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文华 《文教资料》2007,(7):181-183
“N1 让 N2 V得 R”因其R的所指不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造成歧义,且歧义的分布在非疑问句和疑问句中也是不一样的。“让”字句可表致使和被动义,因此我们可以用相应的形式标记“使”和“被”字替代“让”来分化歧义。  相似文献   

2.
老师与学生有了沟通 ,便可以理解、信任、坦诚、宽容 ,许多问题便也迎刃而解。但是 ,一个排斥的、封闭的心灵 ,沟通又谈何容易。这就需要我们有关爱学生的热情 ,细心地关注他 ,耐心地教育他。我们付出爱心、细心、耐心后 ,就一定可以沟通。  我新接的班里有一名学生 ,我掌握着他的第一手“材料”是 :纪律散漫 ,无心向学 ,逆反心理很严重。“不能让他有一次的逆反行为。”我这样想着 ,不动声色地观察他 ,每天把他的所作所为详细记录在本子 ,同时着手了解他的“历史”与家庭。  几天过去了 ,我找了个机会当众郑重地对他说 :“你椅子左边的…  相似文献   

3.
动宾结构“V+O”扩展成“V+N+的+O”有两种情况:一种是“V+O”的自然扩展式;另一种是“V+O”的强制性扩展式。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扩展式进行了多角度分析。首先说明了“V+N+的+O”的句法特点及句法功能;接着分析出自然扩展式“V+N+的+O”充当中的“V”与“N+的+O”的语义关系,充当的语义角色为:准客事、受事、成事、位事和使事等;然后进一步分析了“N”与“V+O”的语义结构关系为:V+N属+的+O、V+N施+的+O、V+N受+的+O、V+N对+的+O、V+N自+的+O和V+N使+的+O,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此结构可能产生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探讨湖南津市方言中的特殊句式“N+一+V+起”,分析该句式中“V”和“起”的构成,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归纳这一句式的基本意义为“带贬义主观色彩强调V造成的某一状态的持续”,并和津市方言中与这一结构相关的其他表持续的句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0.“非n1+N”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偏正短语形式。下面先举一些有关的例句(文中的按语和着重号均为笔者所加),再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对这种短语形式进行讨论。0.01亲爱的朋友!北京的李燕杰你一定很熟悉吧?可是,你听说过“江苏的李燕杰”吗?他就是全国首批“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劳动模范、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李永田。0.02李老师把手一摆:“哪里,哪里!我怎么能与李燕杰相提并论呢?只不过他姓李,我也姓李,他是教师,我也是教师罢了。人们都愿意这样称呼,就如同把咱们苏州称作‘中国的威尼…  相似文献   

6.
“在+NP+V+N”是汉语中一种颇有研究价值的句式。本文从“在+NP+V+N”句式诸构成因素相互关系的角度切入,根据N的移动情况对“在+NP+V+N”句式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N与NP的关系,V与NP的关系,指出各构成因素在语义特征上的对照性及句式内部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V的N”,“V”代表动词,“N”代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语义上,“V”与“N”间是述宾关系,“的”介于其间。具体地说,“V的N”是指下面三种句式中之述宾间加“的”。 第一种是问答句式,例如: ①谁引诱的我?是你引诱的我! ②他何时进的城?他上午进的城。 ③他俩在哪见的面?他俩在我家见的面。  相似文献   

8.
“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相似文献   

9.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听着这首歌.我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啊,这儿好美呀!”我不由地发出了慨叹,我走着走着,看见一个小孩,我问他:“这是哪儿呀?”他笑着说:“关心天堂。”“关心天堂?我怎么  相似文献   

10.
“N1+在+NPL+V+N2”可以分化为十个歧义类例。“在+NPL”可以专指N1、可以专指N2、也可以兼指N1和N2、还可以在某些语用场景下专指N2或兼指N1和N2。“在+NPL”指向N1时,表示的是N1的定点位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受V的影响;“在+NPL”指向N2时,可以表示N2的起点、终点或定点,这主要决定于V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李美妍 《现代语文》2009,(10):43-45
关于“V+个+N”结构中“个”不表示任何实际的量的情况,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从句法方面考察了“V+个+N”结构中“个”进入“V+N”结构的条件及“V+个+N”结构的句法特点。  相似文献   

