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科知识会产生相互影响。物理学科也不例外。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语文知识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知识的工具。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阐述物理概念、定律等的语言含义,不能正确运用语言解释物理现象、阐述物理问题,就会造成学习物理的障碍。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教材中较难理解  相似文献   

2.
正"数学是物理学习的语言和工具".很显然,不会利用工具是无法解决好复杂的物理问题的.物理题的解题过程本身就是运用物理原理和数学演算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物理和数学同样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物理学习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往往跟不上需要且不能灵活地应用.很多物理老师发现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薄弱,不能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在量化计算方面表现不如人意,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因此教学中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指导学生正确认  相似文献   

3.
正物理是一门试验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有两条:其一是实验,其二是理论.要学好物理就要求学生得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说,物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上课听都懂,做题目就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学生还是习惯于初中的那种形象思维方式,不  相似文献   

4.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正是由于伽利略在进行物理学的研究中应用了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才承认物理学是一门科学.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中,不论是观察实验,还是理论探讨;不论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如果说数学与物理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恐怕也不过分.正如伽利略所说"自然界是用数学语言写文章的,没有数学  相似文献   

5.
数学实验是指在典型的环境或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数学问题,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模型、作图工具、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探究或验证活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数学实验,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等活动过程中把新的数学知识内化到认知结构中.下面,笔者就以苏科版课标教材为例,通过案例来说明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从一道教材习题出发,分析该题的多种解法,充分利用数学工具和物理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物理思维和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升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高考对理科类考生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目前理科类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忽视了数学工具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理解公式的能力;二是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数学工具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三是对经常应用的数学工具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重视三维目标,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中数学极限思想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数学方法,由于高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数学基础的欠缺,对极限思想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和误区.  相似文献   

9.
魏荣芳 《成才之路》2010,(35):49-50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树立观点。要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选择最佳教法。  相似文献   

10.
伽利略曾说过“:自然界是用数学语言写文章的……没有数学工具,人类就连一个自然界的单词都无法理解。”在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中,不论是观察实验,还是理论探讨;不论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所谓数理结合法就是充分利用数学规律与原理使物理问题的解决更为简单化的研究方法.在物理中运用数学方法,既可以解决物理问题、总结物理规律,又可以挖掘物理问题中的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根据数学规律解决物理问题,借用数学工具进行物理规律、定理的推导、转化和变形,可以把复杂的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知识的来源与应用,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价值。针对这一情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中挖掘生活信息,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物理紧密联系着。中学物理教纲和考纲对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技巧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正是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是物理问题涉及的数学知识面广,而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很难将数学知识迁移过来,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就某个物理问题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下面就有关运用函数及几何知识解决物理问题举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应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充分利用教材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提炼知识精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仓库,形成知识网络.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维能力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依据物理思维理论和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结构模型,对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以下一些具体的探究。一、课堂教学应突出其逻辑性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所需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  相似文献   

15.
人类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原本是渴望学习,渴望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部分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时存在很多学习困难,教师如何在现行的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使用高效的学习工具,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课程中的数、图、形相结合并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6.
高中物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微元法是一种深刻的数学思维方法,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辩证地看待变与不变的关系,其中的无限无穷蕴含着极端的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新课程物理教材编写中,微元法在物理中的应用得到了重要体现。让我们从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第一章第3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认识开始。  相似文献   

17.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实验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数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相比,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思维量大多是数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操作性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科学家格涅科说过,数学理论是研究自然的宝贵工具,它同时具有一种内在的美,而认识它的研究成果,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美的快感。这说明数学其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美,而学习、认识它更能积极获得一种特殊的美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发现蕴含于其中之美,便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9.
数学和物理都是初中教学主课,数学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和工具,物理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用数学模型、数学方法去研究处理,同时物理问题的解决也对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增添了新的研究课题。物理为数学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用武之地。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熟悉物理,不仅要从数学教材中,而且还要善于从物理教材中挖掘素材,在教学中介绍用物理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和用  相似文献   

20.
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教师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就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另外在现行教材中,数学与物理学科的编排还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会给物理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当对这一现象有着充分认识和准备,研究解决的办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减轻学习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