缺少的,况且记诵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否则,自然闹出“艾青”就是“爱情”的笑话。这样下去,民族文化素质谈何提高?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许多方面的品质。在逻辑思维、心理素质和人文品质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无论在课程理念,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应当蕴含教学的人文性。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工具功利和应试教育痕迹明显,需要从许多层面彰显和加强语文课堂中教学精神的素养。保证学生在达到课业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面临的选择,支持学生在特长方面的发展。因此,语文课程应当从教材本身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目标,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的文学审美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10.
蒋玲丽 《湖南教育》2004,(17):22-23
语文教育要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等等。此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即语文教育就是要致力于培养会读书、爱读书、终身读书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报上刊登了学习语文的一则消息,说是有些初中生学朱自清的《背影》,不是从父子情深的角度去理解文意,而是嘻嘻哈哈地发出异议:说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横过铁路去给儿子买橘子……看了这则消息,觉得这真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内心足无限的惆怅和无奈。还教什么语文呢?一篇名著,现在竞有中学生这样去读,而且身边同类的例子也不少。这个现象很发人深省。学生的小理解,正是表现了他们生活经验的空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陷,他们无法产生这种爱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2.
爬梳历史,“学教育”在我国语学科的发展并不平坦顺畅,可谓大起大落;而对学教育诸多问题的探讨可谓仁见仁、智见智。本就此摭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对语文的水平和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谈论语文素养的话题已成热门。关于这个话题,很多同仁已发表了很多深刻的见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实施目标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对于工作在一线的语文老师来说,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它明确了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和实现这一目标呢?  相似文献   

14.
为中学生的阅读“提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提出具体要求(小学不少于145万字;初中不少于260万字;高中不少于150万字。)这个要求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有近60%以上的中学生未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读书速度,毋庸置疑,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著名特级教师程汉杰先生主持的快速高效阅读实验课题,从1985年开始到现在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几十万名学生参加了这项课题的实验,深受其益。“快…  相似文献   

15.
16.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丰满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与人的生命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理念的关照下,语文教育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让孩子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到情感、情趣、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一基本理念的转变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应该实现相应的转变,以凸显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实施,语文教改不断深化。理念的更新,反思与回顾,操作与探索……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个人认为在批评应考怪圈(这个圈是大家自觉不自觉画出自觉不自觉地陷进去的)审视语文教学在人文熏陶社会教化方面的偏失时应该能看出:割断中学语文教学与整个社会文学事业发展的联系是造成彼此弱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纲 《现代语文》2005,(6):45-46
素质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历程,具有综合性、人文性的语文教改是其中的重头戏。近年来,关于语文教改的讨论非常热烈,本文综合各家观点,试就教材和教法的改革和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国家建设人才,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既要注重学科的工具性,又要关注其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感、人文理想,弘扬民族的人文精神.文章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