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把固体放进水里”下去一课的第一部分是先引领学生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从而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上课时,学生沉浸于分组实验验证的猜想之中。忽然。学生的一阵讨论声吸引了我。我轻声走了过去,看着那一双双迫切而又专注的眼神,实在不忍心打扰他们,便站在一旁欣赏他们的发现。学生仍在不停地说着、做着。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提出许多与课本中不同的观点和做法,这时教师要给予鼓励,并引导他们去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他们的观点和做法是否成立。 《热传导》课的一个实验,按课本的表述应先把实验用的材料放在一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去摸一摸这些物体露在外面的一端,看看哪些变热了?哪些不太热?在指导学生做这个实验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能不能把上述实验用的材料先不放进热水中,而是先去摸一摸它们的温度,然后再按课文中的要求去实验?我当即赞同这一观点,放手让他们去实验。学生发现不锈钢汤  相似文献   

3.
《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要求指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认识水有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有两组实验: 第一组:典型的不溶解——“沙子会逐渐沉到杯底”;典型的溶解——“把食盐放进水里,食盐却看不见了”;在前两项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溶解”是怎么一回事,把握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形成溶解概念。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学时要在立足于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解决好教材(习题)的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恰当地开发和扩展,给教材内容增添新的活力,给学生开辟一片创新的天地。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后,让学生开展“猜想——验证——顿悟——升华”的实践活动,探索“还有哪些形状的物体能够利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它的体积?”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究活动,终于发  相似文献   

5.
师:能有机会与小朋友们共同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所以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放在这个箱子里(教师手指教桌旁的一个纸箱),请各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到箱子里来摸,摸到什么礼物就算我送给了各小组什么礼物。每个小组的代表只能摸三件。师:请同学们先猜一猜,把这些礼物放进水槽里,它们会漂在水上呢?还是沉在水里?再实验一下,看看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现象符合吗?(学生猜想、实验、观察。)师:谁给同学们汇报一下?生:我们把这些礼物放进水里,看到塑料小象和小瓶子漂在水面上,玻璃球沉在了水底。这和我们猜想的一样。生:我发现橡皮泥老虎沉在…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片段一】师:现在我们知道耳朵的构造了,谁能猜想一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我是这样想的:声波由耳廓传播到外耳道,外耳道传播到耳膜,再到耳蜗,耳蜗抖动,听神经连着大脑,耳朵就可以听到声音了。师:哪位同学再猜测一下?[反思:科学探究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猜想在传统教学中是很少见的。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先让学生猜想:“谁能猜想一下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然后在以下教学步骤来验证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目的是使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  相似文献   

7.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过程,不是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我曾将课本中,部分学生分组的验证性实验变为具有“探索性质”的实验,也就是把学生的分组实验放在教师讲解有关内容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作为“探索者”在“发现”知识,把学习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和课本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哪些类型的实验可变为“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8.
片段一:将多种材料在水中“混合”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例如冲糖水、炒菜等。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混合后的物体还能分离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高锰酸钾、铁粉、锯末、沙等物体,同学们也带来了自己想研究的物体。把这些物体分别放入水中,用小棒搅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把你们预测的结果记录在“预计的现象”一栏里。犤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他们可以根据这些积累对问题进行猜想和预测。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一致,可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体验成…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象:当老师宣布要放寒假暑假了,生总是齐声“哇塞”!当中学生中考考完毕,他们时常把书撕得粉碎以庆贺!他们在“哇塞”什么?他们在哇塞”自己得到了自由!宋朝学者张载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以不能自已,因此定会长进。”试问,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到了这种地步?我是一位一年级的教师。一次,在上“认识物体”一课时,我首先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物体,小合作,动手摆一摆,愿意摆什么就什么。孩子们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里,在愉悦的环境中,认真地动手着、玩着。他们摆出了高楼大厦,出了各种…  相似文献   

10.
“猜想——验证”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许多知识的获取、科学的发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方法才得以实现。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让学生大胆猜想后再进行验证的教学思路,但也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只是把“猜想与验证”当作是教学中的一个“过场”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从一个典型案例说起,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当学生汇报出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后,立刻就让学生猜一猜“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生1:“我…  相似文献   

