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信息传播全球化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国际广播受众的新趋势,争夺极为稀缺的国际广播听众资源,世界主要国际电台也采取新措施,在稳定受众"量"的同时,加强"质"的效果实现,纷纷采取本土化战略,在文化、语言、节目内容、传播渠道等方面实现与对象国听众的最大化贴近,国际广播进入受众本位时代。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施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走出去工程",提高我国的对外传播软实力,我国多个省市电视台都成立了国际频道,对外播放精彩的节目。广西台基于立足东盟,面向全球,宣传广西的理念,于2010年初成立了国际频道。目前广西台国际频道汇聚了台内各优秀节目,传播内容以文化类节目居多。综观广西台的经营状况和节目安排,笔者提出政府应加大重视力度、国际频道做好受众分析、在节目内容制作上下功夫,打造特色主持以及向兄弟省级台学习的建议等。为国家的对外传播贡献精彩篇章。  相似文献   

3.
新闻频道的国际化传播是21世纪电视新闻传播的大趋势。随着多国面向国际受众国际频道的相继推出,构建好的国际传播新平台,用中国视角、国际眼光做新闻,我国才能在这场国际传媒影响力及话语权的争夺战中脱颖而出。改版后的CCTV-NEWS,从频道的节目设置、主播构成到新闻内容等方面,既有突破也有不足,期待能给中国对外电视频道的发展带来启示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路静  徐繁  宋万林 《今传媒》2013,(8):51-52
新闻频道的国际化传播是21世纪电视新闻传播的大趋势。随着多国面向国际受众国际频道的相继推出,构建好的国际传播新平台,用中国视角、国际眼光做新闻,我国才能在这场国际传媒影响力及话语权的争夺战中脱颖而出。改版后的CCTV-NEWS,从频道的节目设置、主播构成到新闻内容等方面,既有突破也有不足,期待能给中国对外电视频道的发展带来启示和动力。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语电视根据自身频道和受众定位以及当地的市场特点,在节目引进、编排、构成等方面有着相应的模式。美国华语电视与我国对外电视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我国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对于扩大传播范围和增强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模式对于我国电视对外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或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美国华语电视的内容模式、美国华语电视内容模式的成因以及美国华语电视内容模式对于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人们对传播体系中的主体概念加强了研究。但是对主体的认识不尽相同,有人认为主体是传者,有人认为主体是受众。总之,在他们看来,主体只有一个。这种看法不能解释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大众传播体系是由传者和受众共同构建的。没有传者,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的存在毫无意义,最终也会不复存在。节目传播环流是靠传者传播的内容和受众的接受、反应共同完成的。在节目传播环流初始阶段,传者是创作主体,决定传播内容的取舍,是传播主体,而当节目内容“及于受众”,受众则会对内容进行“选择”,还会将对内容的意…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要地位,为破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语言译制障碍与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译制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接受效果、适度超越受众的审美"期待视界"、精心设计文本的"意义空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构建与受众互动的优质平台、打造节目品牌、全面推进"本地化"、建立收听收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对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的精准对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的译制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我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学术媒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学术媒体的基本形态;基于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从学术媒体的国际传播过程模式着手,分析其国际传播能力的构成要素,即国际信息采集能力、国际生产加工能力、产品国际输出能力以及国际受众需求满足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聚焦当前的偶像养成类节目文化现象,以2018年一档较为热门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偶像练习生》为个案,借由深度访谈和话语分析的方法探究受众对该节目的解码机制,并重点分析节目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对受众消费需求进行满足、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受众的文化身份,以及如何在传—受互动中赋予受众各种话语权力的过程。研究发现,受众对于这类流行节目文本的消费,已不再仅仅作为被动的他者所在,而会根据自身的权力结构和文化认知对节目做出不同的个性解读。不同的解码方式则充分反应出"消费即是赋权"的社会话语,这对于今天的流行文化传播和视听内容生产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国际传播竞争,就是要争取受众。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参与和引导国际舆论,实现国际传播的目标与任务,我们要坚持价值观传播,深化内容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加强渠道与平台建设,改进完善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建设,做好受众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徐桐 《东南传播》2022,(3):123-126
