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万木草堂     
万木草堂是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的一所新型学馆。中法战争前后,边疆危机四起,警报频传,康有为痛感民族危机严重,于1888年,乘在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的机会,给光绪帝写了一封五千字左右的上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议,要求学习西方,实行维新,挽救危局。这是康有为把自己酝酿已久的变法思想,第一次以上书的形式正式提出。由于顽固派的阻挠和压制,上书未能递送给光绪帝。这一次,康有为虽然没有考中举人,但这封上书,很快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中传诵,康有为及他的变法思想渐渐出了名。康有为回到广东,1890年春,他全家由南海县移居广州。他决心以聚徒讲学的方式,深入研究维新理论,传播改良思想,培养立志变法的人材,以挽救民族危亡。陈千秋在论述康有为办学原因时  相似文献   

2.
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对“公车上书”,  相似文献   

3.
简要阐述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公车上书”的经过和“百日维新”的内容,论述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总结了这场历史悲剧深刻的教训,变法虽然失败,但其精神永留人间。  相似文献   

4.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从1888年到1898年十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维新,终于打动了光绪帝,推动了维新运动,导致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说:“忧时七上皇帝书。”从这七次上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抱负,也可以了解到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才有百日维新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1898年,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达到了高潮。在这场变法维新的爱国运动中,高举改革大旗的主将,是一名职小位卑的六品京官。他,就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他生当祖国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的年代,青年时就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新学说的影响,萌发了改良思想。1888至1898年变法前十年间,他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疾呼变法。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清帝第二书,也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1898(戊戌)年间,他又上奏或代拟奏折六十余件,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多达二十余件。他力陈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阐述教育与变法图强的密切关系。康有为在上书中曾提出了拒和、迁都、变  相似文献   

6.
迁都定天下之本——康有为迁都思想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侃 《历史教学问题》2001,(3):20-22,19
甲午战败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十八省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明确提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四项主张 ,即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① 。其中“迁都定天下之本”虽属“权宜应敌之谋” ,但终关乎天下根本 ,构成维新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这一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却少有研究 ,本文拟就康有为的迁都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一、迁都是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的迁都思想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都是为了变法图…  相似文献   

7.
《甘肃教育》2009,(10):F0002-F0002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4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协助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末维新运动中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1895年,梁启超在北京代表广东籍举人向光绪帝上书,并支持康有为“维新”,主张变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时期,梁启超负责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竭力向国人介绍和宣扬西方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康有为培养维新力量的万木草堂和维新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孝》;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出版维新刊物——《中外纪闻》;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康有为早在首次上书清帝之前,就已形成君权变法思想,此后一直坚信其为中国变法最理想的方式,从未改变这一基本立场。君权变法模式中君权与变法不是等量齐观的关系,大量史实表明,君权只是前提或手段,变法才是根本目的。君权变法与兴民权之间里存在很大矛盾,但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西方文化译介家、博学的文史学家和资深导师;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1890年至1894年,在广州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1894年入京会试,因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与康有为邀集在京18省千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要求。1896年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1897年赴长沙时务学堂任总教习。“百日维新”时期,主持京师大学堂译书事务并参与机要。1898年底,因变法失败而逃亡日本,在那里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维新改良,译介西方文化。1920年后,专心从事著述和…  相似文献   

12.
清末南海康有为,力倡变法图强,几度上书,终于得到光绪皇帝召见,兴奋之下,毅然将平日所蓄之须剃光,神采奕奕地来到宫廷。因唐代诗人贺知章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绝句《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相似文献   

13.
一九九四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革命史试题一、填史题(每空1分,共10分)1.洋务运动最早是在“_”口号下,通过编练新式陆军和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始的。2.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北京会试的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陈请变法.史称_。...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受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并应过科举,中了举人,十八岁后,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的介绍,拜康有为为师,思想上深受康有为的影响。1894年随康有为入京会试并帮助康有为从事各种维新活动,如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等,他是康有为的主要助手,历史上并称为康梁,是戊戌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可说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杰出政冶活动家  相似文献   

15.
一九九四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革命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洋务运动最早是在“”口号下,通过编练新式陆军和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始的。2.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在北京会试的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陈请变法,史称。3.的成立...  相似文献   

16.
1894年,我国跟日本海军打仗(甲午之役),我们打败了。当时康有为等一批维新派人士奔走呼号,要救国,提倡变法。怎么变?由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提倡民权。实行变法从哪儿入手呢?办教育,从改革教育入手。他们说:变法就要有人材,人材出于学校,所以教育要改革,要办新式的学校。维新派康有为批判了洋务教育,洋务教育是以封建的一套作为教育的根本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认为这个不行,政治上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 70~ 80年代 ,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甲午战争后 ,在知识分子广泛传播下 ,这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即维新运动。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发动了“公车上书” ,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开始。其后 ,维新派四方奔走 ,著书办报 ,宣传、呼吁变法自强 ,蔚成风气。1898年 6月 11日 ,光绪帝下诏全国 :“嗣后 ,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 ,以成通经济世之才……。”标志着变法的开始。在变法中 ,光绪帝在紧密团结维新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变法伊始 ,维新派内…  相似文献   

18.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目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虽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更未至都察院上书。康梁等蓄意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公车上书”事件,完全是为了抬高康有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学识渊博。1895年春赴京会试期间,他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向清王朝联名请愿,史称"公车上书"。1898年,他在北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他向光绪帝进呈所著《变法通议》,和康有为等实施变法主张,史称"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他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宣传改良主张,同时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相似文献   

20.
1888——1898年,清朝统治更加腐败,帝国主义国家更疯狂侵略中国,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改变现状,挽救祖国的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十年中七次上书光绪帝,使维新变法运动步步走向高潮.对于康有为的七次上书,中学《中国历史》第三册戊戌变法一章中仅提到第一、二、五次.为此,本文对康有为的七次上书作些简述.第一次上书(1888年12月10日):1888年,康有为再次到北京参加乡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