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汉语职业称谓和非固定称谓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人的不同社会关系和身份入手,从宏观上将称谓系统分为固定称谓与非固定称谓两大类,着重深入分析固定称谓中职业称谓的类别和非固定称谓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考释这两个不同称谓系统在构词方式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汉语称谓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汉语言亲属称渭、姓名、通用称谓、职衔和职业称谓的使用情况入手,讨论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阿民 《学语文》2003,(5):46-46
性别歧视实质是对女性的歧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人的重男轻女思想自然反映在汉语的语词中。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妇孺皆知” ,认为妇女的认知仅与儿童相当 ,这个成语从创造到使用都说明汉人在骨子里就是将妇女看得低于男人一等。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亲属称谓中。亲属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性称谓和女性称谓的不对称。在相同条件下 ,男性称谓通常比较细致 ,女性称谓通常比较粗疏。如“伯伯、叔叔、姑姑”一组词 ,都是称呼参照者上一辈的、父方的、旁系亲属 ,但男性按照…  相似文献   

4.
姓名称谓是整个称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姓名称谓在汉语表达中常以其特定的变称形式出现,且每种变称形式都各有其表意特色,外来语姓名称谓也受此影响而“汉化”。姓名称谓的汉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心态、语体风格等都对它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语称谓是文化问题。它与伦理、文字、历史、社会、政治和管理等学说都具有关联性。索绪尔的符号学不能解释汉语称谓问题。称谓是社会的产物并随时代演变生成、消亡和增减其内涵。  相似文献   

6.
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汉民族的显著特点,有长幼尊卑和男女伦理两种。旧时女性处于依附衬托的地位,男女不平等关系在汉语称谓上也有所反映,其根本原因是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封建时代虽已结束,但语言的反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分析汉语称谓中体现的男尊女卑现象,有助于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汉语社会称谓的归类及使用状况的描述,揭示了汉语社会称谓的复杂性及其所包含文化内涵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汉语称谓系统处于新旧更替中,并呈现出特有的地域文化色彩。汉语称谓系统内部纷繁复杂的景象深深植根于古老的汉文化,作为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布朗和吉尔曼的“权势”和“同等”理论角度讨论美国英语和当代汉语称谓在第二人称代词和社会称谓上的差异。汉语的称谓系统也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权势”比“同等”的分量重,“权势”中地位和年龄都不可跨越。美语中“同等”已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权势”因素中地位比年龄更重要。与美语的社会称谓相比,汉语的社会称谓特点是借用亲属称谓,缺乏通用称谓。  相似文献   

10.
由吉常宏先生主编的《汉语称谓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部汉语称谓工具书。这部词典在中国历史化研究方面和汉语词汇研究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在社会使用称谓词的规范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部词典在释义的准确性,释义的体制,方法诸方面也都有比其他词典更为优越之处,当然,这部词典还存在某些不足,有望再版时加以修订完善。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按照社会关系称谓的语义语用范畴进行了分类论述,把它们分为:一、泛称社会关系称谓;二、借称社会关系称谓;三、职务职业社会关系称渭;四、俗称社会关系称谓。章认为社会关系称谓的变化能迅速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化的发展情况和社会集团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鼠疫(1917-1918年、1928年、1942年)。鼠疫造成绥远地区人口的大量死亡,并对民众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绥远地区鼠疫流行的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变动、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不良社会习俗及落后的社会观念、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等。  相似文献   

13.
梁娥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4):106-108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以及我们在工作和认识上的失误等原因,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化倾向。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标本兼治的原则,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衰落、统治者与富商大贾的扶植与引导、交通事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两性习俗与贞节观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并贯穿其始终。贞节观念在斗争中得到加强,两性习俗随之受到一定限制。二者关系的消长于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江苏省是江南血吸虫病最为严重的地区。1946年5月,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工作未超出草创阶段,但所取得的丰富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同时,它也是比较有特色的用人思想。"和而不同"用人思想的实施与否,直接关涉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从齐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出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是游学的发轫时期。春秋时期有管仲、计然、范蠡等,战国时期有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之徒,法家的这些代表人物通过游学来完善并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通过梳理这些法家代表人物里籍、身份,从政国家和游学国家等基本事实,划定其游学区域,并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游学区域的流向:游学的整体区域扩大,个人游学的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南北方从相对孤立到联系密切;自东方向西方延伸,最终集中于西方的秦国和三晋地区。游学丰富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社会内涵,使各国之间的政治进程日渐趋同,经济发展日益同步,社会进步明显协同。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代的隐士常常被人与无足轻重的葫芦联系在一起,"无益"又"无用",生命之轻承载着隐士生存之重;出仕的君子则是"比德于玉";隐士不臣君主,不友诸侯,让君主难容,因而受到迫害。隐士只好或佯狂于世,或遁迹深山,以求全生。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伐交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秋战国时期的伐交理论是以丰富的战争实践为基础,以"慎战"和"全胜"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儒、法两家关于"王道"和"霸道"的激烈争论为背景而产生的。主要观点包括:在"慎战"和"全胜"战略观指导下的"重交"思想;利义并重的"与交"思想;自强为先的"自恃"思想;谋交并举的"重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