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920年徐志摩游学英国剑桥,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的建议下,于当年冬天来到英国伦敦,与丈夫相聚,住在伦敦附近的沙士顿,孩子阿欢(大名徐积锴)由公公婆婆抚养。当邮船快靠岸时,她一眼认出了码头上人群中的徐志摩,但是她的心却一下子凉了半截。晚年她向侄孙女张邦梅(张禹九的孙女)描述当时的情况时说:"我斜倚着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  相似文献   

2.
关于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研究的角度有很多,本文的研究角度是以张幼仪的前半生经历为依据,以这位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人的生活变迁,来探讨近代上海社会及服饰的变迁.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角度,是因为出生在世纪之初1900年的张幼仪,生长在上海宝山县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家庭,儿时受到"三从四德"的传统训诫,险些被裹脚,遵从兄长的意愿嫁给徐志摩为妻,离婚后在德国"重生",并且在回国后有了自己的事业,独立抚养儿子,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她的经历可以说是生活在近代社会转型期归女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关于近代上海服饰变迁研究的角度有很多,本文的研究角度是以张幼仪的前半生经历为依据,以这位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女人的生活变迁,来探讨近代上海社会及服饰的变迁。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角度,是因为出生在世纪之初1900年的张幼仪,生长在上海宝山县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大家庭,儿时受到“三从四德”的传统训诫,险些被裹脚,遵从兄长的意愿嫁给徐志摩为妻,离婚后在德国“重生”,并且在回同后有了自己的事业,独立抚养儿子,走上了自立自强的道路,她的经历可以说是生活在近代社会转型期妇女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浪漫诗人和多情才子的形象之外,言论史上的徐志摩同样可圈可点. 今天,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再别康桥》里的浪漫诗人形象,是纠缠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多情才子形象,抑或是那个随处鸡汤的哲理散文家形象.徐志摩的人生如昙花一现,去世时不过34岁,却留下诸多传奇.其实,这些所谓的“主流形象”,并不是完整的徐志摩.  相似文献   

5.
爱心与思念     
在我的首饰盒里珍藏着一条505神功元气袋,它凝聚着数不尽的爱心与思念。它让我想起一位勤劳善良的老人——我的姑婆。 姑婆虽只是个远房亲戚,却让我终生怀念,因为是她把我抚养大。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我,就把我寄养在乡下的姑婆家。姑婆那时才四十岁,年轻时就守了寡,无儿无女。姑婆不识字,却会讲许多迷人的故事给我听,会画许多美丽的图画,她教我画山画树画鸟画花。姑婆对我真是万分疼  相似文献   

6.
当今,说某人是个天才人物,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上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更无法解释,好些名人因多角婚恋而身败名裂,至少也是声名受损,独有徐志摩却是,每经过一次婚恋,增加人生的一重光彩。他身边的每个女人折射着诗人的一个优异的侧面。纵然是他遗弃了的女人,到老也还是深深地爱着他。徐志摩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晚年就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相似文献   

7.
1915年夏,18岁的徐志摩考入沪江大学.同年10月,还是沪江学生的徐志摩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或许因为对婚姻的不满,或许因为忍受不了教会学校严格的条规,第二年秋,徐志摩和吴经熊一起转往天津北洋大学,后又辗转到北京大学,并从那里漂洋过海,开始了在欧美的留学生涯. 短短几年间,徐志摩凭借自身的敏学上进、富足家境和机缘巧合,辗转于沪江大学——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最后远走高飞,留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几乎每一次的停留,他都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就像他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中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或许,徐志摩短暂而精彩一生中那烂漫的文人气息和他早年这样的经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微记录     
正@边角料:1954年,与徐志摩离婚已32年的张幼仪,给儿子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母拟出嫁,儿意云何?"儿子的回信很快来到:"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读来令人动容。@历史微距:1919年4月6日,《每周评论》第十六号在"名著"栏内刊载《共产党宣言》(节译)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后面属于纲领的一段,并在按语中指出:"这个宣言是  相似文献   

9.
野夫 《湖南档案》2002,(11):36-38
1928年秋,江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在坛初出茅庐的沈从通过郁达夫认识了徐志摩,并在徐志摩的帮助下,为生计,由徐志摩介绍到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在该校大学部一年级教现代学。也是无巧不成书,就这时,开明士绅张冀牖的第三个女儿张兆和也在大学部一年级求学。于是,在沈从与张兆和之间就有了这段鲜为人知而又脍炙人口的爱恋。  相似文献   

