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教育的主旨是鼓励人过高尚的生活,改善人的生存状况,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但长期以来,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非生理化"倾向,忽视了儿童蓬勃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一切为人的事业,它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学校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同时,生命是人的存在形式,为此,教育或道德教育应是以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提升为目的。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学生生命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必须自觉地遵循人性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传统少儿道德教育存在着很多人性偏差:忽视人的目的性、忽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的自然性以及忽视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深刻反思传统少儿道德教育的人性偏差,是少儿道德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正人性的觉醒和教育的回归,要求道德教育应是一种"成人"的教育。[1]"成人"强调儿童不但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物",还是一个社会化的"社会物"。人的自然性强调人需要一定的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存在,人的社会性则强调人应寻求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因此,儿童的道德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儿童在"此岸"世界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儿童道德教育的本末倒置道德教育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不可或  相似文献   

5.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灵魂、精神中最深沉的部分。但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却忽视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忽视引导和提供机会与情景让学生体悟个体的人格尊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这与道德的真义是不符的。然而,人文精神却能帮助当今学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突破道德教育的瓶颈,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高校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新的课题,高校不再仅仅是培养标准化知识人才的场所,在关注人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自杀、轻视生命等现象高频率地出现在高校中,把道德教育置于窘境."人"是道德的载体,而"人"却在被道德教育放逐.高校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回归人本身,关注学生生命,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基于生命维度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今,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种被"异化"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和道德教育方法的非生理化倾向方面,这是一种"非本真发"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自然生命基础上的,关注人精神生命的发展、使个体的人格不断完善并且最终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以儿童的生命为本、直面儿童的生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目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主导地位,使我国幼儿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儿童个体的价值,忽视人格的培养。在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幼儿园教学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儿童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真实价值;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儿童丰富的个体差异等,  相似文献   

10.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而实际上,目前道德教育及其理论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存在着回应无力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对道德教育价值的认识上过分强调其规范约束的外在价值,忽视其具体发展主体性的内在价值;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无视个人的现实道德需要,道德要求离开了个人的需…  相似文献   

11.
杜向阳 《生活教育》2012,(20):31-36
鉴于近年来在留守儿童研究方面研究者们提出的一些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生活中根本行不通,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以心理弹性理论为基础,将心育与德育结合,提高留守儿童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一个较好的研究方向。当前留守儿童学校德育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视同一律,忽视个体差异;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简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含义适应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可采用四条主要措施,包括:培养"心理——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开设"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多学科渗透"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心理——道德教育"校园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意识及其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为此,学校明确提出了“生命发展教育”理念,其主旨在于“尊重儿童的生命主体意识,开发儿童的生命发展的能动性,促进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我们的认识是。  相似文献   

13.
人文关怀是道德教育的本质意蕴,道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分为三个层次.对儿童自然性需要的关怀,是对人的生理与安全需要的关怀,是基础层面的关怀形式:对儿童社会性需要的关怀,是在满足儿童自然性需要的前提下,对儿童交往、尊重等社会需要的关怀;是对儿童与自我实现需要的关怀,直接指向生命存在的意义,是道德教育的终极关怀形式.  相似文献   

14.
编辑手记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按照科学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这种所谓的知性德育由于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实践品格与生活内涵,而把学生的真实生活片面化为追求知识的单一活动。其实,道德教育是扎根于生活之中的关于幸福与责任的生命叙事,是建立在自尊与尊重他人基础上的探讨“我与他人  相似文献   

15.
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关键是把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以此来理解道德教育,则是为着每一个人生命的丰满、发展与幸福 新的道德教育资源观认为,人人都可以是道德教育的资源,都可以是创造文化的主体;道德教育并不是独立于其他诸育之外的单独存在的一育,也不是只在特定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所谓的“德育活动”才存在的活动,而是渗透于人的一切活动当中,生活本身即蕴涵着道德教育的资源 这样,道德教育资源即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独占性转向共享性,由确定性转向生成性,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 那么,学校道德教育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呢?本文提出生命叙事是实现这种模式转变的一种主要方式,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道德的事业,必须以抱慰生命为根本旨归。但是,当下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道德教育抱慰生命的根本旨归是大异其趣的。而我们可以运用生命叙事这一道德教育的方式超越此一困境,从根本上唤醒道德教育的生命诉求。回返道德教育的生命情怀。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应该使生命叙事坚持奠基生活、高扬德性以及尊崇身体的原则。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好的展开生命叙事,使生命叙事承负起沉重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智慧,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方式;道德,充溢着智慧的内涵。道德教育智慧,要让道德教育最具有魅力。儿童,应是道德教育智慧的重要源头,认识儿童, 发现儿童,尤其是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可能性才会获得和生长道德教育的智慧。儿童的可能性将使儿童成为道德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但是,儿童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道德教育不能放弃引导。道德教育要从儿童出发,关注现实性,更关注超越性,让儿童的道德发展有最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7日,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首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宫辉力教授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为中心揭牌,并分别致辞。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专家及基层实践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多家媒体和中心成员、研究生等近百人出席了会议。首都师大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慧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中心成立筹备期间所做的工作。中心以为儿童生命的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命与道德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哲学家认为道德的源头是自爱,道德的原则是生殖的原则,而生命的热望是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动力。学校德育的失效,正是道德教育忽视了生命的结果。道德教育应从个体的生命出发,引导生命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非常关注回归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道德教育是在儿童生活的基础上展开的,道德教育在生活化的德育理念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旅程,即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使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关键是要唤醒儿童的道德生命,为儿童播下道德的种子,静待儿童道德生命开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