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廷玉剧作的思想个性任全高郑廷玉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在元前期剧作家群中,郑廷玉的生平、思想和艺术都极具个性。他生活在黑暗混乱的时代.与僧佛可能有特殊关系.与杂剧班子关系可能也较密切。他对当时贫富悬殊、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多所批判,对底层百姓的出路作了一定...  相似文献   

2.
论元曲家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买冤家债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廷玉,元代著名剧作家,彰德人(今河南安阳),生平事迹不详,其剧作,《录鬼簿》著录为二十三种,流传下来的有五种(或说六种),其中《看钱奴》最能代表郑廷玉的思想和风格。《看钱奴》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的,从作者看,郑廷玉作此剧,是为了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并企图由此起到惩恶扬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只手“三只手”最早见于古代罗马剧作家普劳斯图的喜剧《一坛黄金》。在该剧第四幕第四场中,老吝啬鬼尤里克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气急败坏地要奴才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金子,看了一只,又看另一只,最后要奴才给他看“第三只手”。这便是“三只手”喻指小偷或行窃之举的由来。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作家莫里哀的著名喜剧《悭吝人》的情节就是从普劳斯图的《一坛黄金》脱胎而来,剧中主人公阿巴贡这个极度贪婪的吝啬鬼,成为世界艺术画廊中不朽的艺术典型。三宝殿所谓“三宝殿”,是指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的活动场所,是指佛教徒…  相似文献   

4.
郑廷玉剧作的艺术成就任全高生活在元代前期的剧作家郑廷玉.对统治者的丑恶和社会堕落有清醒的认识.对贫富悬殊和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验.他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深刻的;同时.他的命运观念和宗教思想又使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存有严重的盲点.他痛切社会不平却又看...  相似文献   

5.
在王维“十不存一”的四百多首诗中,就有百余篇山水诗和田园诗,它标志着自陶渊明、谢灵运以来,文人揭示和表现自然美的重大突破。但如何看待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历代诗评中,有些观点并不合理.据《旧唐书》本传载,王维晚年“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白、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加之他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请施庄为寺表》),他自己也师事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他的集子中也有一些讲论佛理的诗篇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等。这便形成了一种误会,似乎王维的诗歌即是佛理的诗化和图解,即使是山水田园诗也无处不暗藏着佛理和禅  相似文献   

6.
据王季思主编的带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影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孩娥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恤宫秋沁 元代纪君样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一《琵琶记从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明代孟称舜的传制娇红记朴清代李玉的传奇《清忠谱补_清代洪具的传奇《长一生殿》;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从清代方培成的传奇炙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卜元代白朴的杂剧心墙头马上》;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边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毛毋奴》;元代施惠的南戏《幽…  相似文献   

7.
徐兵 《现代语文》2007,(3):126-127
所谓涉佛诗,就是诗歌中涉及到佛教题材的作品。本对李群玉涉佛诗的考量以诗题为准,包括登临题咏寺院、赠僧访僧、参禅拜佛等内容。学们对李群玉诗歌的研究多以其登临山水、怀人送归的诗篇为主要观照视野,却忽略了在其作品总量中占有一定比重的涉佛诗,这些诗歌在抒发胸臆的同时,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涉佛诗作,渗透出极其明显的入世思想,构成了其诗歌创作的的多元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乐诗朦 《文教资料》2014,(36):18-20
一僧一道,一个属于佛教,一个属于道教,而《红楼梦》的作者却将这两个来自不同派系的放在一起,似乎有混淆两种教派之嫌,是作者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文章以一僧一道为突破口,从佛道文化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探求作者内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支遁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近五十次,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支遁清谈形式多样,内容深刻。支遁在清谈中谈著结合,先后立逍遥义与即色义,又融合为《即色游玄论》,实质是以佛解庄。王羲之、王坦之、殷浩等名士各擅道、儒、玄,与支遁有长期论战。支遁清谈的目标是会三归一,促使学理佛教走人士族社会。  相似文献   