10.
当我看到由英国金飞士出版公司初版、湖北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少儿动物百科》一书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们一定喜欢这样的动物书:果然,当我把这本书悄悄放在正在玩积木的女儿身边时.她一注意到这本书就放下玩具翻看起来。等我做好晚餐喊她吃饭时,她骄傲地告诉我:“妈妈,你给我买的新书好看极了,我已经看完了:”  相似文献   

11.
张幼仪是中国第一家女子银行——中国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南京路上著名服装店——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张幼仪达到了那个时代女性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2.
虞坤林先生整理编辑的《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对研究徐志摩更是一个贡献,由于徐志摩早期日记的面世,对徐志摩的研究和评价,有重新审定的必要。日记是研究作家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而徐志摩在他人生的转折点或紧要关头都留下了日记。1911年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杭州府中求学,写了《府中日记》,1918年他赴  相似文献   

13.
正在民国服饰史上,1927年8月7日云裳公司的成立,是很精彩的一笔,因为它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时装公司;又因参与其事者,多为文艺界和交际界的顶级名流,如大诗人徐志摩,鸳鸯蝴蝶派大家周瘦鹃、严独鹤,雕塑大师江小鹣等,主事者唐瑛、陆小曼更是有南唐北陆之称的一代名媛,因而深深镌入民国记忆。可是,偏偏有人不长记性,稍后不久,即在各自的回忆中,就云裳主事者是唐瑛、陆小曼还是张幼仪,打起了笔仗;而且都是大人物,都是说一不二的口气,又都事实与理据不足,让人莫之所从,因此便演成了公案。  相似文献   

14.
汤庭芬博士所著《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一书最近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的辛勤劳动的结晶。汤庭芬同志1979年师从高原教授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开始研究中国无政府主义,至今达12年矣。她曾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济南等地苦心搜寻有关中国无政府主义资料,经她亲自抄录、复印的珍贵史料上1000  相似文献   

15.
沪昆铁路真是一条多情的铁路。胡适与曹佩声相会,走的是沪昆铁路;多情诗人徐志摩,写下了沪昆铁路上的诗作;林徽因在沪昆铁路上的硖石车站缅怀死去的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也在沪昆铁路上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1897-1931),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硖石人.原名章垿,1918年赴美留学后改名为志摩,曾用的笔名有:海谷、谷、云中鹤、鹤、南湖、删我、心手、黄狗等.徐志摩4岁人私塾,12岁时进入学堂.他聪慧过人,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得徐志摩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徐志摩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及北京大学,于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之后又到英国剑桥等大学学习,这是他短暂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归国后曾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任教,还相继创办了新月书店和<新月>、<诗刊>等刊物,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出版工作》编辑组: 贵刊1983年第七期所载任之樗同志《满纸荒唐之一例》一文,对我社出版的徐志摩早期作品《落叶》后附《徐志摩年表》中的差错提出了批评,使我们深受教益,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读了任之樗同志的批评文章,我们当即责成负责该书的编校人员核实情况,检查发生差错的原因,并要求全体编辑人员引以为戒,在今后工作中加强责任感,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我社出版物的质量。《落叶》一书中《徐志摩年表》的  相似文献   

18.
高信 《出版史料》2007,(1):61-65
莫志恒书装的“开明”风致 在二三十年代林林总总的出版社书店书局中,相对而言,设有比较专门人员的或约请艺术家进行装帧设计的并不多,对封面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中间,开明书店是比较重视的一家:她自1926年创办到1953年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二十多年间,作为一种风格鲜明的书店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在中国现代书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重温戴安娜     
戴安娜是一个世界性的、极富争议和影响的人物。在她不幸遇难后,仿佛是一夜之间,关系她的图书便铺天盖地。1998年,由她最崇拜、最爱戴的情人詹姆斯·休伊特所写的《爱情与战争》一书在英国出版,马上风靡一时。现在,这本书终于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与中国读者见面,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去重新品味二十世纪末期人们津津乐道的这一爱情故事,自己去判断相关传闻的真实与否……  相似文献   

20.
安民 《出版科学》2000,(2):57-58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实证研究与政策选择》1999年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这书能够获奖,有偶然也有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