12.
传统单一的写作命题往往有以下“痛结”:一是“教学评”不一致之痛,一是阅卷赋分易出偏差之痛。为改善这种状况,可将写作部分的考查“化大为小、化少为多”:通过“分解”,将一篇大作文变成1个大的写作任务和若干个小写作,称之为“1+N”;实施“分类”,“1”承载特定阶段写作能力的核心要求,“N”个小写作则分配到试卷其他不同板块中,进行不同类型的写作考查;强调“整合”,“N”要与其加入的板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是从这些板块自然“生长”出的写作。以2023年中考写作试题为例,分析与“1+N”命题有关联的“N选1”“1+1”“1+n”“1+N”四种典例,总结出“1+N”写作命题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有些动词可以进入谓语动词重叠式祈使句“把 N Vv”结构,而有些则不能,原因何在?前贤指出这应该与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但问题在于其语义特征难以提取,对这个问题迄今尚无比较完满的解释。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句法和语义限制角度对该结构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把 N Vv”结构成立的条件:(1)V所表示的动作的结果都有一定的程度和范围;(2)Vv N语义的注重点可在于动作产生的结果而非动作本身。  相似文献   

14.
“X比N还N”是现代汉语差比句中较为特殊的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该构式和典型差比句“x比Y还A”,发现该构式的语义不是比较,而是说明“X”的某一特质,意义相当于“X像N一样A”,或者“X很/非常A”.该构式对进入其中的“X、N”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英语交际中有一种常用而又简洁的语言表达方式,即“no+名词”。这些交际用语非常口语化而且简洁明快,在各种测试中经常出现。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这类交际用语。1.no w ay表示对别人所提出的请求或建议予以直接否定,意为“绝对不行”、“没门”、“不可能”。例如:①—Ithink you should phone Jenny and say sorry to her.我认为你应该给詹妮打电话道个歉。—N o way.Itwas her fault.没门。那是她的错。②—I would like to watch the football m atch with him this after-noon.今天下午我想跟他一起去看足球赛。—N o way.Y ou should…  相似文献   

16.
我们班的同学刘甲第偏科严重,政治和历史回回拿第一,而数理化则一塌糊涂。许多同学不明白,问他考政治和历史有何诀窍,他总是避而不答且诡秘地一笑。但我与他是上下铺,有幸得到他的“秘笈”。他说,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时间一长,刘甲第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习惯,不论谁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回答得面面俱到。比如别人问他“今天天气如何”,他则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北京下雪,珠海下火,我们这里不冷不热。”别人问他“你视力如何”,他则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比望远镜,我是近视;比显微镜,我是远视。”一天,我…  相似文献   

17.
“V+你的+N+吧!”句式是一种具有双重表义功能的特殊祈使句,语义成分“你的”义值已经虚化。该句式有其存在的特殊语境,动词“V”必须能形成“你+V+N”的语义结构,“N”在此句式中隐含着被主观肯定的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18.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9.
1+3+10=?     
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我遇到不少脾气急躁的学生。这不,刚开学才几天,张钊与赵辉就小摩擦不断。早晨,我刚到办公室,就有学生来报告:“张钊与赵辉吵起来了。”我赶紧来到教室,看到他们俩正仇恨地瞪视着对方。我问怎么回事,张钊说:“赵辉在前面老是向后挤我的桌子。”赵辉急着辩解说:“不是我挤他的桌子,是他不停地踢我的凳子。”各说各的理由,说着说着,又吵上了。我把他们俩请到教室外面,说:“你们都觉得自己有理,请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错误。这么点小事,就值得你们大动肝火?”我这一说,谁也不吭声了。沉默了一会儿,两人各自检查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V+A+N”格式为切入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与意义两个层面展开对歧义格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V+A+N”格式是一个潜在歧义结构。在该格式实例化过程中,若A既可指向V,又可指向N,潜在的歧义得以保持,成为真歧义结构。能够进入真歧义结构的V、A和N有着一定的条件。真歧义结构“V+A+N”可作两种意义理解。人们在认知理解这一格式的不同实例时,选择意义的优先顺序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语义、语用两方面的标准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