10.
沈约天监初年重拾佛教信仰,其实是为了迎合梁武帝推尊佛教的策略。天监六年群臣对《神灭论》进行围剿,是武帝公开以政治权力为后盾,提高佛教地位的行为。尚书令沈约作为朝臣之首,在武帝弘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究竟慈悲论》《六道相续作佛义》等佛教论文与梁武帝对佛义的理解极为相似。另外,沈约晚年的忏悔、舍身、千僧会、八关斋等行为,皆直接或间接受意于武帝。然而沈约对佛教的信仰具有很大的投机成分,诚心不足,是以在临终前露出破绽,激化了其与武帝之间的矛盾。沈约天监年间的崇佛行为及其遭遇,须结合梁武帝方能看得分明,亦可借此观察梁代士人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处的政治实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兴城县出土的元代《翠峰寺地产记碑》的考察,揭示了元初辽阳行省的兴城县及觉华岛的佛教与社会状况.兴城县及觉华岛虽偏处东北一隅,但仍然有禅宗僧团活动,并通过地方官府买进土地,立下契约,自己经营,立《翠峰寺地产记碑》以确认和强化本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体现了“农禅”思想,也是元朝寺院经济和土地买卖的一个例证.本文通过比对《敕修百丈清规》,考释了《地产记碑》所述的僧职,有利于增进对元代禅林制度和相对边缘地区的禅院的实际运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始于西汉,元宵赏灯从东汉明帝开始,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入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相似文献   

13.
据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是: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琵琶记》; 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 明代孟称舜的传奇《娇红记》; 清代李玉的传奇<精忠谱》; 清代洪异的传奇《长生殿》;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 清代方成培的传奇《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元代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速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补元代施君美…  相似文献   

14.
中唐时期,禅宗作为佛教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宗派,有了更多为中国士大夫阶层接受的可能。元稹作为宏大时代下的生命个体,一生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其家庭境况,还是在宦海浮沉中的独特生命体验,都促使其与佛教发生关联。在这样的情形下,元稹诗中表现出以参赏佛寺、交游佛僧以及援引佛理入诗等为代表的佛教书写情况。  相似文献   

15.
比较元代剧作家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可以发现两剧均以塑“吝啬鬼”形象见长,其共同性在于,人物身份一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注意生活细节等,而差异性则主要是:《悭吝人》运用了误会,巧合手法并善于安排多个人物出场,两个吝啬鬼的个性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圆寂作为高僧之实践行为和佛教的核心概念,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生死观互通相融又有其独到之处。作为僧传文学代表作的《高僧传》,不仅详尽描述了高僧圆寂之诸多情状:或预知生死、坦然接受;或突现异象、天降神物;或以身布施、宣扬佛理。这些描述从心理、形式、内容诸多方面美化和神圣化了死亡这一必然现象,也为死亡这一命题的多样化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对《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应该有全新的思考。蔡铁鹰的前期研究虽已提出了新的思路,但我们应当考虑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即从佛教密宗的传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佛教密宗在东汉、中唐以及元代曾有三次大规模的输入,尤其是元初忽必烈及蒙古黄金贵族皈依藏传密教所造成的藏传佛教的强力输入,对内地的俗文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家写文,大都体现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而《聊斋志异》中的魂灵故事体现的思想则是复杂的,细品味它与佛儒思想的糅合,从《聂小倩》、《席方平》、《林四娘》等魂灵故事看,佛教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又不同于西方佛教思想,这种佛儒糅合的思想与中国佛教思想相吻合,但更有它独特的地方,笔者称它的蒲松龄的中国佛教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作者人的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可谓深矣。它从异域传入,与传统中国文化差距甚大,因而不断遭到传统道家与儒学的抵制和反对,儒释道三家矛盾尖锐,斗争复杂。在众多的反佛儒士中,韩愈是最英勇的斗士,这是一般人公认的。但在佛家的著述中对韩愈这位卓越的反佛勇士及他震惊唐代的辟佛壮举是如何评价的呢?在佛教巨型丛书《大藏经》中,对此有生动的说明。佛教徒们普遍对唐代统治者佞佛盛况作了形象的描绘,有的著作中对韩愈等人反佛的坚决态度也有较客观的报道,而更多的是把坚决辟佛的韩愈视为狂士,看作洪水猛兽,不惜运用大量篇幅,对之进行谩骂、  相似文献   

20.
韦丽华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1):52-55,60
从《小仓山房诗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现内容以及袁枚与僧侣交往的目的、游历名山佛寺的目的看,袁枚并未深受佛教的影响,与袁枚多反佛言辞互为表里。探讨袁枚与佛教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清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