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人都是有影子的,就像都有灵魂。然而,人们对待影子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人总想摆脱自己的影子,不情愿我走影子也走,总是藏着、盖着自己的影子;有的人把影子当做一面镜子,在反观自己影子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也有的人喜欢与自己的影子醉醉地厮守一生,甚至用长长短短、胖胖瘦瘦、曲曲弯弯等各种姿态的影子丈量自己。对借鉴这三种处世风格写作的人来说,我习惯于称第一种为“无影子的写作者”,第二种为“带着影子的写作者”,第三种为“用影子写作的人”。在我看来,“无影子的写作者”崇尚客观记录,其遵奉的“规矩”是“用…  相似文献   

2.
油水与汗水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2):56-56
有的通讯员写稿,光想从别人那里捞油水。一种人是利用网络信息,在网上下载资料、整合资料;另一种人是在报刊上寻章摘句,东抄西凑,据为己有。这两种人从媒体上捞“油水”,是侵犯著作人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还有一种人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他们写文章总爱与人合作,靠与别人合作过日子,从他们发表的文章来看,多数是与别人合作署名。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自己负责这项工作,规定下面通讯员的稿子,必须要经过单位“审查”,否则就不能评奖评先,这是设卡捞“油水”;再就是从公文里捞“油水”,靠会议简报、工作总结、先进事迹材…  相似文献   

3.
近读《书法与中国人的心灵》,愉悦之际思绪万千。忽想到美国人房龙说的一句话:“自然界与人类接触是通过万物。人类则以对万物作出反映表白自己。这种反映——表白——就是所谓的艺术。”于是悟出了作者写《书法与中国人的心灵》的深意。孔子曰:“思无邪。”庄子曰:“齐物我。”思无邪构成了中国人传统人生的思考走向,齐物我,勾勒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真实表白。《书法与中国人的心灵》正是循着这样的一条思路,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真髓:“书法映照着中国人的心灵,同时,它也塑造着中国人的心灵。”换言之,书法是中国人对自己心灵的艺术表白。  相似文献   

4.
马永红 《新闻前哨》2022,(21):20-22
立足行业,深度挖掘身边的精彩和伟大,是企业宣传工作者和行业新闻人的职责所在。视采访为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行家”;借采访走“四方”,让自己成为一个“行者”;跳出行业看行业,让自己成为一个冷静的“瞭望者”;将采访当“追星”,让自己成为一个“粉丝”;变采访成“查访”,让自己成为一个“侦探”;隐“采访”于无形,甘做一个历史的记录者。如此扎根,才能获得行业新闻人的职业基础,如此于日常中深挖,方能真正拥有新闻的富矿。  相似文献   

5.
吕平 《新闻爱好者》2010,(5):169-170
"镜中我"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因此,所谓的“镜中我”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人人皆知而且“历史久远”,不少人还把“有志者事竟成”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以鼓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取得成功。可以肯定地讲,无“志”的人不会成功,即使一时成功了也不会坚持下去。“有志者事竟成”,这不仅是人们常念熟知的一句话,而且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自古至今,人们都清楚,一个人有“志”或无“志”存在着极大区别和不同的结果。不可否认,“志”属于精神上的东西。我们反对“精神万能论”,但也从来不否认“精神”在物质世界的作用,有时是特别重要的作用。孔夫子说得十分明确“,十…  相似文献   

7.
赵秀娟 《大观周刊》2012,(40):172-172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人与人这间有着“母爱”、“友爱”、“情爱”等,还有一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爱——师爱。这种爱在学生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母爱,它并不是血缘关系,也不是亲情关系,而是教师的职业中特有的道德标准。也就是说,你是教师,就必需真心实意的对待学生,应该像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样爱自己的学生,做到教生如己,爱生如子。否则就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传媒》2003,(4)
据新华社报道,最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女性认为传媒在自己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这项由华坤女性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女性与大众传媒”调查中,52.67%的人认为传媒是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6.63%的人认为“较为重要”,认为“可有可无”的仅占7.49%,而表示“完全不需要”的只有0.8%。调查显示,女性每天花在传媒上的时间,79.46%的人平均在1小时以上,;还有17.38%的人每天花在传媒上的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而“30分钟以下”的仅占2.39%。  相似文献   

