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五蠹》一文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①、“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参考书将这句中的“今”理解为“今天”,导致了时间概念上的自相矛盾。“今天”自然是指韩非所处的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的人何以能“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呢?又何以能为早已谢世的鲧禹所笑呢?其实,作者采用的是假言推理的方法,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译为:“如果在夏朝还有去研究架木为巢和钻  相似文献   

2.
(北师大版四(上)第十二单元)设计理念:语文学习讲求的是学生直面语言材料、自读自悟自主建构的过程。读,永远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如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通、读透,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受到感染与陶冶,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本课设计集中体现了以读为主的教学理念。一、开门见山,解题引入1.今天我们学习《瑞雪图》一课,(板书课题“)瑞”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雪,才可以称得上“瑞雪”?出示课件,问:是这样的雪吗?见过吗?想说什么?2.齐读课题。这是一幅图画吗?你觉得这幅图画应该画出怎样的特点呢?3.引导学生去…  相似文献   

3.
“读先乎句”是《马氏文通》自创的语法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读”在先、“句”在后组成的一种“读+句”句型。“读先乎句”可归为今天的3种句型的8个小类。《马氏文通》在讲“读先乎句”时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例,被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不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4.
<正>自唐宋而降,关于《顺宗实录》撰者的问题几无人提出异议。清沈钦韩首倡今存《顺宗实录》非韩愈撰说,他针对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所称“详本”、“略本”写道:“韦处厚先撰者三卷,昌黎后撰者五卷。略本是韦,详本出韩”。他以今本《顺宗实录》与《考异》相校,发现“无一事与详本合而适合彼所称略本”,从而得出今本“非韩公本文”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今本当出于韦作。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个体现着并列关系的合成词。既然是合成词,就可以分开理解。“阅”也是一种“读”,是不出声的默读。我们在课堂上请孩子们出声地朗读课文,绝对没有人说:“预备——阅”的。可见,“阅”是指默读。而“读”呢?笔者认为:既可指朗读,亦可指默读。这个字用在小学生身上,几  相似文献   

6.
回想起小时候读《三国演义》《水浒》,尽管有些字尚不认识,好些词不甚理解,但一口气读下去,故事情节居然也就了然于胸。“拦路虎”那么多,又怎样读“懂”的呢?原来好些似懂非懂的词,是靠阅读上下文而“猜”出个大概的。这就给我们一点启示:这种不求甚解的“猜读”,用于今天中学文言文教学,也许不无可取之处吧。这里所说的“猜读”,是指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自学者依据文言词本身的特点及其所在的上下文,根据已知去猜测、推断未知,从而独立掌握未学过的文言词的含义。这种“猜读”实际上是文言知  相似文献   

7.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东方之珠),大家读两遍!(生读)题目中的“东方”是方向;“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这个题目还有个引号(补上引号和题号)。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要问的呢?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您好!最近我在自读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这个世界的音乐》一课时,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好理解,主要是倒数第2段。作者相信,自然界各种生物“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力”,是生物的基本功能和特点之一,“其中必有某种道理”。那么,请问这种“驱力”是什么呢?怎样理解其中的“道理”呢?顺 颂编安 江西摇 陈 志陈 志同学: 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很好,说明你阅读时非常用心,“动了天 君”(叶圣陶先生语)。你一定知道成语“万籁俱寂(静)”,“万籁” 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也叫“天籁”。《这个世界的音乐》是新增 …  相似文献   

9.
<正>一、阅读、梳理、对比——中心句里有秘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生:花钟。(师出示图片)师:这个图上,花在哪里?一起指给我。(生指图下面的“花”)师:钟在哪里?(生指图上面的“钟”)师:上面表示时间的大的,我们叫钟。小的叫——(指手腕表)生:表。师:花和钟有什么联系呢?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想:什么是花钟?这篇课文围绕花钟写了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汉语成语中,有些字的读音与今天普通话里的一般读音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简言之,就是由于语音不断发生变化,而作为成语却为了保存原来的语义而保留着不少古代语音的遗迹。例如“车”字,现代普通话里读成chē;而在“丢卒保车”这个成语中却要读为jü。这是为什么呢?查汉末刘熙的《释名》得知:“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刘熙是用声训的办法来解释“车”的词义的,显然有些牵强,但在读音方面却为我们提出一个信息,即:在汉末,“车”字的读音已经接近或相当于现代普通话里的读音了。而今天,在成语“丢卒保车”中还要读为jü,是读的汉  相似文献   