我国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在节目数量日趋饱和、节目模式日趋固化、受众注意力稀缺的情形下,如何在内容、形式与传播等方面推陈出新成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既有研究多从节目形式、叙事策略、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等方面对某个或某类观察类网络综艺进行个案分析,对观察类网络综艺这一节目类型的创新研究关注较少。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归纳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特征、探讨创新发展趋势,以期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董小红 《新闻世界》2012,(8):298-299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受众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在内容、渠道、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受众意识的缺失。本文通过对全媒体视野下,我国国际传播中受众意识缺失的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西方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就其不同时期国际传播受众研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交互传播模式下,受众偏好显现出很多新规律、新特征,需要我们突破传统传播学的旧有模式,通过大量的初评研究去揭示这些规律,从而提高节目编排水平和媒体运营水平.本文选择节目类型这一变量,观察了受众选择不同收视方式与收视不同类型节目的关系;通过分析直播、时移、点播三种收视方式在收视时间的限制和收视自主性两方面的不同特征,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解释,揭示了"时效重直播"、"自主重时移"这两条规律性,反映了在交互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在对传播方式的控制上,是随节目的时效性和自主性的强弱变化而变化的.据此,本文作者提出了在交互传播条件下对内容编排和传播形式选择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的电视评论节目相比,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彻底打破了固有的评论信息传播模式,在裂变中创建了全新的评论信息传播模式。本文试从其评论传播的时间模式、内容模式、结构模式以及受众审美模式四个方面对这一现象作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为主题宣传找到好的内容模式和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主流媒体无法回避的功课。《中国梦,劳动美》通过开门办节目,创新节目策划、生产模式,探索媒介融合的路径,运用多元的传播手段,追求丰富的节目环节等,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彰显了精品节目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电视文化类节目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由于年轻受众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在文化传承中的承上启下作用,电视文化类节目应该注重对年轻受众的吸引。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抓住年轻受众的心理需要消除存在的障碍,一是因为理念保守导致的对文化类内容的“一刀切”,二是因为认知偏差导致的把特殊内容当作全部,三是因为理解肤浅导致的把握不住文化的真正内涵,四是因为手段落后导致的进入不了年轻受众的心。电视文化类节目在吸引年轻受众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要用年轻受众的思维方式生产节目,二是要用受年轻受众欢迎的传播渠道分发内容,三是要让年轻受众充分参与到节目的生产、传播过程中来,四是要适应年轻受众对新技术的需求和渴望。  相似文献   

18.
正《心向受众》一书近日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为该书作序。《心向受众》一书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为指导,从受众需求出发,强调以受者为中心,从节目设置到组织生产、从新闻表达到传播抵达,都应贴近受众、顺应受众、服务受众,满足受众对新闻的需求,阐述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新的传播理  相似文献   

19.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寻找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依据。早在几年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确立了"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的战略构想,这样的一个现代国际综合传播体系是以多媒体传播为特征的。那么,多媒体传播的具体样式是什么?它的节目又是如何生成的?今年初,国际台新闻中心推出了《CRI观察》网络视频直播节目,试图通过这个节目,实现多媒体内容生成、多通道内容播出和多层次内容使用,探索建立发稿和播出的多媒体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20.
对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并以此为逻辑起点,从国际受众角度分析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效果.中国学术期刊在国际大型检索系统和国际大型出版商两方面的知晓度、赞同度等所有提升,但深层传播效果仍需加强;中国学术期刊对个体受众的传播效果仍不明显,且较薄弱,需加强对国外个体受众的调查、研究,并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各种方法、手段提升对国际个体受众的传播效果.最后,分析制约中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效果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