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邶风·绿衣》与《唐风·葛生》同为《诗经》中的悼亡诗,前者从男性的视角进行抒情,后者从女性的视角表达情感。由于抒情视角的不同,这两篇诗歌展现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情感特点,从而共同构筑了《诗经》异彩纷呈的情爱世界。  相似文献   

2.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秀拉》中的黑人男性形象并不具备白人文化模式常赋予男性的勇敢、坚强、睿智等特质,相反,他们往往表现得不可信赖、幼稚、肤浅。这一系列负面黑人男性形象的塑造,更加凸显黑人女性独立而伟大,从而彰显莫里森的女权思想。  相似文献   

4.
苏珊·桑塔格在戏剧《床上的爱丽斯》中融入了理查德·瓦格纳的戏剧《帕西法尔》和刘易斯.卡罗尔的小说《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两个文本,以误读①的方式对男性文学传统展开了对话,揭示了女性精神长期被男性世界所囚禁的事实,并由这一事实对女性命运进行了独特的思索.  相似文献   

5.
《息·望·忆》是一部移民题材的女性小说,在男性角色的建构方面凸显两大特点:男性角色的缺失;男性角色的社会表征意义。小说主要塑造三个男性角色:强奸犯,马克,约瑟夫,他们在小说中鲜有提及,但被赋予明确的社会表征意义,主宰女性角色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描绘了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在社会中往往缺席,在物化的状态中存在着,更可悲的是有的女性人格变异,自我丧失,走向异化。作很少有平等的目光关注女性,体现了男权化的不平等的价值观——儒家的“女为男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朱诺·迪亚斯的小说《沉溺》,讲述了多米尼加一家的移民经历,展现了独特的拉美文化对移民者的重大影响,其中,拉美男性气概对两性的要求长期约束着移民者的生活.推崇“男权主义”思想的拉美文化提倡以征服女性为核心的男性气概,这一文化特征构建的坚强勇敢的“硬汉”形象令人动容,而在两性关系中的“花花公子”形象也使移民者成为受害者.《沉溺》中,迪亚斯不仅就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描述,还揭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并描述了移民者因此受到的创伤,表明移民者要解决这一艰巨又漫长的困境过程.  相似文献   

9.
王妮 《海外英语》2016,(4):148-150
《黄色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权运动领袖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杰出代表作,代表着早期美国女性作家为冲破男性作家为主导的文学写作而做出的勇敢尝试。该文从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我"的写作以及吉尔曼本人对《黄色墙纸》的写作创作的探讨,分析女性作家在争取女性写作和自身自由方面的艰辛努力。  相似文献   

10.
《女勇士》和《残月楼》这两部华裔英语文学作品可以被归类为新哥特小说。两者都包含疯女人、家族秘密以及鬼这些哥特语汇,但同时又对哥特传统加以革新,以应对创伤、身份、历史、种族和性别问题。无论是华人,还是女性,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中都是被忽略的、沉默的群体,华裔女性更是面临种族歧视以及父权体制的双重压力,历经创伤。作为少数族裔华人女作家,李群英和汤婷婷不约而同地选择哥特体裁作为叙事形式,讲述家族史中女人的秘密,借助于书写恢复创伤,实现自我身份构建。  相似文献   

11.
《钟形罩》和《无字》分别探讨东西方不同生活年代的女性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心理状态及出路问题,意义深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两者在迷失和抗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男性话语权下东西方女性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迷失及通过极端的疯癫进行抗争的原因。她们的努力表明东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反抗男权文化并且积极重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12.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经典之作,该书塑造了德·雷纳夫人这个十分动人的女性形象,她对爱情从陌生、懵懂、挣扎到勇敢追求,这段历程反映了其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苏醒,带给人无限的感动和深刻的思考。文章将从爱情这个角度对《红与黑》中的这个突出的女性角色的女性主体意识作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3.
《风中奇缘》和《海洋奇缘》是迪斯尼公司分别于1995年和2016年出品的两部"奇缘"系列影片,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两个女主人公敢于拒绝包办婚姻,不顾世俗的目光而选择自己的真正所爱,这是女性摆脱枷锁,要求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的进步。这种自由选择爱情的过程实质上是女性自身意识觉醒得到自我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女性获得解放的体现。基于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这两部以女性为唯一真正主人公的英雄主义影片,可以看到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英雄主义。女性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和男性一样,成为拯救家园于水火的英雄。这恰恰反映了社会在男女性别方面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王蒙和王安忆几乎同时在2003年下半年推出新作《青狐》和《桃之夭夭》,这两部作品均以女性为主人公,但却分别出自惯以男性为主人公的王蒙之手和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王安忆之手,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女性的命运,并同时从身体与生命、家庭与生命的两种角度加以解说。但由于两性的生命体验和视角的不同,他们所选择的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所采用的风格都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5.
《伤逝》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产生在五四落潮之后的两个经典文本。这两部作品在小说主题、叙事风格的抒情化、情感的低沉性方面有相同之处,在叙述立场、叙事模式与作品内蕴上又存在着不同之处。从此我们能发现男性作家与女性作家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德莱塞最早的两部作品《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几位主要女性形象,从而指出德莱塞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和他对男性人物的刻画是一致的,即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力求真实,从而超脱了“天使”与“妖妇”的传统套式。但是,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仍是经过了男性目光的照射,没能超越作者的男性价值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两部西方女权主义电影文本《钢琴课》和《女钢琴师》的比较分析,探寻了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心路历程。在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中,艺术给女性带上“性面具”。使她们兼具坚硬与颓废的双性气质。女性身体沦为满足男性视觉愉悦的客体,女性主体意识进一步迷失。对性与自然的违逆,必将使女权主义处于更大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8.
《逾矩的罪人》是劳伦斯作品中一部颇具现代风格的婚外恋小说。用卡尔.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解读《逾距的罪人》中的悍妇和大母亲这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原型,揭示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意识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征服。  相似文献   

19.
高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11-112
美国作家海明威以擅长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于评论界,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在短篇小说《雨中猫》与《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将他的女性人物置于与其男性伴侣冲突的混乱当中,意在指出女性困惑的根源。海明威批评了那些以自我为中心,将女性看作是纯粹的附属品的男性,以同情的笔调描写着女性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的《虹》和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安娜和尼科尔的婚姻悲剧的根源,在于两人童年时期的记忆创伤、两人的社会地位,以及两位作家的文化传承使然.两部作品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呈示,表现了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