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7,(1):71-74
"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体现中国古代最高政治文明。"为政以德"主张为政者要"修己"、"以民为本",并通过"以刑辅德"来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把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转换成现代性治国理念,为中国反腐倡廉提供极大的价值意义,促进中国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如此辉煌而为后人所称颂,与唐太宗不遗余力的实行老子"清净无为"、"以民为本"、"修身治国"的治国方略关联重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圣哲们立足系统整体自然观,确立"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哲学理念,系统地提出"以民为本"的政治学说.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邦本".为此,政治上要"平政爱民",经济上"富民".  相似文献   

4.
析盘庚之政     
《湘南学院学报》2020,(1):44-48
"盘庚之政"复兴了殷商王朝,实现了"盘庚中兴",再续了商朝270余年的历史。"盘庚之政"在《尚书·盘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包括:民惟邦本,顺应民意赢民心;治国以德,广施善政得民心;遏制谣言,正确引导稳民心;强化信仰,凝聚共识聚民心。后人评价盘庚迁殷"一举而六善立,弭灾乱之根",从而推进了复殷国策的顺利实施,实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中兴大业。研究"盘庚之政"对我们今天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思想,使"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理念落地生根,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政以德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廉德为官者的一种核心的道德品质,为政者须"慎独",重仁贵义是为政者应有道德价值取;勤政为民是我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执政者基本的价值取向,以民为本理念蕴含廉政思想,勤政为民内在的道德情感体现为爱民、措施体现为富民利民;立政唯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体现贤能人才的重要作用,用人标准和程序。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之诉求点在于"求其治",即如何通过道德的教化以获得治国之效。因此,对于以德治国及其与以法治国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是必要的,但更应该探讨如何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系统、原则和方法,否则便会流于形式或空谈。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统治者必须"重民"、"爱民"、"惠民",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做仁人贤君,施行"德治"、"仁政";教化民众,构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早期道教经典著作《太平经》在东汉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割据形成、统治思想衰败等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书中体现对汉代社会现实的折射,如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提出了"以道治国"和"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在妇女问题上也有自己朴素的进步见解。《太平经》对后世研究汉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从政治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来寻找周王朝“礼崩乐坏”即政治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因而他提出通过“正名”,用德治、礼治和人治三位一体的治国方略来恢复周初井然有序的伦理政治秩序,实现国家统一。他主张按照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来管理社会,用养民以惠的原则来协调民众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表达了以民为本的国家主义的政治观念。所以,王权至上的国家主义和民本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哲学的两个主要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之"礼",包括个体修身、社会教化、治国养民、礼乐兵刑、典章制度等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修身之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根据《管子》一书撰写管仲的传记。主要是管仲的"轶事",首先述评了管仲与鲍叔牙终生的莫逆之交,管仲体认到"鲍叔知其贤";其次述评了齐桓公称霸,用了"管仲之谋也"。他概括为:一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加强道德建设;二是"以民为本","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又述评了管仲善于化祸为福,转败为胜的"轶事"。因此,他高度评价:"管仲世所谓贤臣。"  相似文献   

13.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法家强调用法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即"法治"。儒家和法家所代表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治国方略的两个方向,并形成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两个传统。德治与法治虽然不同,但两者绝非对立,在经过历代儒家和法家学者的补充和发展后,礼法结合成为西汉的治国之道,并被后世王朝所沿用。离开了儒法两者的互补,就无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社会治国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二曲在对《大学》的诠释中,提出了一套"明体适用"的思想。在明体方面,他从心学出发,认心、良知、明德三者为一,即人先天的道德本性;他以格物致知即探索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的道理和方法;其要旨在明体阶段主要体现为工夫论,即由静坐入手,以"悔过自新"来达到诚意。在适用方面,他调和了"亲民"与"新民",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同时,他向宋儒的"格君心之非"回归,并特别强调治国中的义利之辨。  相似文献   

15.
船山治国思想的内容博大丰富,其治国之纲是孔孟儒家学说.高扬礼治,追求德治,注重人治,不废法治,是其治国的基本主张,其中心环节是"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其社会变革的基本方略是:"当革之时,行革之事",即在社会大转折的质变时期,可以实行"汤武革命"的剧烈变革形式;但在社会和平发展的量变时期,则应采取"张弛不迫"、渐进改良的方式,使用"刚柔质文"的多种手段,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治国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栻是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曾是岳麓书院的主讲。著名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会讲之先河,更对岳麓书院的振兴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张栻书院课程内容的哲学基础,其课程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张栻关于"人性善"的哲学理论。张栻的课程思想除了保留了传统的书院课程思想外,书院课程内容更加强调传统的儒家经典,根本原因在于明"义利之辨",将儒家经典视为经世致用之文、载道传仁之体,他还注重经世致用的"天下事",体现出治国安邦的实际作用,旨在培养济世传道、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治道思想包含了对"明主之道"的系统论述。在韩非看来,"明主之道"要求一方面掌握治国的思想原则,另一方面掌握治国的制度措施。"明主之道"的治国思想原则是坚持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明主之道"的治国制度措施是熟练把握法、术、势的性质,掌握使用法、术、势的具体原则,使法制与引导紧密配合。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国内首套"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这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领导干部正心、修身、治国的理论资源和文化基础将有本可依。(新闻见6月15日《法制晚报》"全国各级干部今年将轮训国学,涵盖用人廉政执法"报道)这套教材共11册,分别涵盖了修身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治兵之道、应急之道、廉政之道、执法之道、谋略之道、治国之道、天人之道等方  相似文献   

19.
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辖19个县(市、区)和2个管理区,总面积12486平方公里.邢台历史悠久,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已有3500年的历史,是"商殷之源、祖乙之都、邢侯治国",素有"鸳水之滨、襄国故都、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齐国稷下学宫集大成著作《管子》中蕴含了丰富的灾害救助思想。《管子》在"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了以富国强兵为基础的全方位的灾害救助思想,其灾害救助政策反映了争霸背景下战国群雄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