11.
本课的知识点是空气也像其它物体一样占据空间,能力点是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采用“指导——发现式”教学模式。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都要占据空间。二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三是指导学生应用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猜想、验证粉  相似文献   

12.
片断一:老师,我认为沉到水底的物体不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 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猜想出:乒乓球、暖瓶塞等物体可能是因为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铁块、图钉等物体在水中下沉.可能是因为水托不住它们了。课堂正准备进入“实验验证猜想结果”的环节时,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喊:“老师,我不同意你们刚才的说法,我认为,水根本就不向上托铁块、图钉等物体,  相似文献   

13.
李俊萍 《科学课》2008,(10):28-28
片断一:老师,我认为沉到水底的物体不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 在教学《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猜想出:乒乓球、暖瓶塞等物体可能是因为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铁块、图钉等物体在水中下沉.可能是因为水托不住它们了。课堂正准备进入“实验验证猜想结果”的环节时,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大声喊:“老师,我不同意你们刚才的说法,我认为,水根本就不向上托铁块、图钉等物体,  相似文献   

14.
一、揭示课题,猜想内容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爷爷(出示图画)特意为我们四年级的小朋友写的。(出示课题)猜想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看到课题,你猜一猜路甬祥爷爷会写什么。生:我猜想课文会写什么“是呼风唤雨”。生:我猜想路甬祥爷爷会写什么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生:我猜会写谁呼风唤雨,怎样呼风唤雨。(猜想阅读,极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往往急于验证自己的思维,因而读课文的目的性更明确,阅读速度更快。猜后联想和想象的内容与审读课文得出的内容形成认识差,这认识差将成为质疑和解疑的起跑器,激发…  相似文献   

15.
一教师在一堂课的练习巩固阶段出了这样一道单项选择题:“同一物体的体积与容积()”;选择项是:“a.相等,b.容积要大,c.体积要大,d.无法比较。”一学生答:“c.体积要大。”教师满意地点了点头。果真是同一物体的体积大于容积吗? 对于实心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是无可非议的。但对于空心物体来讲,情形就不大一样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在一个透明量筒里盛些带色的水,把一个比重大于水的方体实心物放进量筒水中,水位会上升,计算水位升高部分的体积和  相似文献   

16.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按这几个步骤进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制定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科学性——实验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师生总结。力图通过让学生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特性的教学,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陈晓燕 《广东教育》2003,(10):28-29
“猜想——验证——结论”是科学探索的重要形式。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猜想——求证”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正是当今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为猜想提供条件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只有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才会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的机会,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猜想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经听过“圆柱的体  相似文献   

18.
正板块一欣赏佳句:心理描写师:现在,周老师正式和大家一起上课!首先欣赏一句写内心猜想的句子。我心里十分着急,心想:难道我做的方法不对吗?是勺子放得太高了,离火焰太远了?还是糖放得太少,不容易看出变化?——张盟师:请张盟读一读。(生读句子)你当时实验不成功,你就开始——生:猜想原因。师:(点击课件出示内心活动的句子)写作就应该这样,把内心一刹那的猜想写下来,要——(点击课件:听得见自己跟自己说话。)(板书:猜想,生齐读。)  相似文献   

19.
会变的春蚕     
春天来了,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带到班里来喂养。这一天,毛毛走到我的身边,悄悄地问:“老师,我能不能把家里的春蚕带到幼儿园?”我欣然同意,身边的几个孩子也很好奇,但他们大都没有见过春蚕。“春蚕是什么?”“春蚕长什么样?”他们急切地想知道。于是,我想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通过喂养与观察,了解春蚕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繁殖方式、食性及排泄特点,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我和毛毛商量好,先不告诉小朋友问题的答案,让他们自己去猜想和验证。●喔!原来春蚕是这样的孩子们对春蚕的外形特征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想…  相似文献   

20.
一、鼓励儿童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如果在自然教学中创设情境,设计有结构的材料,激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愿望,就能够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例如我在教学《沉与浮》一课时,课前先给每个自然实验小组发放实验材料:铁钉、铅笔头、粉笔、钥匙、木板、泡沫塑料、橡皮泥、纸张等。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哪些物体放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放在水中上浮?再让学生依次将这些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