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兆雄 《收藏》2009,(5):50-52
我收藏近30年,有机会收藏到几十幅日本艺术家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是宋式装裱,其天杆为半圆形,有菱形铜钉,地杆头有象骨、红木、竹、漆木等不同类型,作品上下有锦压,有的上边有惊燕(指垂在画面天头处的绶带。  相似文献   

2.
杨才玉 《收藏》2006,(2):23-23
2005年对故宫博物院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因为她在这一年迎来建院80周年华诞,隆重举行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术、展览和纪念活动。其中故宫首次举办的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  相似文献   

3.
《收藏》2006,(3):79-79
上海消息:3年前,一场“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让上海出现了排长队看国宝的空前盛况。2005年年底,这种场面再现,一场国宝荟萃的“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藏品展”于12月30日至2006年2月4日在上博开展。共展出从晋代至元代的书画精品103件,其中绘画67件,书法36件,无一展品与3年前的国宝展重复。这之中故宫博物院所藏61件,上海博物馆所藏42件。这些作品都是名家大师的传世名作、存世罕见的孤本珍品以及新近入藏的精品重器,足以使这次展览成为继国宝展之后的又一次书画盛典。  相似文献   

4.
肖更应 《收藏》2007,(4):71-71
近年来,书画市场越来越受到收藏者的青睐,书画收藏虽然利润丰厚,但却不容易把握。收藏者对书画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具体操作上亦要讲究。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文化高地,高校档案馆收藏了很多书画档案。做好书画档案的登记造册、分类整理,收藏保管,是大多数高校档案馆都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照宇 《收藏》2009,(9):96-98
在中国的书画收藏史上,有明一代私家收藏之风极为炽盛,藏家众多,收藏阶层多元,鉴赏水平高超,成为中国书画收藏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时期。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在江浙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太湖为中心,北起长江,南至钱塘江,西达皖南的徽州,东到东海地区的书画创作和收藏群体。浙江嘉兴的项元汴就是众多藏家中的一位,他本人不仅收藏极富,而且鉴定水平极精,堪称明代书画鉴藏巨擘。  相似文献   

7.
伊藤滋  贾梅 《收藏》2006,(4):94-95
在奈良、镰仓和江户时代,很多中国文物流入日本,使日本的文化繁荣起来,在书法方面尤为显著。 奈良时代(710~794年)传入了王羲之的书法摹本,镰仓时代(1192~1336年)传入了宋代黄庭坚和苏东坡等的书法拓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传入了元、明诸家的法帖,而近代日本书坛受中国影响更大。下面从碑帖方面简单回顾一下明治(1868~1912年)、大正(1912~1926年)和昭和(1926~1989年)时代日本书坛的动向。  相似文献   

8.
廖国柱 《收藏》2006,(1):153-153
作为一名迷于收藏的人,为感谢《收藏》13年来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巨大精神享受,特作小诗一首,祝愿《收藏》百尺寸竿头,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9.
杨国亮 《收藏》2013,(1):162-165
作为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于2012年11月2日至2013年1月3日在上博举行。本次展览是继2002年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和2010年千年丹青——日本、中国唐宋元绘画珍品展之后,上博举办的中国晋唐宋元书画系列大展的第三部曲。  相似文献   

10.
张海成 《收藏》2006,(1):152-152
河南这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收藏有全套《收藏》,我即是其中之一。我爱收藏,才爱《收藏》。当年旅行结婚到西安,初次见到这本当时并不起眼的《收藏》,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坚持到今天且茁壮成长。十多年走过来,我国的经济形势一路走高,收藏事业也一路火爆,《收藏》兴旺发达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作为一个老读者,我给杂志社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尕丁 《收藏》2007,(2):142-147
艰辛之中司商机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当人们从长期身处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向外四处观望时,保官运亨通、安贫的观念仍然盘桓在绝大多数人的头脑。勇于迎接市场经济大潮的搏击者,在当时则显得十分另类,贾绍俭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2.
牟建平 《收藏》2011,(10):I0044-I0045
在国内高通胀、房地产受到国家调控、股市长期低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游资开始为升值保值杀入文物艺术品市场,而书画,则是这些游资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秦树明 《收藏》2006,(3):136-137
我出生于冀中一个普通农家,幼时家境贫寒,13岁辍学从艺,做了十余年鼓书艺人,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和父辈的教诲,加之少小失学的经历使我对文化产生了强烈渴望。我与生俱来的倔强性格和穷则思变的意识,助我后来搭上改革开放的顺风船,  相似文献   

