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人物画的肖似性与真实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画是艺术家表现自我,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内心境界的重要依据,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客观个体形象写真。本试从艺术创造过程和艺术的主观视点出发,对人物画的肖似性与真实美作较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人物画是艺术家表现自我,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内心境界的重要依据.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不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客观个体形象写真.本文试从艺术创造过程和艺术家的主观视点出发,对人物画的肖似性与真实美作较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了以往人们把美看成是超越时空的静态存在物的偏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学科视野,从艺术起源这一核心问题着眼,阐释了美的情境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美与不美     
我家不远处是堤角公园,我天天去公园走步健身。公园环形路上人潮汹涌,女士居多。沿路每隔二三十米设个垃圾箱,还有“请勿乱吐乱扔”警示语。有一个年轻女士随手扔纸巾,正在扫地的男清洁工叫她别乱扔,女士的回答令人入耳惊心。她说:“我不扔你不失业了?”我很反感,  相似文献   

5.
"诗美"的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特征是汉语诗歌的审美构成因素。在汉语诗歌发展演变过程中,决定历代汉语"诗美"结构变化。汉语"诗美"之衍生性、传承性与沉积性,不但是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审美经验形成的基本途径及其诗歌创作之根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递嬗演变之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吕林海 《江苏教育》2023,(15):84-87
对“教师之美”的形塑,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教师之美”以及“如何涵育这样的教师之美”。对于第一个追问,我们需要从“客观视角”转向“主观视角”,即把“教师之美”理解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我完善,一种内生的对于崇高性的追求。此时的“美”,本质上就是一种教师“道德自我”的不断建构。对于第二个追问,我们需要走进教师的实践之中,走入教师面临他者存在、接受他者挑战、从他者处体会否定性的教育实践深处。此时的实践,是一种艰难且痛苦的实践,但此时的痛苦孕育着鲜活的生命性,教师之美也由此获得真正的生长可能。  相似文献   

7.
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争议极大而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重大的基本的美学理论问题。当代中国美学界基本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美先美感后说;美与美感同时生发说;美感在先美在后说。"主客体实践美学"认为自然美和生态美是宇宙自然本质力量非自觉自由创化的结果,先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化的人类即人化美和拥有审美能力的人类出现。  相似文献   

8.
生成性教学美是教学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教学美。与预设性教学美相比,它更能突显教学的过程之美、意外之美和创新之美。生成性教学美不仅美在教学的"预设之外",美在教学的"即兴创作",也美在"教学机智"以及教学的"情境观照"之中。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策略为:保持教学目标"刚弹相济"的张力,给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留有余地;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多样态的鲜活素材;艺术性地使用教学方法,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多样化的手段支撑;恰切把握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为生成性教学美的创生提供持续不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美存在于生活中。造化主是创造美的大师。他锺灵秀于奇山胜川,赋雄伟于大江深海;他将西湖洗染得空明澄澈,将秋山装点得斑烂绚丽。大自然是个无尽的美的宝库。在自然环境里,人与审美客体(景与物)发生着多种方式的联系,人们对客体的状态、色彩、布局,进行审美活动,鉴赏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由于各人的观点、情绪、文化素  相似文献   

10.
美,总是和美的理解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美学历史性地理解和西方美学学科科学性地解释之间,以及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下,由于多种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人们在美的理解上出现很大的分歧,在使用不同话语模式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不能清楚地指向同一个事物。为了弥合人们在美的理解上的差异与鸿沟,我们必须回到现实存在的生活世界对美做出哲学上的直观概念的理解。美,无论是超越还是形式,总是和生存、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1.
欣赏美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注意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他们能够在许多领域里创造美,欣赏美与创造美是辩证的统一;欣赏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美是欣赏美的物化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陈晓辉 《辽宁教育》2014,(10):62-63
正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审美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教育学与美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明显。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教育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受教育者的心灵;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来说,教育更需要采取审美方式和手段,使教育艺术化、审美化。  相似文献   

13.
“现象美”和“禅态美”虽然产生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 ,但其共性还是较明显的 :一是直观居中的思维方式 ;二是具有相似的核心范畴 ;三是悬置现成经验。中国禅宗可以与西方现象学平等对话 ,并且我们能够突破“中—西”对立模式 ,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美学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科学发展中,简单性原则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即人对真理的认识,遵循着简单性原则;那么,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它再现真理的发现过程的环节,再现本身就具有简约性,而这种简约性就是美的表达。所以,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能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闲暇”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美学范畴,是他关于美与艺术沉思的积淀。“闲暇”是一种包容着智慧、中庸、愉悦诸化因素的审美的精神生活,是把特定历史时间的真善美溶为一体的自由境界。世纪之交,散呈现出“闲暇”态势。闲暇之美集中地体现于作可以自由地撷取世界、现实、人生的一景,在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自己。不仅可以从自己身上看到对象,而且也在对象中间找到自己,达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多同地展示自由的灵魂对情、理、爱、欲的体认和思索。  相似文献   

16.
数学与美     
美育,作为特殊的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学美的所在.目的在于使人们了解数学美,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进而更好地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7.
18.
含蓄与美     
正每每沉沦于古人的文字中,古典之风就好似一层若隐若现的轻纱,使人看不真切,又留下缥缈朦胧之美。娇花欲开,饮酒半醉,朱唇微启——古人似乎总以含蓄内敛作为审美趣味和追求。在诗词里所体现的含蓄,如轻抿一口香茗令人感到韵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无声胜有声所呈现的,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境。绘画亦然,  相似文献   

19.
数字与美     
数字本身有深刻的美的内容.数字和一些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十个数字:一元复始,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二度梅开;三阳开泰、三思而行;四通八通、四海为家;五世其昌、五官端正;六根清净、六艺、六韬、六合、六级;七情六欲、  相似文献   

20.
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心理本身就蕴涵着美的成份,它是人美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