11.
导入新课,理清脉络   师:我们预习时提了什么要求 ?(把课文读顺 )读顺了吗 ?请同桌两人把课文轮读一遍,如果没读顺,停下来请同桌指导,好不好 ?  (同桌轮读课文 )  师:如果你认为同桌已经把课文读顺了,请你为他竖起“大拇指” (反馈牌 )。都读顺了吗 ?那我请一位同学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朗读 )  师:看来大家真是读顺了。谁知道“恢复”是什么意思 ?  生:“恢复”是指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师:从“湖面恢复了平静”我们可以推测湖面是怎样变化的 ?  生:湖面开始是平静的,后来失去了平静,最后又恢复平静…  相似文献   

12.
《芋老人传》是清代作家周容的一篇传状文,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历来为人们传诵。前人论曰:“文至清代,极盛难继矣。”(《清文评注读本·序》)又说:“诗宜顺读,学诗者必先读古诗;文宜逆读,学文者必读近世文。”(《清文评注读本·编辑大意》)今天,我们读《芋老人传》一文,深感此言有理。  相似文献   

13.
师: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叫——生:“百合花开”。师:“百合花开”是一种特别美丽、特别神圣的景象,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14.
教会孩子读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那么,课堂上我们应该怎样教给学生读书呢?具体说“读”可以分三步走:一读。读通顺,读流利。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常用的是朗读。出声的朗读可以使学生边读边听,自己欣赏自己的阅读,只有文通字顺,才能出乎口,入乎心,才能为下一步的感悟做好铺垫。可见,读好课文是我们课堂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6.
“故典今读”请到了陈雨石先生,他将为大家谈谈读“中国第一经典”《论语》的新见解。《论语》问世至今,解读文章汗牛充栋,陈老先生潜心研读,提出了自己的创见。我们今天怎样读经典?博取众长固然要紧,读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是至上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以读为本”的理念付诸于阅读教学实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激趣,让学生想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非常注重学生的人本发展,“读”作为贯穿阅读教学的主线,学生读的兴趣如何,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成败。创设情境激趣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小熊开店》一课,如果教师上课就直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熊开店》,我们读课文。”开始就非常平淡乏味,学生怎么能进入课文之中呢?如果换一种方法,创设情境:在大森林里,小熊为了方便森林里…  相似文献   

18.
读-想-说(2)     
董亦明 《小朋友》2004,(11):2004
小朋友,你已经学会了对加减法应用题怎样进行“读-想-说”的本领。那么,对乘除法应用题你是不是也会“读-想-说”呢?它与加减法应用题的“读-想-说”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你想不想学呢?  相似文献   

19.
古文四步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古文语言精炼,学生比较难读、难懂的情况,笔者摸索设计了读顺、释词懂句、悟道、巧练四步教学模式。读顺。首先,把难认的字板书出来,提醒学生认识,并要特别注意区别古今读音不同的字。如“思援弓缴而谢之”中的“缴”,在句中应读“zhuó”,而不能读“jiǎo”。然后,根据内容读出语气、语速。释词懂句。古文实词中有的原意与现今不同,词意缩小或扩大,应教学生重点区别并理解。虚词的不同用法也是教学的重点。在“释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句”,理解句子、段落及至全文的意思。悟道。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明白课文讲的道理。如《学弈》一…  相似文献   

20.
【案例】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一课时,我发现了学生读“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一句中的“没”字,有读mò的,也有读méi的。我正准备提醒他们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师:(顺水推舟)你认为这里的“没”字该读什么音呢?生1:我认为该读mò。生2:不,应该读méi!(教室里一时乱起来了)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光争着说读什么音没用。为什么读这个音呢,要说出你的理由。今天谁说的理由充分老师就支持谁!(我索性打消了给出“标准答案”的念头)生1:我查字典后知道了“没”在读mò时有漫过或高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