14.
张晓雯 《收藏》2012,(3):12-16
有宋一代,私人收藏文物之风炽盛,无论文人士大夫,或者大商人,或多或少都有书画或其他文物庋藏。北宋初期较为著名的私人藏家有楚昭辅、王溥、王贻正等。嗣后,苏易简一家四代皆好收藏,米芾曾赞日:"四世好事有精鉴,亦张彦远之比。"据史书记载,"靖康之变"后,南渡的私人藏家尚有宗室赵令畤(zhi)、赵与懃(qin),以及苏轼、苏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陆游、周必大、朱熹、叶适、刘克庄、贾似道等文人士大夫。两宋私人书画藏家人数众多,蔚为壮观,折射出宋代书画收藏之繁盛。然而,以书画成就而驰名艺坛的米芾却因其书画盛名,而掩其鉴藏大名,以致少有人关注米芾作为书画鉴藏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姚悦 《收藏》2008,(9):81-81
大凡收藏字画者,一般以完美品相论优劣。而对于一些残缺破损的字画基本卜是不屑一顾的。据笔者在收藏过程中了解得知,残破缺损字画被人无知地随意废弃和焚烧的现象不少。而这其中有一部分在审美及艺术价值上甚至要高于一些完整的字画。对于不少损而不失其美的艺术珍品遭此厄运,令人痛心不已。  相似文献   

16.
何循真 《收藏》2007,(12):92-95
作为吴昌硕的关门弟子,王个笑簃或许还不具备其师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形态学意义。但是,作为一位重要的艺术家,王个簃还是我们在艺术研究与收藏中不可绕开的一个话题。王个簃的艺术讲求生、老、拙、辣,但又笔笔藏锋。综观王个簃的艺术之根,他的阅历,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以及目前市场对于其人其艺的认知度,都使人想到那支藏锋的笔——隐之又隐,裹之又裹。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愿本期有关王个簃先生的几篇文章能够洗尽黄沙,并最终使那支藏锋的笔散发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潘深亮 《收藏》2012,(19):24-29
中国书画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扇面、成扇书画是这个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谈到它的起源,需先从扇子说起。传称扇子起源于约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又有"尧时生于庖厨,扇暑纳凉"的说法,可见扇子起源很早。商代金文中有"篷"(sha)字,即指用植物的叶作扇子。据有的学者考证,我  相似文献   

18.
王琪森 《收藏》2006,(11):65-67
上海,素有中国收藏的“半壁江山”之称,由此而形成了富有历史气脉、地域强势、艺术档次的“海派收藏”特征。特别是在书画收藏方面,更是历代大师佳作荟萃,各朝名家精品汇集,有不少是国宝级的珍品。并形成了一批鉴赏功力深厚、甄别眼光犀利、收藏成就卓然、历史影响深远的海派收藏大家,显示了海派文博事业的雄厚实力。  相似文献   

19.
卢骅 《收藏》2007,(4):86-87
在国内所有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中国字画始终都是主打拍品。字画投资者和收藏爱好者通过拍卖会购买字画,不仅满足了他们的雅好,也成为获取投资回报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拍卖会上竞买字画,既需要财力,更需要眼力,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汪运渠 《收藏》2012,(7):33-38
阎甘园(1865~1942年),陕西蓝田人,名培棠,斋号晚照楼,以字行。精鉴定,富收藏,所藏历代文物数千种,多为稀世之珍。1927年,受冯玉祥之聘,赴南京。1929年移居上海,由柳亚子介绍入南社,与黄宾虹、张大千、张善孖、王一亭、刘海粟、王亚尘等交往频繁。在张大千、张善孖兄弟的敦促和关照下,阎甘园在上海举办首次个人书画展。1931年秋,作为中国书画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其书法博及百家,造诣精深;画则山水人物、花木鸟兽无一不精;而指书、指画尤为特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