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晓春。孙媛媛在《山东电大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之内顷,主要从理想上创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义、有价值、有道德。这样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格,中国人谓之德性。中国传统文化最看重这些有理想和德性的人。”可以说,个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自律必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狗日的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3):16-17
什么是“国学”?在网上搜索一下,有如下一段文字:“这在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观点。章太炎先生称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术,吴宓先生称之为中国学术的总体,张岱年先生界定为中国学术的简称,曹伯韩先生认为,国学的范围是指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还有一个与之相关联的说法:钱穆先生曾经条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人统、事统和学统,亦即为人、做事、治学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3.
弱冠肄业苏州高中,受钱穆先生启蒙,影响甚大,因有志于国学。入中央大学,从黄侃先生学经小学,尤重三礼之学,从胡小石先生学古文字学,均有进益。毕业后,曾多次向章太炎、金天放所创立国学会会刊《国学论衡》投稿,每获刊载,并多奖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学问传统是由人统、事统和学统三大系统组成,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需要三大系统的和谐发展,也就是大学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高等教育机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和谐发展以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学与为人的统一、化学术为德性是中国古代贤哲的优良传统。潘懋元先生的人生历程和为学经历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尺度,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是如何将学术融入生命,实现为学与为人高度统一的。潘懋元先生治学与为人是学术研究者"化理论为德性"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是吕思勉先生在常州府中学堂教书时的学生,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书中钱穆先生记录的一则小故事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故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一、对钱穆之研究可能会有一新发展钱穆先生是自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享有卓著声誉的史学家,一部《国史大纲》流传于抗战的大后方。至钱先生的著作在大陆被批判、冻结的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奔居港台的他则取得了更大的学术发展,学界亦稍以国学大师、史学大师誉称加之,及去世,乃竟为谥称。1992年1月6日,台北就钱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外双溪素书楼成立隶属于市立图书馆的钱穆先生纪念馆,并于1995年1月开始邀请钱先生的门生举办一系列的“青年文化讲座”;台北的邮政部门更选定1994年7月30日钱先生百龄诞生日特印行“钱穆诞生百年邮票”…  相似文献   

8.
钱穆先生为《朱子新学案》所撰写的《朱子学提纲》是指导世人学习朱子之学的重要文献,对朱子学之大体与各精华做了概论。在朱子学精神方面,钱穆认为朱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到中庸,四通六辟,成此一家。一面固最能创新义,一面又最能守传统。既明得前人本意,又发挥自己新意;既汇纳群流,又扩其范围;既为精粗具到,又采撷精华,由此而成为集儒家之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正>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不学语言(特别是母语)就不能成为人。"语文是个人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牢牢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在教文中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慧性"成长。多年来,我根据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挖掘语言文字的潜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教他们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本领、多学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和他们一起饱尝成长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钱穆先生的文学研究是在其哲学、历史及思想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开阅的学术视野及独特的理论思维。本文主要分析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比兴”这一概念的阐释,从中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对“比兴”概念的发展与创新。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钱穆对“比兴”概念在传统诗歌领域中的理解;第二部分论述了钱穆先生将“比兴”这一传统诗学理论扩展到中国整个文学领域及艺术领域之中,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钱穆先生将“比兴”概念放之于文化及思想的高度进行观照,从而得出“比兴”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文化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钱穆先生的文学研究是在其哲学、历史及思想研究的背景下展开的,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及独特的理论思维。本文主要分析了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诗学中"比兴"这一概念的阐释,从中可以看出钱穆先生对"比兴"概念的发展与创新。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钱穆对"比兴"概念在传统诗歌领域中的理解;第二部分论述了钱穆先生将"比兴"这一传统诗学理论扩展到中国整个文学领域及艺术领域之中,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钱穆先生将"比兴"概念放之于文化及思想的高度进行观照,从而得出"比兴"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国文化及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钱穆早年所作文章,多刊载于报刊,星散零落,不易搜集,以致《钱宾四先生全集》《钱穆先生全集》收录不全。新发现钱先生书札九通,其中致施之勉四通,致顾颉刚二通,致缪钺、张文伯、《民众评论》各一通,以补全集之阙。这些书札或是讨论学术,或是平议时贤,或是展现爱国情怀,或是回应学界质疑,为了解钱先生的学术历程和生平旨趣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陈白沙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教育,人的道德素质教育,白沙先生首先从大教育的层面上强调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为己之学”,即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志向和理想,其内容是“立诚”、“明善”,确立道德素质教育在知识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发扬内在的德性之知,同时,白沙先生也强调书本文化知识教育对道德教育的辅助作用,在求知方法上,用反省内求的方法显现道德知识,用知疑、循序渐进的方法获取书本知识。  相似文献   

14.
一、实验研究的意义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陈鹤琴先生教育的目的论,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根本是要教人做人。交往是做人的重要因素之一,礼貌交往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良好道德文明行为的表现,它能震撼人的心灵,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体现做人的素养。而礼貌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依赖个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陈先生指出,“做人必须从小教起,从小教好。”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不同于初中和高中,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不仅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更要培养一种对社会的人文关怀。钱宾四先生也曾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即学以致用。第三系统是"学统",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即为学问而学问。中国人历来重视"人统"。②《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直至做到完善。  相似文献   

16.
穆克宏先生致力于六朝文学研究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他在六朝文学尤其是《文心雕龙》与《文选》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穆克宏先生治学注重从目录学入手,以客观史料说话,将六朝文学与文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循序渐进,自成体系。穆先生乐此不疲的治学热情、深厚踏实的学术功底和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均堪称学界楷模。  相似文献   

17.
<正>陶行知教学生学做真人,要求教师时时处处教真,做现代教育的"传真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基础入手,以学生的作业本开启育人之本,整洁页面,规范写字,教育学生在作业本中体现做人的"真善美"!中国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先做人,后做事。"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  相似文献   

18.
在校的大学生是跨世纪人才的生力军。因此,高等教育应使他们学会做人,具有渊博的知识,并具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一、做人教育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要教育学生,让学生不仅仅是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事,学做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他人相处特别重要。在21世纪将要来临之际,首先要强调对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全面教育,特别是注意培养他们学会做人。如何做人,是人文精神问题,其实质是人之为人的思考。每个人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追…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承续"尊德性而道问学"儒学道统,发展出自成体系的德性课程知识观.一是以"心即理"阐明德性课程知识的意蕴,即德性课程知识既要满足自我的"尽心"而为的精神伸展需要,又要体现社会的思想约束和道德规制;二是以"复性"指明德性课程知识的价值,即以复己之性、复人之性、复物之性为价值向度,既继承儒家学术传统的知识积淀,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三是以"人伦"言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容,即在自我主体性确立的基础上践行类别化的人伦关系;四是以"知行合一"申明德性课程知识的内部知识实践和外部行为实践过程,即在主观主义知识观和客观主义知识观的统合中发现德性,在学问知识与生命实践的一致中发展德行.  相似文献   

20.
让学校成为探索求知的学园,必须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教会学生做人.并使之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而做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做人,则是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做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规范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的道德素质.侧重将学生所学的道德准则落实、内化和贯穿到每日生活和学习之中,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夯实做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