9.
“人抓不住自己的时候,是最可能把自己托给巨大力量的时候。”这股巨大力量可能是宗教、可能是心魔。“文明社会千万不可因为一个疯狂(缺陷)的人,失去了我们全部理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天地》2010,(2):22-24
“中国的前途与这些人密切相关”“中国的前途与这些人密切相关。”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和中央党校的很多教员一样,知道自己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新近读了《安徽文学》上王若望同志的一篇文章,题曰:《“御用……”之类》。文中一则曰:社会主义新中国还有“御用文人”;再则曰:“最近又涌现出若干‘御用批评家’”;三则曰:“这些御用评论家也许以为自己是听党的话,是党性颇强的表现”。把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扣上“御用”的帽子,这种做法,我  相似文献   

12.
我一向坚持一个观点:一个有志于从事传媒事业的人,一定要使名字活在自己的作品上. 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作品”,二是“自己的”,三是“活”.传媒工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空洞的话不顶用,要出东西,要出经过自己艰苦劳动而得来的东西,要出与自己的以往相比、与他人相比不断有新内容的东西. “有作品”,首先要有数量,然后要有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质量要由数量作基础作支撑.  相似文献   

13.
比与不比     
范俊强 《出版参考》2010,(12):11-11
在平时的谈话中,常常听到别人说:“人比人。气死人”和“人比人死,货比货扔”。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人跟人没法比。信奉这些“经典”的人,多是在遇到或说起比自己优秀的人时的搪塞,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找一个台阶下。这不仅凸显出一个人安于现状的心态.更体现出他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相似文献   

14.
巴尔扎克说过:“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体验,跳出人云亦云的窠臼,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升起自己的那一颗太阳。描写应该做到鲜明而生动。鲜明,指作者的感情要在描写显露出来;生动,就是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给人一种如临其境之感。好的描写应是作者主观感情的体现,它不应是照相式的客观描述。作为高中生,描写的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主观感情,主要方法是:景物的描写,要因情选物在作者眼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在自己的笔下应是“人化”的自然。要善于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的个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节目主持人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将会逐渐树立起自己的个性形象。传播界有“主持人媒体”这一说法。本文作者曾在《论主持人的角色意识》一文中提出:“将主持人作为‘人’来研究。主持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具有外在与内在标志,并赋予其一定的角色外衣”。该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得出了“主持人亚角色表演”的结论。既然有“亚角色表演”存在,那么,节目主持人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将会逐渐树立起自己的个性形象。  相似文献   

16.
“你觉得你学习好,就把自己当成‘夜郎’了.夜郎自大,谁佩服你?”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其实,“夜郎”是“国”不是“人”,这句话中,错把“国”当成“人”了. “夜郎自大”是个成语.汉代班固的《汉书·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求同”秉信的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古训,而美国人的“求同”则是要让自己努力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好水涨船高,冲上个人理想的巅峰。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让青年记者在“走转改”中做到身人、心入、脑人,认清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不做“无冕之王”,成为“市井记者”、“工地记者”、“田埂记者”、“车间记者”,做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播客(Podcasting)”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传播理念。它可以使“人人皆为(广播)播者”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个人的“广播秀”节目,并可将之上传因特网进行网络发布;与此同时,每个人也可订制自己喜欢的“广播秀”,并同步下载到MP3等“随身播”接收设  相似文献   

20.
他们自己背负包裹,他们自己徒步前行,他们自己亲近自然,他们自己已经历风险,他们自己叫自己“驴”。 中国的“驴人”群体正在迅速增加,通过像北大山鹰似的行动,这个群体为中国人增加一种叫做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