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间抄本涵盖底层书籍和私文书的抄写形态,产生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各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各个阶层的传播使其由私密走向流通,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构成社会文化的背景。民间抄本成为各个阶层的集体记忆,精英阶层和下层民众均依赖于抄写来参与日常生活。从民间抄本的生产、传播、阅读与使用等角度构建文本,是探究不同类型抄本融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宣讲所是清政府和有识之士为开启民智,尤其开启不识字的社会下层民众的智识,以广施教育的一种社会教育设施.当时许多仁人志士认为:"我国风气未开,实由人民知识不广,转移之术在广开宣讲所而已.  相似文献   

3.
李丹 《历史档案》2019,(1):111-1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认识到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智识的重要性,从官府到士人都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对民众进行启蒙,官府兴创宣讲所,士人创办白话报刊、阅报所、讲报所,改良戏曲,以此向下层社会传播各种知识。彼时西方经济学说在华传播已有一段时间,在此下层社会启蒙运动背景下,时人也开始向普通民众介绍西方各种经济知识与思想,并产生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1930年前的陕西,文化落后,民众思想观念狭隘封闭。但之后陇海铁路的展入使得此局面发生根本变化。随着铁路交通的建立,陕西民众狭隘的省域观念被打破,与此同时,新知识的传播加速,民众智识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1930年前的陕西,文化落后,民众思想观念狭隘封闭。但之后陇海铁路的展入使得此局面发生根本变化。随着铁路交通的建立,陕西民众狭隘的省域观念被打破,与此同时,新知识的传播加速,民众智识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王笛先生所著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1870-1930》(下称《街头文化》)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生活的历史画卷。作者取精用宏,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诸方法,对成都下层民众与公共空间、社会改良者以及地方政治三方面以街头为舞台的关系进行了细  相似文献   

7.
晚清中国的现实激起了大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许多知识分子创办新式报刊,宣传新思想,传播新知识,以启蒙民众。但早期报刊多使用文言,下层民众读不懂,自然影响传播效果,于是白话报刊应运而生。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火柴传入中国,迅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同时,也是"毒品","吞燐自杀"成为下层民众方便易得的自杀方式.彼时整个中国新旧交替,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在发生剧烈变革.南通由于张謇大力推动,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其地方商业性主要报纸之一的《通海新报》,忠实记录了社会发展.本文以该报对"磷"(同"燐")的报道为例,分析当时报纸和民众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变化.  相似文献   

9.
自唐迄清,历代王朝对于张巡、许远这样忠君报国的英烈都大加提倡,社会的精英阶层与下层民众的不同认知,赋予了该信仰不同的内涵,"双忠"信仰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变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末以降,在中西文化交汇、社会革故鼎新的转型背景下,知识精英纷纷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开启民智、化民成俗。当主流综合性报刊逐渐成为士绅阶层和知识分子的日常读物时,大量针对普通民众的通俗报刊也应运而生。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大众传播,这些通俗报刊秉持浅近易解、贴近日常的编辑风格,实行经济简约、切合大众的传播策略,颇受底层民众的欢迎。通俗报刊的广泛流通,开辟了一条宽广的传播路线,极大地促进了大众的启蒙开智与社会的文明开化。  相似文献   

11.
1948年10月18日,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日子,只不过碰巧手头上有两份形成于这一天的材料,而且有点意思,随手写来,以为试笔。一份是大溪档案中蒋介石给当时上海市长吴国桢的电报,见《筹笔》第10册《京沪失守与反共戡乱上》,编号16280。上海吴市长:关于扬子公司事,闻监察要员要将其开办以来业务全部检查。中以为依法而论,殊不合理。以该公司为商业而非政府机关,该院不应对商业事业无理取闹。如果属实,可属令侃聘请律师进行法律解决。先予详讨其监察委员此举是否合法,是否有权,一面由律师正式宣告其不法行动,拒绝其检查。并以…  相似文献   

12.
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陆 《图书馆论坛》2007,27(1):18-21
批评了图书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应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管理与读者服务相统一、“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相统一,以促进信息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全面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施博  魏佳 《传媒观察》2020,(5):82-87
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后,很多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积极以"艺"抗"疫",用艺术的视角,聚焦当前疫情环境下的民生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媒介素养。本文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探讨融媒体时代艺术专业媒介素养的教学与实践,分别从图片、影像、音乐、社交平台、产品设计以及装置等抗击疫情的艺术作品来分析媒介素养教学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契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分析"学科馆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学科馆员"制度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契合点:学科馆员服务的主动性、个性化与专业化.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5.
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精神与公平理念为契点,强调通过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满足全民自由获取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BPR不能再停留于对旧有制度与流程的修补,应该回归到以服务和用户为中心的根本层面上来。本文对图书馆BPR的根本性进行解析,指出“习惯”“假设”与“优化”是阻碍BPR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认为要重视组织目标重组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大胆创新,冲破限制。  相似文献   

17.
对照“工业4.0——智能制造”的内涵及四个工业时代的阶段划分,回顾近现代图书馆业发展史和技术进步史,提出“图书馆4.0”概念,将与其相关的四个时代分别命名为科学分类方法时代、机读目录时代、数字-网络化时代、智能图书馆时代,并探讨了“图书馆4.0——智能图书馆时代”的内涵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浅阅读"是具有人文价值的有效阅读形式,它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必然性和局限性,否定与排斥"浅阅读"对提高全民阅读率是不利的,正视"浅阅读"的存在、挖掘它的价值、引导其发展方向才是学术界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馆员第一"是图书馆实现"服务第一"的根本保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樱 《图书馆》2007,(6):70-71,80
本文就图书馆馆员的现状,结合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的探讨,力图说明“馆员第一”是图书馆“服务第一”的根本保证,呼吁图书馆上级领导部门和图书馆管理者重视人才建设,重视馆员的价值,大力开发图书馆人力资源,保证馆员质量,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书刊文稿编校质量,期刊编辑在"看"的"他者"视域下,需清醒地认识到期刊编辑工作中唯"他者意识"为尊或唯"自我意识"为崇所导致的极端现实问题,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反省自身内在及外在,提升自身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使"自我意识"借助"他者意识"的内在化,建构起编辑所具有的"看"的"他者意识"策略,提升期刊编辑的自我素养,以适应数字发展时代编辑的华丽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