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他的理论著作《南词叙录》,为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集中体现了徐渭对于南戏发展创作等多方面的思考总结,不论是对南戏、"本色"论,还是对其后文人的戏曲创作来说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杜琳 《文教资料》2012,(23):6-7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自号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浙江山阴人。《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在戏曲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作者徐渭醉心于南戏的创作与研究,将自己重要的曲学思想、精到的戏曲美学见解结成一册言简意深的《南词叙录》。本文着重论述徐渭曲学思想中重本色的观点,从声律、唱腔、语言表达及内容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本色论”是明中叶以后剧论家们普遍探讨的一个理论核心,也是徐渭进步戏曲主张的核心。徐渭的”本色论”主要体现在戏曲作品的语言形式、题材内容、思想情感三个方面。他的“本色论”既是对宋元南戏优良传统所做的理论上的总结与概括,也是对明初以来盛行于剧坛的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不良风气的深刻批评,为后世戏曲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南词叙录》中,徐渭一反前人鄙视南戏的陈腐观念,探本求源,热情肯定了南戏“村坊之音”的民间出身及历史地住,公正品评南戏、北曲不同的审美风格,关注南戏声腔流变新现象。表现出倡导本色、大胆肯定民间艺术的俗文化戏曲观。  相似文献   

5.
中晚明时期,市民文艺观念取代封建士大夫的文艺观念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徐渭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徐渭文艺思想中的市民意识基于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怀疑,多受左派王学沾溉,表现为热烈追求人格平等、人性解放,充分肯定民间文艺;在总结南戏创作的论著《南词叙录》中尤其有集中、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传奇漫说     
“传奇”一词在明清之际已不再是小说的称谓了,而是作为由“南曲戏文”发展而来的一种戏剧的名称。“南典戏文”又称南戏,产生于北宋时期,由于它产生在浙江温州一带,也叫“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徐渭《南词叙录》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又说“或云宣和间己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由此  相似文献   

7.
徐渭在复古主义盛行的明代中期,大胆地替南戏张目,提倡本色,反对模拟因袭和以时文入戏,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本色论”。以自我表现与自我宣泄为核心的个性意识,也全面地展现在他本于自然之旨并以“真”为核心的“本色论”中,是唐宋派本色论到公安派本色论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南词叙录》宋、元、明时代唯一的一部南戏专著,徐渭在这部著作里,探讨了南戏的多个方面的问题,其南戏理论表现出明显的重俗倾向。本文拟对其在《南词叙录》中表现出来的这一倾向进行分析,并探究形成这一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南词叙录》宋、元、明时代唯一的一部南戏专著,徐渭在这部著作里,探讨了南戏的多个方面的问题,其南戏理论表现出明显的重俗倾向。本文拟对其在《南词叙录》中表现出来的这一倾向进行分析,并探究形成这一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代著名诗人徐渭认为文学创作应“自适其趣”,故对竹枝词尤为推重,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作品。徐渭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竹枝词的题材范围,利用其格律较为灵活的特点来表现政治历史、社会人生、风土人情。徐渭创作的竹枝词在题材选择、思想内容、艺术水平等方面都已经超越了刘禹锡等人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情探》旧名《王魁负桂英》、《活捉王魁》,是京剧、川剧、越剧等许多剧种的保留剧目之一。有的演出全本王魁负桂英,也有的只演出《阳告》、《阴告》、《活捉》这几场。这本是一个古老的剧目。明叶子奇《草木子》说,“俳优戏文,始于《王魁》”;徐渭《南词叙录》说:“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可见这个剧目是南戏最早剧目之一,以后八百多年来,戏文、杂剧、传奇、近代地方戏都有此剧演出。宋官话杂剧有《王魁三乡题》一本,话本有《王魁负心》,戏文有《王俊民休书记》,元柳贯有《王魁传》,杂剧有尚仲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至明代,则有阙名《桂  相似文献   

12.
徐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明代作家,诗、、书、画无不精通。其为人却放荡不羁,及其看重个性自我。徐渭在人格上对自我的重视折射在他的诗创作中,则体现为自我表现意识和个性精神的突出。他在诗创作中大力提倡抒写真我,呼唤个性化的诗创作,并通过“以自戕”的方式,体现出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3.
南戏体制从宋元到明中叶,逐渐发生变化并趋于整饬,今人依据常见的元明南戏(传奇)剧本,以为从元代开始,南戏开场形式已经十分简练扼要,一概由末念诵一至二首词,这 一个误解,是到万历时期,文人创作讲求文采格律,才固定为简要的一词或二词形式,从南戏到传奇剧本,逐步走向分“出”,开始时“折”“出”“节”“套”皆用,宣德年间正式分“出”,嘉靖年间开始列“出”“目”,万历以后趋于规整。  相似文献   

14.
《狂鼓史》中被誉为“神来之笔”的“乌悲词”可以说是“曼倩诙谐不是耍”的重要表现。《狂鼓史》中三段“乌悲词”,其“曼倩诙谐”是表,其“不是耍”的真意是里。通过对“乌悲词”在戏剧结构、情节内容和思想内涵上的作用,展现出徐渭在戏曲创作上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5.
徐渭《涉江赋》中的“真我”是具有《楞严经》“妙明元心”学理背景的“含裹十方”之“我”,是纾解科场失意心理之作,不应视为其文艺思想的典型形态。与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黜伪求真的取向相同,主体内涵有别。徐渭《翠乡梦》对原红莲故事进行了重构,成为《楞严经》序分的艺术再现。集诸艺于一身的徐渭对《楞严经》独有的“都摄六根”的“根大”思想必有会心之解,对其进入诸觉浑成为一的创作状态多有启示。徐渭本于《楞严经》的六根互用不是一般的通感修辞,而是浸润于《楞严经》佛理而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徐渭卓越的诗画成就与其独有的诸识与精神气韵浑成一体的审美境界有关。  相似文献   

16.
面对明中叶戏曲艺术日渐脱离现实与观众的创作现状,徐渭总结前人知见,扩展了“本色”内涵。本从审美接受、艺术本质、审美标准三个方面来分析徐渭多层次深蕴涵的本色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王世贞、徐渭是活跃于明代嘉靖、隆庆和万历前期的两位重要作家,由于他们分别受吴、越不同区域化的影响,更由于他们在科举中得意或失意的不同遭际,使他们形成了朝、野不同的化心态和或“剂”或“畸”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学理论与学创作的风貌也大不相同。徐渭由“科名艺苑皆失位”而身后成为晚明公安派学解放思想的先驱,王世贞则由狎主坛而身后经常背负骂名。这说明作家或流派在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取决于其学思想的创新与学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南戏”之称始于元。对“南戏”在产生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名称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考证。综述评判诸家之说,重新归纳“南戏”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通才徐渭出现在中晚明是一个谜,决非一“奇”字所能解释。徐渭的个人命运遭遇,可谓偃蹇痛苦,但这还不是徐渭痛苦的根源;从文化思想史来看,王学在转型时期留给传统士人的先验悲剧,才是徐渭的痛苦之源。二者之间,后者是渗透于前者之中的,故徐渭的悲剧显然是一种“命运悲剧”。关于徐渭为何明知科考束士不能考出真才者仍反复科考,为何反复自戕,为何终身追求“理道”而“理道不明”等相关悬疑,都可以从王学留给徐渭的先验悲剧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